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大班區域活動中幼兒遊戲加入方式的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關於幼兒遊戲的論文第五篇:中大班區域活動中幼兒遊戲加入方式的研究
  摘要:幼兒遊戲加入行為是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檢驗幼兒社交能力、問題處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行為多為玩教具吸引和活動吸引,加入方式較為單一,失敗率較高。教師應客觀看待中大班幼兒的拒絕行為,創設有利於分享合作的環境,利用教學活動指導幼兒交往策略。此外,教師的指導要及時、因人而異並有示範性。
  關鍵詞:幼兒遊戲;遊戲行為;遊戲加入行為;
  遊戲加入行為是中大班幼兒同伴互動中一種典型的交往形式,幼兒採取不同的加入方式,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幼兒對結果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因此,對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進行適當指導,不僅能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其社會認知,並能恰當表達情緒情感。
  一、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的現狀
  幼兒遊戲加入指的是幼兒試圖通過努力進入正在開展的某個遊戲當中,希望被對方所接納並共同遊戲。研究選取北京市兩所幼兒園兩個中班、三個大班和一個混齡班共六個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觀察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採用事件取樣和軼事記錄法,完整、客觀地記錄目標行為,同時,根據需要對幼兒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以獲得更完整的資料。對資料的分析處理從量化和質性兩方面展開,量化主要分析幼兒在什麼情境下發生遊戲加入行為最多,以及遊戲加入的動機、方式、結果、性質、持續時間的概況和是否存在性別差異;質性主要分析運用多種加入方式加入的行為及其對結果的影響、幼兒遊戲加入中存在的共性及個案分析等。
  (一)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發生以玩教具吸引為主
  幼兒遊戲加入的動機分為同伴吸引、活動吸引和玩教具吸引,通過分析觀察所得的數據發現:44.2%的幼兒遊戲加入行為是玩教具吸引,41.6%是活動吸引,14.3%是同伴吸引。
  (二)幼兒遊戲加入方式主要為語言請求、提出建議及平行遊戲加入
  研究發現:在三類加入方式中,言語類被採用最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語言請求,其次為提出建議;非言語類方式也被採用較多,其中最常發生的為退縮和被動等待,均占到7.8%;綜合類方式採用較少,其中平行遊戲加入最多。在所有的加入方式中,居於前三位的是:語言請求(41.6%)、提出建議(16.9%)及平行遊戲加入(10.4%)。由此可以看出,幼兒遊戲加入方式較為單一,其他策略運用較少。
  下載原表
  
  (三)幼兒遊戲加入多以成功結束
  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結果分失敗和成功兩類,其中成功占65%,失敗占35%,可以看出,幼兒需要交往策略及技能的指導和幫助。
  (四)幼兒遊戲加入方式多為積極性質
  幼兒遊戲加入方式的性質分為積極性質(言語請求、提出建議、提出優惠條件、尋求幫助、評論、提供幫助、平行遊戲加入)和消極性質(退縮、硬性闖入、言語攻擊、威脅、身體攻擊、破壞性加入)。觀察發現,幼兒遊戲加入方式會發生改變,方式的性質也隨之出現變動,將這類遊戲加入行為歸納為綜合性質(命令指揮、被動等待)。由數據得出:幼兒在遊戲加入時,採取積極性質的方式占82%,消極性質為14.3%,其餘為綜合性質。
  (五)幼兒在較為開放的活動區內遊戲加入行為發生更頻繁
  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發生情境按地點分為區域活動區、集體教學活動區(集體教學活動中可供幼兒自由活動的區域)、戶外活動區,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發生機率分別為建構區(33.8%)>集體教學活動區(13%)>益智區和角色區(分別11.7%)。可以看出,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發生受環境的影響較大,主要考慮的是活動區的開放程度、活動材料及活動內容的吸引性。
  (六)幼兒性別對遊戲加入行為有一定影響
  不同性別幼兒的遊戲加入方式有一定差異:女孩在遊戲加入中使用更多積極性質(86%)的加入方式,更少消極性質(11%)的加入方式;男孩使用消極性質(17.6%)的加入方式較女孩多,積極性質(78%)的加入方式較女孩少。女孩在遊戲加入中更多成功(74%),更少失敗(26%);而男孩在遊戲加入中失敗率為56%,成功率為44%。
  (七)幼兒的遊戲加入方式會影響加入結果案例1:我想跟你一起玩
  區域遊戲時間,科學區內,明明看見元元在玩積木。
  明明對坐在旁邊的老師說:「老師,我想跟他一起玩。」老師說:「這個問題你需要自己跟他說,問問他可不可以。」
  明明就跟元元說:「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元元說:「不行」。
  明明沒有說話,就在旁邊的空位上坐下來,拿起桌上的積木在旁邊開始拼搭,元元看了看,沒有理會,過了一會兒,元元開始跟明明交談,一起拼搭積木。
  在這個遊戲加入行為中,明明使用了三種遊戲加入方式,第一種是尋求老師的幫助,但老師引導他自己跟同伴交流;第二種是語言請求,被同伴拒絕;第三種為非言語的平行遊戲加入,最後同伴沒有拒絕並願意跟他交流,明明加入遊戲成功。觀察發現,較多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存在不止一種加入方式,多種加入方式會對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幼兒採取多種方式加入遊戲的行為,不僅表現了幼兒有較高的社會交往能力,還表明幼兒有較好的應變力和對抗挫折的能力。
  二、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的特點
  (一)多為玩教具吸引和活動吸引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中大班幼兒尤其如此,看到同伴在玩自己沒有玩過的玩教具,就很容易受到吸引,渴望加入一起玩耍。活動吸引在幼兒加入中占很大比例,中大班幼兒的社會性有所發展,遊戲也從獨立遊戲、平行遊戲發展到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對於有趣的活動會想辦法加入。同伴吸引占比較小,原因可能是中大班幼兒獨立意識發展,對同伴依賴性減弱,他們更關注活動的開展而不是誰來和我一起開展。
  (二)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方式較為單一
  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方式較為單一,多為語言請求,一是因為語言請求方式簡單快捷,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的方式,所以成為最受幼兒青睞的方式,呈現一家獨大的局面[2];二是教師和家長對於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重視度不夠,幼兒較少得到豐富有效的遊戲加入方式的指導;三是現代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基本沒有遊戲加入行為發生,在社區活動也較少出現遊戲加入的情境,能夠實踐練習的機會較少,多種原因導致加入方式單一。
  (三)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失敗率較高
  1. 活動材料限制
  調查發現,有三成幼兒遊戲加入失敗是由於活動材料的限制導致。材料雖然有趣,但只能一名幼兒操作,沒有合作的條件,導致加入被拒。
  2. 幼兒的遊戲加入缺乏策略
  遊戲加入失敗的幼兒中有30%是因為遊戲加入缺乏策略導致的,失敗的幼兒中大多採用硬性闖入、被動等待、破壞性加入、退縮等消極策略,導致遊戲加入失敗。
  3. 教師在幼兒遊戲加入行為中缺乏及時適當的指導
  因為大多數遊戲加入行為都發生在幼兒自由遊戲環節,遊戲強調幼兒的自主性,所以教師的關注相對較少,也缺乏一定有效的指導。
  三、如何幫助中大班幼兒實現遊戲加入
  (一)教師應客觀看待中大班幼兒的拒絕行為
  1. 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被拒絕的情形
  觀察發現,有很多幼兒採用了積極的加入方式,但依舊存在加入失敗的情況,被拒絕的情形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幼兒對規則的維護,有些區域或材料限定人數,當區域人滿以後,裡面的人就會很一致地拒絕其他人進入;二是幼兒對友誼的維護,部分幼兒在區域人數未達上限時仍拒絕其他人進入,通過訪談了解到,幼兒是為了給自己的好朋友留位置;三是幼兒的個體差異,有些幼兒在同伴發出請求或邀請建議後無應答,繼續做自己的事情,一部分是專注於自己的事、不想被打擾,還有部分是不知道如何回應,對於這部分幼兒,教師應給予更多關注。
  2. 客觀看待幼兒的拒絕行為
  就拒絕的情形而言,第一種拒絕是無可厚非的,這是對活動規則的維護,也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3];第二種拒絕體現了幼兒之間已經存在一種較為穩定的友誼關係,這值得認可,但要引導幼兒不要只關注周圍個別好朋友,也要關注同其他幼兒的交往;第三種拒絕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形和幼兒的個性特點來判斷是否要進行干預和指導。
  遊戲加入失敗可以幫助幼兒審視自己的加入方式是否存在問題,從而改進;有些幼兒第一次加入失敗後會繼續採取其他加入方式,這對於鍛鍊幼兒的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也是有益的。
  (二)創設有助於中大班幼兒分享合作的環境
  1. 減少區域活動的設限,促進更多自然發生的交往和合作
  研究中發現,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在以下情況下會減少:一是集體教學活動教師留給幼兒自由操作和交流的時間和機會較少;二是區域劃分太明顯,很少允許隨意走動,遊戲加入行為也會減少。因此,教師可以依據班上實際情況考慮減少區域活動的設限,促進幼兒各區域間的交流合作。如在美工區做的蛋糕,幼兒可以拿到小廚房烤熟,然後拿到生活區把蛋糕分成幾塊,再請別的小朋友品嘗,這比單獨做一個蛋糕更有意義。
  2. 提供有合作元素的材料,給幼兒創造合作遊戲的環境
  調查顯示,中大班幼兒遊戲加入行為發生最多的是玩教具吸引,幼兒受活動材料的吸引想要加入其他幼兒的遊戲,但有時候卻因為材料不足而遭到拒絕。教師可以提供更具合作元素的玩教具,如積木、雪花片、拼插玩具;或增加材料數量,滿足幼兒共同操作的需要。
  (三)利用教學活動指導幼兒交往策略
  幼兒缺少一定的交往技能也會導致幼兒遊戲加入的失敗,教師可以利用繪本故事、情景模擬等教學活動的契機教授幼兒一定的交往技巧和策略。如利用繪本《你別想讓河馬走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懂禮貌、使用禮貌用語;繪本《我們一起玩》,引導幼兒體會分享的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遊戲交往中可能會出現的情境,讓幼兒思考該怎麼做,然後為幼兒提供策略和示範。
  (四)在幼兒活動過程中進行有效指導
  1. 教師的指導要及時
  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教師的觀察和指導是缺位的,教師沒有意識到幼兒何時需要指導。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一定是在社會交往中進行的,遊戲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教師一定要留心觀察、分析幼兒的交往行為,並給出及時有效且有針對性的指導,幼兒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下可以學到更多的交往技能。
  2. 教師的指導應因人而異
  對於不同的幼兒,教師應當採取不同的指導策略。如對於退縮、被動等待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示範或言語指導教給他們加入的方法,並且鼓勵他們多去嘗試;對於採用破壞性加入、言語攻擊等不好的方式加入遊戲的幼兒,教師應當批評,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的不好影響,可以通過認知訓練法、移情訓練法等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督促他們改進;對於只會使用一種加入方式而且容易放棄的幼兒,教師應鼓勵他們再用其他方法試一試。
  3. 教師指導的策略要有示範性
  教師的指導不應是強硬的語言命令或者蒼白的口頭話術,教師應以語言或行動提供有示範性和學習價值的策略。如禮貌的語言請求「請問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提出建議「你這一步試試這麼做或許就可以成功了」;平行遊戲加入,端著麵包房烤好的蛋糕來到角色遊戲區,「今天我過生日,我請大家吃蛋糕吧」……有示範性的指導策略讓幼兒記得住、學得會、好模仿,能提高幼兒遊戲加入的成功率,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
  四、結語
  中大班時期是幼兒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發生的重要時期,而成功的遊戲加入是開展聯合遊戲或合作遊戲的第一步,因此,研究提升中大班幼兒的遊戲加入行為,對於促進幼兒遊戲水平的提高,增加社會交往,在遊戲中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都有重要價值,應該引起教師和研究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馬冠茹大班區域活動中幼兒遊戲加入方式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 2015.
  [2]國明潔.3-6歲幼兒交往策略的發展特點和培養的研究[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 2005(3);:69-72.
  [3]黃勝梅大班幼兒同伴加入衝突解決策略的觀察研究[J]教育導刊(下半月) , 2011(6):29-31.
返回本篇論文導航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