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的傳播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李金能
【摘要】本文通過追溯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的傳播歷史,分析中國音樂在日本的傳播現狀,試圖尋求更好推廣中國音樂文化的路徑。
關鍵詞 音樂文化 日本 傳播
一、中國音樂藝能在日本傳播的歷史追溯
中國的音樂藝能在日本的傳播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1、公元5 世紀到8 世紀,來自中國、朝鮮半島和印度的文化傳播
在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傳播是通過日本僧人組成的遣隋史和遣唐使完成的,這部分自隋唐時期傳入的文化成為今天日本文化的基礎。日本那良正倉院博物館所收藏的琵琶、古箏、洞簫、古琴、笙等樂器,均是這一時期中國音樂文化傳入日本的證據。
2、室町時代到江戶時代
這一時期,日本九州特別是長崎地區輸入來自葡萄牙、荷蘭和中國的文化。在長崎保存著的「明清樂」以及日本各地的獅子舞都是這個時期傳入的。
3、明治維新後
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明清樂被視為是敵國的音樂,因此迅速地走向衰退,幾乎滅跡。在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對日本的傳播處於停滯狀態。
4、20 世紀80 年代
中國新移民的到來使得中國文化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在日中國音樂藝能表演者在日中國音樂藝能表演者按歷史時代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
1、日本人
江戶時代從中國傳入的明清樂和長崎龍舞的傳承者為日本人。
「明清樂」中的「明樂」是以雅樂(用於宮廷祭祀和朝會的音樂,可以追溯到周朝)為主的明代各種音樂,「清樂」則是以吳越支脈為中心的清代社會的民間音樂。
長崎龍舞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特別是唐館建造後,唐人們的各個祭祀活動。龍舞不但是長崎諏訪神社秋季九月祭中不可缺少的供奉舞,也是長崎燈籠節中的必有節目。
2、老華僑
活動在中華街的獅子舞、龍舞的傳承者為老華僑。
老華僑生活的各方面已被當地主流社會同化,不會講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傳統的祭祀活動和藝能表演活動成為華僑認同的象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再創造和地域振興活動背景之一,而中國藝能表演在這一傳統文化復興的打造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3、新華僑和日本人
中國民族音樂(特別是二胡)、舞蹈的傳承者為新華僑和日本人。
自20 世紀80 年代初開始,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大批中國青年前往日本留學。隨著學業結束,許多人在日本找到工作並定居下來,繼而自發地推動著中日文化交流。中國民族音樂在日本的傳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引人注目的當推近年來在日本各地興起的二胡熱。
目前,在日本各地有上百個專門學習二胡的學習班或學校,前來學習二胡的幾乎都是日本人,至少有一萬名日本人正在學習二胡。而在這些學習班內教授中國民樂的都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民族音樂家或演奏家。①
三、中國音樂在琉球(沖繩)的傳播中國音樂文化在琉球的傳播,是伴隨著中國與歷史上的琉球王國的人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而進行的。中國音樂文化對琉球的傳播,主要是在公元1372 年至1879 年,隨著中琉密切關係發展及頻繁交往而實現的。其途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隨著琉球王國定期入貢中國而傳播在中琉關係史上,「入貢」是維持和發展關係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隨著入貢、慶賀、謝恩活動而傳播琉球的中國音樂的典型例子是路次樂。路次樂由琉球國王尚清王的王舅上里盛里作為慶賀使到明代中國,受明朝廷的啟發從中國傳至琉球。
2、隨著朝廷對琉球國王進行冊封的使團及其活動而傳播
(1)在冊封使團的組成人員中有職業樂手或兼長音樂者。他們為冊封活動演奏各種儀式音樂,把中國的鼓吹樂帶到琉球。
(2)由冊封使或冊封使團人員把中國的樂器帶到琉球。
(3)冊封使團人員在琉球逗留期間參與當地的音樂藝能的教學、演出、觀摩活動,而將中國音樂文化傳播於琉球。
3、隨著華人遷徙琉球或其他方式的人員來往而傳播
4、經由琉球學生來華留學而傳播琉球學生來華留學有官生、半官生、自費生三種。第一批以官生身份入國子監讀書的琉球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來到中國。自此以後,在明清兩代,琉球不斷派遣官生到中國留學。他們在國子監讀書期間,不僅享受公費待遇,而且還有皇帝的豐厚賞賜。半官生、自費生則在福州就讀於私學。這些留學生在中國除了學習典章、制度、文物、儒學之外,也把中國音樂帶回了琉球。②
四、中國音樂在日本的傳播現狀
1、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的情況
20 世紀初直至80 年代左右,中日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無明顯的互動。首先,在歷史上傳入日本的中國音樂文化經過在日本的融合,已經成為日本本土文化,帶有了日本的民族特色。其次,明清以來,日本對中國的文化的尊崇態度有所改變,甚至有所偏見。可以說在明代以後,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對當時中國文化的重視。最後,近代兩國的音樂交流主要是西洋音樂通過日本傳向中國。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日本對中國民族音樂處於無交流、不了解狀態。
2、改革以來中國音樂向日本的傳播在20 世紀80 年代末延續到90 年代中期的出國潮中,大批人走出了國門。其中包括音樂專業人士、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士以及業餘音樂愛好者。他們一起推動了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1)展示、宣傳與融入。中國音樂文化最開始是以展示、表演的形式進行推廣,曲目大多為國內的民族器樂的樂曲。到了90 年代中期,中國音樂展示逐漸有了變化,日本和西洋的樂曲開始增多,從展示階段開始轉入融入階段。
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社會的融入,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樂器融入,另一方面是音樂融入。樂器融入是讓日本人熟悉我們的樂器,產生好感;而音樂融入則是演奏日本人熟悉的樂曲以及日本的民族音樂。融入的做法各種各樣,包括到日本各地演出、與日本演奏家合作演出等。
開設音樂教室,是中國音樂融入日本社會的成功之舉。在日本,藝能(音樂、曲藝等)界的教育與傳播,基本是靠民間教室的個人教學來進行的。在日本大眾的支持下,大量的二胡等樂器的教室,在各地開設了起來。其中既有中國人主辦的教室,也有日本人為主的二胡教室。
(2)日本人對中國音樂的支持。日本人對中國音樂的支持,是中國音樂和樂器在日本生存的基礎。每個中國音樂演奏者的背後,都有一些日本人的支持和奉獻。
介紹日本的中國音樂,還必須提到的是「女子十二樂坊」,這是按日本人的欣賞趣味而打造的中國音樂形式。她們在日本得到了充分的包裝和藝術上的雕琢,並在那裡取得了成功,之後,又在國內得到了認可。「女子十二樂坊」不僅向國外展示了中國樂器與音樂,同時在宣傳中國音樂與樂器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
五、如何推廣中國民樂
中國對日本的音樂文化傳播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很好的音樂文化基礎,受眾面很廣,群眾基礎很紮實。那麼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的音樂文化呢?
1、民族音樂在海外傳播需「入鄉隨俗」民族音樂在對外傳播時應爭取共性,易於被當地人接受。因此,對外傳播的音樂文化應進行適當演變,使之符合當地文化。
2、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以及提升國際形象、國際地位
睦鄰友好,建立友好邦交。只有建立友好的邦交關係,才有利於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3、傳承中國民樂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融合
如將中國樂器與爵士、搖滾等現代流行因素相結合,演奏中國的傳統樂曲和西方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進行演奏曲目創新與樂器演奏創新。
4、加強國際間的音樂交流與合作,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界一直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今後,還要規模化、常態化,特別是利用重大節日、邦交紀念、重要人物互訪等契機,加大力度組織宣傳匯演,有效推動中國民樂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舞台。
5、以孔子學院為平台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國民樂交流中心
截至2013 年底,全世界已有120 個國家(地區)建立了440 所孔子學院和646 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在全球分布廣,數量眾多,是一個很好的中國音樂文化的推廣平台。因而可以成立形式多樣的民樂中心或民樂部之類的交流辦事機構或者在孔子學院中,有重點地增設相關音樂課程;在有條件的國家開辦中國音樂學校、在國外的音樂大學開設中國音樂課; 在國外綜合大學的亞洲文化學院增設中國民樂欣賞課程、民樂課堂等; 還可以利用每年西方聖誕節和中國傳統春節等舉辦中國民樂專場,或者在西方舉辦的音樂會中增加中國民樂演出內容。這樣可大大提高中國民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6、以差別化的市場營銷理念推進中國民樂走向國際市場
對日韓市場,要把握市場定位、加大宣傳包裝、暢通交流渠道。針對歐美市場,則要尋找中國民樂與西方音樂的結合點、切入點,使西方觀眾產生親近感。採用市場營銷式的立體宣傳,形成中國名家、名器、名曲的規模和品牌效應。有意識地培養民樂方面的演奏家、組織者、經濟人三支人才隊伍,放下身段,主動培育市場。④
參考文獻
①②③王耀華:《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歷史與現狀》[M].人民出版社,2013:8-20、28-36、50-54
④董金明,《國際化背景下推廣中國民樂的幾個途徑》[J]《. 藝術百家》,2012(8)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 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