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去內卷化訓練

2023年10月20日

- txt下載

摘要:為避免專業教育內卷化的思維困境,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把握學科交叉、地方化視角與文化精神三個去內卷化驅動支點,並由此展開去內卷化思維訓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去內卷化訓練是以「文化+」引領的多維度創新意識教育、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意識、賦能新業態的新導向,進而實現專業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去內卷化;文化+
一、問題緣起
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中存在著「內卷化」思維困境,這種困境大多來源於三種常見的文化產業發展誤區:一是大投入必然帶來大產出的誤區;二是評價體系趨同、過度商業模式化拉低了文化產業的社會功能和審美體驗;三是習慣於技術高位的競爭思維,擠壓了地方性、非科技性的文化解讀或文化建構。由此,作為未來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人才培養基地,高校需要為學子們提供前瞻性的「去內卷化」思維訓練。
二、專業教育的去內卷化思維
關於內卷化的概念與內涵問題,不少學者已經提出相關理論,如塗爾乾的「社會密度」[1]、吉爾茨的「農業內卷化」、黃宗智的「內卷理論」[2]等。根據學者在不同領域的觀察與研究結果,內卷化的思維特徵主要描述為:一是低水平重複;二是局限於內部發展。文化產業管理教育如何「去內卷化」,則需要從專業教育中訓練學生建立去內卷化思維。
(一)從學科交叉思維激發去內卷化思維去內卷化思維訓練中的學科交叉思維,是建構開放的學科交叉思維方式,練就動態性、跨學科的創新思維。從大學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定位來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屬於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科交叉思維需要以管理學組成的專業知識課程群,更加開放地增加諸如社會學、藝術學、傳播學等知識課程,訓練成為廣泛涉獵的雜家,為文化產業管理教育提供有實踐價值支點的創新教育。更開放的學科交叉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走出專業分類邊界,與不同專業的同學共同挑戰或完成文化產業管理項目,促成不同學科知識背景的師生共同思考、探討和相互交流,以跨學科、跨文化的方式打開新思路。
(二)從課程設置與評價,建立地方化視角去內卷化思維之二,必須解構人才思維中的模式化傾向,建立地方化視角,把創新思維訓練與養成作為核心培養目標,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找到適合地方發展的實踐元素。建立地方化視角,目的是從模式化的教學框架中,尋找結合本土文化的創新元素和內核。課堂教學最好能安排部分課程直接對接社會項目,將針對教材的學習和思考儘可能與社會項目勾連起來,動態地理解教學內容的意義。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評價,需要通過引入大量地方文化項目的方式,保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開放性,使其成為文化實踐與文化建構的具有創新性的課堂基石。
(三)從技術主義上升至文化精神去內卷化思維之三,關注於培養創新文化精神,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性上升至文化精神的層面。文化精神的導向之一紮根於地方文化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實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中有關地方文化的課程知識點,體現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沉認知當地文化價值觀,鍛鍊學生關注地方建設的溝通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內核,構建起能立足當地文化的創新文化教育體系。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不僅需要培養管理產業公司的理念,更需要培養具備建構新的民族文化的精神與能力。
三、去內卷化訓練的「文化+」實踐路徑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去內卷化思維訓練的專業改革目標,在於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讓專業教育適應專業人才培養和人才市場的雙重需要。
(一)訓練「文化+」的多維度創新意識基於學科交叉的創新思維訓練,從「內卷化—去內卷化」的問題與解決路徑出發,構建多維度的「文化+」創新意識訓練,可以把握「擴、融、跟、升」四種創新思路。首先,「擴」是要做大「蛋糕」。這是突破文創項目內部有限發展的創新原動力。目標市場足夠大,或者擴充到新的領域,才能帶來產品分級、消費分層、市場細化等文化產業市場環節的更新換代。其次,「融」是要跨界融合。將不同領域的市場打亂,重構新的目標市場與渠道秩序,激發產業結構升級,點燃新的增長點。既要關注一線城市「高精尖」文化產業管理髮展趨勢,也要下沉城市周邊或二線、三線城市的發展空間。第三,「跟」是要緊跟科技進步。培育以科技進步為支點的新知識點與應用領域,融合管理技能與科技知識,思考新的增長點帶來新的功能型消費與主題文化體驗。最後,「升」是要注重項目的內容升華,提升審美品位,增加文化產業項目和產品的人文附加價值。在「文化+」多維度創新意識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文化資源切入,著重訓練學生尋找地方文化闡釋與適應新市場需要的文案策劃方式。聯合文化產業企業、政府機構,以行業發展動態與理念帶動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多元化創新訓練。
(二)訓練「文化+」服務地方文化意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去內卷化訓練,不僅是解決內卷化的陷阱,更是促進文化產業接地氣地滿足人民的多元化精神需求。訓練「文化+」服務地方文化意識,至少要抓住傳承、重構與自信三個關鍵點。傳承:地方文化(如文化遺產)因狹隘的地域性而呈現無突變式狀態,產生內卷化傾向,甚至運作重複化、公式化與表演化。但是,地方文化卻能滿足特定地域人群的文化需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強化引導學生對本地文化產業的關注與投入熱情,強調本地文化產業的教育不是對本地文化建設的焦慮問題進行技術化處理,而是在實踐中尋找實踐意義。重構: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內容再生產,是適應新時代需要的一種文化重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承擔起創意教育服務於地方文化重構的橋樑作用。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相關的文化產業規劃、實施等教學內容,將成為各地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激發點。自信:文化產業管理擔當著地方文化社會效益建設、地方文化經濟效益建設的粘合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社會功能,在於通過人才培養而將地方文化建設納入文化產業管理的範疇,蘊含地方文化自信的重新建構與發展。在專業訓練中有必要針對地方性的文化資源,以「文化+」的視野與方式開展地方文化自信的內容再生產。
(三)訓練「文化+」賦能新業態意識我國人民群眾對新時代出現的文化新業態產生新的訴求。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當中文化核心領域占69.3%,2020年比2019年增長3.8%。而以數位技術、智能技術為主特徵的文化新業態於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31425億元,增長22.1%。以文化核心領域的「文化+」,結合科技發展、文旅產業、金融業而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增加文化產業項目與產品的文化屬性、審美屬性乃至人文精神的附加價值,已成為必然之勢。訓練「文化+」賦能新業態意識要關注四個業態重點:一是財力。由「文化+」激發投融資的熱情,擴大文化產業項目的規模,提升項目品質;二是市場。在「雙循環」大環境下,由「文化+」細分國內外文化市場以及各細分市場之間的轉型,分析功能型消費與體驗型消費的市場潛能及發展方向,帶動本土文化品牌建設與國際貿易;三是品位。深挖本土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文化內涵,重構符合新時代新市場的文化精神,提升本土文化的附加值和審美品位。四是賦能。由「文化+」激發科技賦能,通過文化與科技聯姻,關注在科技賦能中產生的人的尊嚴與情感問題,關注科技賦能後人類社會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問題。
四、結語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適應創意經濟時代的新發展,完善專業教育的自身意義,建構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精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去內卷化思維訓練,是以「文化+」引領的多維度創新意識教學、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意識培養、賦能新業態的新導向教育,進而實現創新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法)塗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214.
[2]黃宗智.中國小農經濟的過去和現在——舒爾茨理論的對錯[J].《中國鄉村研究》,2009,(05):285.
作者:何清新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