靜網PWA視頻評論

熱熱鬧鬧「過大年」

2023年10月15日

- txt下載

《辭源》載: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豐樂圍村民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入年界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五才算出年界。入年界後,家家戶戶為歡度新年而忙碌。其中一個重要項目是送灶神。民間說,十二月五日灶神要上天奏玉帝,所以為其餞行,希望他在玉帝面前隱惡揚善,祈求玉帝庇佑下界五穀豐登,人畜平安。不過餞行也好,祭掃也好,儀式並不複雜。當日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婦在灶台上擺上清茶、果品,焚香點燭,叩首祈禱,便完成了送灶君之大事。
送灶君一舉,也表示入年界的開始。族人把灶神作女神崇拜,俗稱灶君老母、灶君太太。人們對灶神非常敬奉,凡過年、節,煮雞、鴨,做米果,熟了之後,首先要敬奉灶神,家中有什麽疑難的大小事,要祈灶神消災彌化,或求教解決的辦法。大掃除,搞衛生,也是入年界後的一件大事。當然也有在入年界之前開始打掃衛生的。屋裡屋外、天上地下、家什器具,無不打掃、洗刷一乾二淨,這種客家人愛衛生的美德源遠流長。
做糕果,辦年貨,也豐樂圍村民入年界要辦的大事之一。客家人過年無不蒸糕,稱糖糕,俗稱甜板,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黃糖。可能是糕同高諧音,年糕,寓意年年高,甜板寓意甜甜蜜蜜,圖個吉利。米做的糕果種繁多,各地做法不一,有蒸的,有油炸的,但其形狀基本是圓的,有團圓之意,意味著客家人歷經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後,十分渴望長久的團圓。過年除做糕之外,普遍的要做香腸、臘肉(這些一般在冬至後就開始做)、豆腐、黃板,購買雞、鴨、魚,以及柚子、柑桔、餅乾、糖果等各種食品,還有鞭炮、蠟燭、神等等。
入年界之後,一般不幹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像征迴避晦氣,不再窮酸、倒楣,期望來年有個好光景。
除夕。又稱除日、除夜、歲暮、歲盡、暮歲,民間習慣稱大年三十或年三十,人稱年三十前,也稱大年。嚴格說,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個夜晚,而大年三十,是最後一天,但民間沒有如此區分。年三十這一天一家人主要事項是上紅、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
上紅。即是貼春聯和貼紅紙。在中國人的眼裡,紅色是吉祥的像征,紅紅火火,表示興旺,所以大凡大件家俱、農具和重要的物品都要貼上紅紙,如床、桌、凳、飯甑以及農具,大大小小的東西,都得貼上一塊紅紙。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五代時,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辛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人們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客家的偏僻山村,有的農戶沒有春聯,也要在大門板上貼一大塊紅紙。
貼門神。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常聽到臥室外有拋磚擲瓦、鬼魅呼叫的聲音,鬧得官庭不得安寧,他很害怕,把此事告訴群臣,秦叔寶出班奏道:臣願和尉遲敬德全副武裝立宮門外把守。李世民准奏,當夜果然相安無事。為了免除秦、尉二人守夜之勞苦,於是把其二人繪畫下來,貼在各層大門兩邊,栩栩如生,邪崇從此絕跡,因此後人把他們二人也當成門神沿襲下來。
祭拜祖宗,村人素有尊宗愛祖的傳統美德,他們敬祖宗重於敬神,信神敬神者,各有所崇,而敬祖者並無二義,一是出之于氏族傳宗觀念,二是認為先祖也是神,俗稱神祖,有雙重認識。家境好者,認為是先祖神靈庇佑,家境貧寒者,也不埋怨先祖,而自認為命運不佳,所以一年過去了,自然不能忘記祖宗。祭祀祖宗,既表孝心和謝意。敬奉祖公多在祖屋上廳的列祖列宗神龕前,供品一般是三牲,如雞、豬肉和魚,前二者一定要有,都要煮熟,以及年糕、豆腐、果品等。供品上都要貼紅,並習慣在雞上加一條雞腸。供品擺好後,燒點燭放鞭炮,然後跪拜,祈禱。
食過年飯。年三十晚上食過年飯,是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裡都做好雞、肉、魚及其它菜肴。菜肴品種各地有所不同,但各地都有相沿成俗的必須菜。興寧等地,有兩道菜是不可缺少的,一是釀豆腐,另一是魚,寓意富貴、有餘。食過年飯,都是一家團聚,桌上要擺比實際人數更多的碗筷,以示還在增長,有的人家人口不足八個,但八仙桌上仍擺上九副餐具,並且無論會不會喝酒,都要斟上酒。年飯之後,便是要發壓歲錢了,大人給小孩發,有獨立經濟收入的兒孫也給長輩發,相互祝賀,全家人歡歡樂樂。
守歲。守歲是民間除夕的重要任務之一,此習古已有之,客家人守歲主要是點歲火,俗稱點年光即用油燈點火照明,長夜不熄。家裡最少點三盞燈:一是廳堂、一是門口的天燈、一是灶台上的灶神燈。所點的歲燈要不斷添油,直到天亮。現在多用電燈替代。點年光,有一年中光明願遂之意。所以,家庭主婦要經常去查看燈盞里有沒有油,是否開花,有無熄滅等,若見到燈花就很高興,認為是吉祥之兆,若燈火被風吹熄或被踫倒,主人就很驚恐,認為是不祥之兆。至於守歲,就不一定到天亮,家中大人小孩坐在一起敘家常,想睡就睡。近年電視普及之後,全家人一起看電視,敘家常,直達午夜之後,接著迎新年,放鞭炮、焰火,稍事休息,便開門。
大年初一。初一是春節正日,也稱大年初一。從這一日開始進入歡度春節的高潮。吃喝玩樂、探親訪友,歡歡喜喜度過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語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有肉。
初一,自午夜開始至早晨,鞭炮不熄,此伏彼起,十分熱鬧。午夜放鞭炮是辭舊迎新,接著便是開門、迎財神。時間不一,認真的事先要擇好吉時,屆時開門迎財神,一般的在凌晨或清早,懶一點的,天大亮才起床。各家起床最早的是主婦,她早起洗刷鍋灶,燒水,擺好供品,然後才請男人起開門放鞭炮。這天早晨各地都呈現一派熱烈、歡樂、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農曆十二月,男人想辦法多尋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農曆12月,家家戶戶開始籌辦年貨,趕做年料。
吃團圓飯年三十晚的團圓飯是最為隆重的家宴。規矩也多:一、分居後的兒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邊共吃團圓飯。二、排座次。年長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後按輩份往下排。同時,上座要預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和筷,意在讓已故的先祖也回來團聚,以示敬祖。三、所有製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樣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啟用大圓桌,表示豐盛。四、開戒。平時家長不准小孩飲酒,除夕團圓餐時則開戒,小孩也可破例飲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有的人擔心小孩無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廳牆上貼上寫有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條。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邊收拾邊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將破碗用紅紙包好放在不顯眼的高處。吃飯時,小輩要給長輩敬菜敬酒,並祝老人福祿壽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禮,說話和氣、親切,充滿團結、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
發壓歲錢壓歲錢又叫利是。老人給小孩發壓歲錢,要用新紙幣裝進紅紙袋內逐一分發。晚輩也要給長輩送利是。利是錢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守歲吃罷團圓飯,屋內各處點上油燈(煤油燈),整座屋通宵燈火通明,叫點年光。家人歡聚一堂品嘗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長輩給晚輩講家史、族史,教育晚輩要牢記祖訓,繼承祖德,勤儉持家,團結和睦。講完家史、族史後,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放煙花,一律不能早睡,謂之守歲。一般要等到午夜時,開大門、放鞭炮迎新歲後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鬧到天亮。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時)為送舊迎新時刻。家家戶戶將大門打開,大放鞭炮,這時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真是萬炮齊鳴,此起彼落,十分熱鬧。一般由長輩打開大門,開大門的人要大聲么喝:開門大吉、大吉大昌。廳堂、灶堂、大門、小門均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迎接新年,迎接財神。
大年初一,不論老少早早起床。相傳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著一年不順利。起床後刷牙洗臉,女的下廚房準備早餐,事實上飯和素菜隔晚已經做好了,再熱一次就是。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