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基於中西文化互補的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叢修凡
(遼寧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摘 要】在全球化日趨凸顯的當代社會中,由民族文化構成的世界文化中既包含著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的普同性,同時又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中出現衝突和碰撞。中國高校外語教學的實踐效果一直有待於提升。過多地關注文化碰撞和文化衝突阻礙了學習者的文化融入以及語言學習興趣的培養。淡化差異、重視互補;實施多元化的文化互補模式有助於提升外語教學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 中西文化互補;高校外語;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叢修凡(1971.05—),男,遼寧蓋州人,遼寧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育學。
0 引言
文化作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綜合概述,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寄託和展示內心思維活動及實現模式的平台,同時由於文化所特有的多元性和導向性也決定了文化不僅是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助推器,更是決定生活模式及發展趨勢的關鍵因素。人類共同的實踐活動體現了文化的普同和融合;各民族不同的生產活動、交往活動及各異的環境造就了文化的多元。有些學者強調文化一元論,也有些學者更注重文化的差異性,認為民族文化之間的不斷衝突和碰撞將是本世紀文化發展的主流。面對著各異的文化發展理論,教育者無疑應該更加深入、客觀地研究和剖析文化的本質和特徵,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觀。這一方面是因為文化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教育者因其「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特徵,更需要能夠為教育對象提供科學的文化指導。
1 中西文化互補理論研究
中西方文化作為兩種不同體制、不同形態和不同環境下的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必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是真實存在的,也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了詳盡地多方位對比,這不僅使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探尋差異背後的互補可以實現文化的共同發展。
1.1 中西文化互補的前提
中西文化在長期交流的過程中,其差異性愈發明顯。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差異的存在會使得文化衝突愈加強烈,而互補則無從談起。其實不然,文化差異是互補的前提,正是存在差異,才能實現互補。「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1]p102-103正是由於差異的存在,才會使得各種文化各具特色,呈現出紛繁的魅力;才會使得各種文化在競爭中發展,在互補中壯大。因此可以說,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有益於文化自身發展,它構成了文化互補的前提。
1.2 中西文化互補的要求
1.2.1 正確的文化認知觀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靈魂和根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也要求民族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吸納和融合。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的民族文化越是單一,那麼它的排它性就越發明顯。這種過度地對於民族文化的封閉看似是出於對於自身文化的保護,但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阻礙了民族文化的生存和進步。對於一種文化的正確認知源於人們在思想和認識上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的形成、轉變和發展不是內化的,它首先需要的是一種外在的接觸、碰撞,然後才會通過篩選、摒棄,以至求同存異,在交往中實現吸納與互補。這種文化認知觀的形成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具備繼承性,它需要外在的合力。只有對於主流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觀,民族文化才能健康發展。
1.2.2 教育是決定文化發展的內核
教育對於文化的決定性作用源於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就教育目的而言,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一是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文化,以及新文化的創造;二是開啟心智,培育精神,提高人的全面素質,使教育真正成為『養成人格之事業』。」[2]可見,教育是以文化的發展為出發點並服務於文化,所謂開啟心智、培育精神也可以理解為是依託教育的途徑打造並形成健康的文化認知觀。其次,就教育對象而言,實現大眾教育不僅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誌、文化進步程度的體現,更是促進文化發展的主要渠道。同時大眾教育的普及性也使得它對於文化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可以說,教育是文化發展的內核。
2 中西文化互補有助於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
外語教學作為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工具是近年來高校課程建設和改革的重點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改革成效遠沒有達到一種理想的水平。束定芳指出,我國外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應試傾向明顯、教學形式和方法缺乏創新、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中小學外語和大學外語嚴重脫節。[3]p3 這表明我國的外語教學並不是在單一層面上存在問題。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對英語缺乏興趣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例如學習動機不明確、教師授課方法缺乏創新以及教材陳舊等。但筆者認為,文化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語言是抽象和枯燥的。這些符號系統對於母語的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信手拈來,但對於外語學習則不然。語言以一種抽象的模式出現,如果再拋開對於文化的掌握,以抽象的模式去吸納,那麼這一過程無疑是晦澀無味的,甚至是痛苦的。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形象生動的、具體的並且有血有肉的。長期以來,中國的外語教學重視語法講解和對詞彙的呆板記憶,忽略了語言承載著文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增加了外語學習的難度,同時也阻礙了學習者知識領域的延伸和擴展;忽略了對於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更加使學生在枯燥中對外語學習失去了興趣,使學習變得被動無效。
3 外語教學中實現中西文化互補的途徑
文化教育的缺失阻礙了高校外語教學的發展和進步。一方面,應試教育造成在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把關注點放在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分數,通過各種考試;同時學生對於外語學習也同樣以目的性動機居多,這種教學模式和學習動機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對教與學來說無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全面深入課堂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學生的認可,然而不可否認,文化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領域,因此習得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它對成績的提升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效果顯著,因此面對著應試教育的現狀,文化教育的深入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通過中西文化互補有助於推動外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實施。
3.1 淡化差異性,強調互補性
外語學習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它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存在於各個層面。教育者習慣於在二者之間找出不同,卻通常忽略了內在的互補。差異學習雖然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迥異風格,但同時卻在無形中使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感到陌生,無法融入到語言生存的文化之中。這就好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看似沒有共性、沒有交集,只有差異,那麼二者之間便也不會有希望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願望。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淡化差異性,以互補的視角為學生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是非常有益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西文化比較》中提出:「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4]p146這種學習源於對差異文化的欣賞、接受、從而實現互補與發展,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淡化差異的文化理念不僅不是對民族文化的背棄,而是以一個更開闊、進步的視角去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3.2 實現文化互補的多樣性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形態、形式的文化共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文化也是動態的,在碰撞、交融與互補中發展。縱觀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現狀,不難發現教學內容與模式相對單一。雖然教師也在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去活躍課堂,但卻很難有所突破。其主要原因應歸結於忽略了文化互補對於多樣性的要求,沒有搭建起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橋樑。實現外語教學中文化互補形式的多樣性應關注學生興趣點的多樣性,同時培養學生多樣性的文化認知意識。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他們往往會缺少理性的思維,因此教育者應幫助學生以更加多樣、綜合的視角去認知文化。目前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多以課堂為主,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兼顧文化教育,而文化互補作為一個綜合性課題並不是有限的課堂教學內能夠達到理想效果的,因此促進互補模式的多樣性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語
文化在「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的被認可和被遵從,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這對一個社會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沒有深厚底蘊的社會可能會處於不停的、無方向的變動或混亂之中。」[5]p24目前,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這不僅是因為外語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有著語言使用上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外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是中西文化差異在教育形式上的一種外在體現,是兩種文化相互融合併碰撞的一種表現形式。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互補是保持東西方文化活力的源泉。中國文化以民族文化為依託,同時也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在交流與互補中展示其東方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外語教育者既是語言的傳授者,更是中西方文化的傳播者,因此在教學中更應遵循文化的發展規律,重視文化的互補性,從而提升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興趣,提高外語教學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星亮.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和互補性[J].思想戰線,2011(1):102-103.
[2]楊玉良.感受多元文化 培養國際人才——外研社《新標準大學英語》教學研討系列報道(四)[Z].2010,4.
[3]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
[4][英]羅素.中國問題[M].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46.
[5]張忠利.中西文化縱橫論(修訂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24.
[責任編輯:楊玉潔]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