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聲樂藝術中審美實踐的問題及對策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在聲樂藝術審美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脫離審美本身的藝術實踐,從而使得當下的部分音樂作品自身的美感被消解。本文分析異化形成的原因,並對克服異化提出了回歸自然狀態的理論構想,旨在恢複音樂本身的自然情感的審美核心。
關鍵詞:自然狀態審美實踐異化回歸自然
一、美感及聲音美感
美感是指審美這一能夠獲得精神愉悅的能動過程中蘊含了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審美中介。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交互作用之間產生的對美的體驗、感受和內化,分為內在和外在的美感,同時客體美感的激發也是受審美主體實踐經驗、內在審美緯度和審美能力等不同要素所影響。審美的目的在於獲得美感同時獲得內在的崇高、精神的豐沛和自由的意志,進而調節人的物質實踐行為以及精神實踐行為,凈化心靈提升品位,使人按照內在的審美情趣與現實進行交互作用和交互實踐。音樂自古以來便是能夠使人獲得藝術審美的情感體驗,也是能夠內化於心而形成一種審美體驗。《告子上》曰:「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蔡仲德教授釋義為「人們對音樂有共同的美感」「美感的共同性,建立於感官的共同性、生理感應的共同性之上」。通過美的感性的具體的感覺體驗、印象刺激,情緒景物在內心再現,同時浸潤心靈,作用於體外而聯想於心靈,隨後內化於精神,使得音樂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凸顯。中國傳統音樂素材中,聲腔是一種較為傳統的藝術形式,也是傳統音樂文化特有的藝術現象,也是區別於歐美音樂的重要手段。聲腔審美是指「以歌唱聲腔為審美對象,能夠給審美主體帶來主觀感受與體驗」。審美感受受到聲腔的影響與變化,不同的聲腔形態也會引起不同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感受,不同頻率和高度的聲音刺激會帶來不同的音樂感受。例如,較為柔和的音調會令人感到安定和平靜,較為尖的聲調使人感到精神和力量,較為低沉的聲調使人感到壓抑和悲憤,多種的情感體驗交融使人在音樂手段中感受精神上的不同緯度和感受。「最典型的是『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個命題,這是弦樂、吹管樂、人嗓音歌唱三種聲腔形態所帶來的審美體驗的比較,認為人的聲是最美的。」聲腔美感的審美意蘊也即在於通過不同聲腔形態的研究豐富人們的情感感受和精神向內的感悟,同時也是尋求中西聲樂內在不同的內核機制。在聲樂審美體驗中,聲的審美也是具有不同種類的,最自然的當屬人聲帶給人的審美感受,以自然的人嗓作為基礎,發出動聽的音樂聲音,引起不同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浸潤心靈,豐富精神內容。
二、聲樂審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明代朱權《詞林須知》:「優伶以之,唱者若游雲之飛太空,上下無礙,悠悠揚揚,出其自然,使人聽之,可以頓釋煩悶,和悅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其中上半句「若游雲直飛太空……使人聽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聲對人的內在感受有著重要的影響,聲音的形象由此被樹立起來,變得立體而生動。聲樂如果能夠在人體內自由發展,受控於人,則會呈現出自然而舒服的音樂感受,從中人們的煩悶、難過等情感體驗會跟隨音樂聲音而改變,從而走進音樂內部的情感中來,日積月累,人們便可以通過聲樂聲的體驗來克服消極的情感和情緒。老子的道法自然便是對自然地敬畏,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正是在老子的影響而提出的與自然融合的存在觀。同樣聲音的訓練,金鐵霖教授也認為需要經歷「自然—不自然—自然」這樣一個過程。可見,自然是聲音的根本和核心。反過來,如果社會充滿「異化」的聲音,也就是完全背離於聲音的自然結構,而是以一種偽審美的聲音狀態來充斥人們的周圍,這樣長期發展便會在人們內心形成消極的情緒和不同步於人自身身體需求的感受。所以人如果能夠遇到動聽、動情的聲樂表演,會在內心形成強烈的共鳴,從而走進作品的形象中。例如,歌劇《白毛女》的音樂片段《太陽出來了》便會帶領審美主體進入作品中來,形成一種無意識的「內在模仿」隨著表演者而產生律動。這種無意識並非脫離身體的無意識,而恰恰是無意識的有意識,使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快速參與審美實踐中去,使審美意識真正內化於大腦之中,構成一種真正的審美意識。了解了聲樂審美中關於聲的審美的重要性之後,本文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在當下聲樂實踐過程中聲音之美如何被淡化了。首先,學校教育方面,隨著20世紀西方文化的快速進入,西方聲樂文化的傳入使我們在聲樂方面有著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聲樂種類和唱腔技巧,一部部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聲樂作品也逐漸壯大起來。人們從中感受到了不同於傳統音樂單一線條的另外的立體的音樂感受,聲樂教育專業也在各大高校快速發展起來。但是快節奏的發展也帶了聲樂演唱水平和理解水平的相對下滑。目前的音樂教育中,音樂多從屬於教材,從屬於知識,從屬於教師,而非從屬於自然,這便造成了音樂藝術自身的異化。與此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速食流行音樂以其媚俗的狀態受到更多的喜愛,聲樂教育亦是如此,聲樂也是從屬於教材、從屬於知識和從屬於教師,而不是從屬於自然、從屬於人聲。不論是否具有審美內涵的聲音,只要能夠獲得短暫的擁捧的商業價值,便會大量的推廣,導致音樂這一具有原創力的審美領域也被資本所侵蝕並異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很少關注作品的內容本身和作品的審美本身,而是進行快節奏的知識教學,從音符到音符、從節奏到節奏、從和聲到和聲,只要把知識點記牢了,作品練熟悉了就算是完成了顯性的教學任務,而對於作品背後的審美價值則完全忽略了,從而導致音樂的知識化、資本化等異化行為的產生。其次,從社會發展層面,音樂的商業價值是整個音樂領域所追求的至高價值,而將音樂自身的審美價值完全忽略了。例如,現在社會裡面的惡搞歌劇,碎片化聲樂,認為只要能夠飆幾句高音就是聲樂大師了,能夠唱幾句聲樂作品就是聲樂研究者了,導致聲樂本身的整體性審美價值被拆解了碎片的音樂結構,而音樂自身的美感也隨之消失了。再次,從人自身的審美需要層面,中西聲樂藝術不論在唱腔、線條還是結構等各個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在對人的審美刺激方面,則是由共同的價值追求,就在於通過人自然的聲音喚起不同人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訴求。例如,傳統音樂作品《樂府傳聲》便是注重通過歌曲演唱的真諦,通過聲腔的貼切及聲腔韻味實現以情為重的審美目的。《徐疾》中寫道:「內中遇緊要眼目,又必跌宕而出之。」便是要尋求在演唱過程中通過情感來控制整部作品的審美價值。字音在轉化為音樂的過程中,以聲音模仿來尋求作品內部的情感內核,情感內核的尋求也是實現歌者與聽著之間的橋樑。「也就是說,『曲之情』才是使文學語言、口頭語言轉化為藝術語言、歌唱聲腔的條件,實現以情感控制聲腔,情感的建立、表達是否合度是一切歌唱藝術的根本準則。」聲樂藝術中的「聲」是否是順應自然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向內向縱向深的尋求和體驗,能否觸碰到幸福的底線也是能否達到審美要求的重要因素。雖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聲音異化的現象,但是只有通過異化及異化的揚棄來重新認識聲音自然地審美最高追求,才能夠使人們實現對聲音藝術中「聲」的真正認識。
三、聲樂審美實踐中「自然」的回歸
聲樂藝術中的「聲」是否是順應自然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向內向縱向深的尋求和體驗,能否觸碰到幸福的底線也是能否達到審美要求的重要因素。可見,聲樂的自然回歸是聲樂審美實踐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簡單的聲音經過人的實踐再回歸到簡單的聲音,這個邏輯循環過程中其實醞釀了聲樂藝術自身的超越和回歸,也就是克服具體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聲音異化的現象,以認識異化並實現異化的揚棄來重新認識聲音的最高追求在於自然地審美實踐。把握這一基本理論後,首先,在高校的聲樂教育過程中,教學主體客體間的溝通橋樑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要素,便是音樂背後的本真情感。把握了知識與情感這兩條線索,那麼人們自然地便會通過教學實踐實現審美的最高目的,也就是獲得美感同時獲得內在的崇高、精神的豐沛和自由的意志,進而調節人的物質實踐行為以及精神實踐行為,凈化心靈提升品位,尋求作品背後創作者的情感內核和情感構架以及由此建立的知識體系,使人按照內在的審美情趣與現實進行交互作用和交互實踐。其次,在社會實踐中,音樂發行者應注重長遠有機的利潤追求,減少快速作品的創作和低級迎合市場的音樂作品創作,而是應該以作品審美為主線。例如,在當今社會中,在我國更多地能夠喚起我們情感的應屬民族音樂要素,那麼創作作品應多集中於以民族為本體,西方音樂技能為植入要素,挖掘傳統文化的情感原始體驗,結合西方聲樂演唱技法,這也是為什麼大眾聽帕瓦羅蒂的聲樂演唱的接受性不如聽《紅梅贊》的接受性強的主要原因。另外尤其至關重要的是從音樂本身著手,如在王祖皆、張卓婭創作的音樂劇《玉鳥兵站》中唱段的經典《我心永愛》,音樂的創作源於主人公阿朵失去愛人後難以自拔的悲痛之情,聲音的表達應以此為核心,通過通俗唱法表達作品的情感則更為貼切,因為對於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聽眾來說都是愉悅的審美享受在於情感的共鳴。「人體歌唱機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擴張力。因此,只要符合歌曲表現形式和藝術審美的需要,就能滿足審美實踐主體的審美要求。」總之,順應自然是聲樂審美實踐的重要因素,如何克服實踐過程中出現聲音異化的現象,通過異化及異化的揚棄來重新認識聲音自然地審美最高追求,是聲樂研究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2]潘明棟.《樂府傳聲》聲腔美學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7
[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王小桃.聲樂教學中演唱的審美實踐分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作者:賈坤 單位:瀋陽音樂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