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2023年10月31日

- txt下載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電腦出示餅乾盒、木箱)這兩個物體大家認識嗎?它們分別是什麼體?
  生1:餅乾盒是長方體。
  生2:木箱是正方體。
  師:對於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
  生3: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可能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個面的面積相等。
  ……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那對於這兩個物體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1:我想知道它們的12條棱共有多長?
  生2:我想知道它們的面積是多少?
  ……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多,我們今天先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好嗎?(板書課題)
  (二)探究
  1、表面積的意義
  師:那什麼叫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拿出餅乾盒、木箱)誰願意上來摸一摸,並說說什麼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1:(邊摸邊說)長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生2:(邊摸邊說)正方體6個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積。
  師:(電腦演示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師:現在知道了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她們的表面積。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物體,你能舉例說說它們的表面積嗎?
  生1:課本是長方體,它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生2:橡皮的6個面的面積和是它的表面積。(邊說邊摸)
  ……
  師:老師這裡也有兩個物體(出示無蓋杯子和香皂盒),這兩個物體的表面積在哪裡?誰願意上來摸一摸。
  (指名學生上來邊摸邊說)
  師:象這些物體幾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它們的表面積。
  2、表面積的計算
  (1)一般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物體的表面積,(拿出1號長方體木塊)請同學們猜猜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會和它的什麼有關?
  生1:可能和長方體的棱長有關。
  生2:可能和它的長、寬、高有關。
  師:那請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師:那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到底會是多少呢?你們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積嗎?
  生:敢。
  師:真勇敢,那請同學們拿出1號物體獨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積需要測量它的哪幾條棱,怎樣計算3的表面積,好嗎?然後再開始研究,研究時做好記錄,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難,可以和小組裡的同學一起研究。
  數據記錄計算方法
  長方體長:
  寬:
  高:
  (自主探究)
  師:接下來我們在小組裡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說說自己的方法,交流結束後各小組準備派兩個代表彙報。(生在小組裡交流)
  師:各小組準備彙報你們組裡的方法,彙報時先說說記錄下來的數據,再說說你們是怎樣求得它的表面積?
  生1:我們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再算左側面的面積4×6,再算前面面的面積10×4,因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把3個面的面積加起來,再把它們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積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積10×4,因為後面的面積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後面的面積和是10×4×2,然後算左側面的面積6×4,右側面的面
  積和它相等,它們的和是6×4×2,最後把他們加起來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前後兩個面的面積是10×4×2,上下兩個面的面積是10×6×2,兩部分合起來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寫成10×(4+6)×2,再加兩個側面的面積10×(4+6)×2+4×6×2。
  師:你真聰明!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剛才的猜測,我們猜得准嗎?
  生:不准。
  師:不過同學們還是很能幹,研究出了這麼多種計算長方體表面的方法,那麼,在這麼多種計算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1:我比較喜歡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第三種。
  ……
  (2)特殊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兩個物體的表面積,每個桌上還有兩個物體,2號長方體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請你們求出他們的表面積。
  生獨立計算後交流
  師:我們先來看2號物體,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3:因為這個長方體的左右兩個側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間4個面就相等,先算出一個面的面積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兩個側面的面積5×5×2,就是8×5×4+5×5×2。
  師:這三種方法,你們比較喜歡哪一種?
  生:第三種。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正方體,你是怎樣求它的表面積的?
  生1:5×5×6,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個面的面積,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師:哪種方法比較簡便?
  生:第一種。
  師:看來特殊情況下,我們還要靈活處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學反思】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於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於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乾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於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棱?」「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為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於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2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像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還可以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通過引導學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圖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置「漂亮」的教學情境,而是在學生用數方塊的方法得出幾個立體圖形體積的基礎上,數出小長方體的體積,目的有二: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果然,課上學生的興趣快速激起,為後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情感準備,並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
  本節課,我最滿意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探索過程及結果。由於在前幾節課拼搭立體圖形中,學生曾用8塊小正方塊既搭出了長方體也搭出了正方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有好幾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同一次的操作活動,就能同時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且正確地闡述了原因——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同時學生能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進一步的揭示了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與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這一個環節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據的記錄與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正)方體體積所必需具備的條件,並根據數據抽象歸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整個的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有助於知識體系的重組與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意圖之一。
  不足之處是練習的安排,應該更有層次和梯度,使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適當有些拓展,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第十冊北師大教材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像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牐犑導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5


  《數學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
  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的過程轉變到「做數學」過程中呢?《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還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許多教育家都非常欣賞這樣一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這就充分說明直接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對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複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
  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繫。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
  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上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後的一節練習課。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需要算出六個面的面積,有時又不只需要算出六個面的面積,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需要算幾個面。教材安排這節課不僅要加深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理解,也是要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課已經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知識運用得還不是很熟練。本節課主要解決的是生活中要用到的面積計算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大部分學生已經會根據生活經驗知道要計算幾面的面積,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對長寬高的對應數字把握不準的問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空間觀念。
  2.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在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等活動中學生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3.通過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區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表面積在不同情境下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綜合練習,鞏固提高。
  1.學校要建一個游泳池,該游泳池的長50m,寬30m,深2.5m,要貼上瓷磚,請你幫忙算一算需要多少瓷磚?
  (只需要計算五個面的面積,即底面:長×寬和四周:寬×高×2+長×高×2)
  2.一節通風管長40厘米,寬8厘米,高6厘米,做這樣的一對通風管至少需要多少鐵皮?
  ①理解「通風管」。
  ②獨立完成,一人板演,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學困生。(要求學生畫草圖,藉助圖形理解長寬高的數據)
  3. 同學們,新年快到了,老師想給山區的小朋友寄兩本書。這兩本書長17厘米,20厘米,1.5厘米。你們能幫老師計算一下,怎樣給這兩本書包裝才更省包裝紙呢?
  板書設計
  長方體表面積=長×寬×2+寬×高×2+長×高×2
  正方體表面積=棱長×棱長×6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


  本月,學校重點抓老師們的課堂教學,實施方法是行政聽各位老師的"推門課"。雖然讓我們任課教師著實緊張了一把,但是這樣也是讓我們老師教學進步最快的方法。
  3月28日,賀書記聽了我五年級《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內容比較簡單,重點在於學生對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對正方體表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在這一節課中,重難點把握比較好,學生表現還不錯,但是學生還不夠活潑,主要是我準備不是很充分,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到位,習題的設計缺少層次感,對學生能力鍛鍊還不夠,沒有能把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
  課後,聽了賀書記的一番點評,我頓時覺得頭腦很清晰,對以後怎麼教學立體圖形這樣的內容有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在教學中,首先應該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誘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並且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能憑藉自己的直覺和實際情況,提出各種想法,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學生也會因此對學習感興趣,整個課堂上就不會枯燥乏味。
  然後要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台,挖掘思考潛力,學生的活動是自由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能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再次,學習數學一定要充分聯繫生活實際,本身,學習數學就是為生活服務的,在練習中,多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會覺得很熟悉,並且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再一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課堂教學是教學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老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磨練,才能不斷進步。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8


  「長方體和正方體」一單元結束後,我上了兩節複習課。教材中安排第一課內容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體積單位;第二課時為表面積與體積。考慮到這樣安排第一課內容顯的比較少,而第二課練習時間較少,我就作了一下調整,把第二課中的表面積移到了第一課,以使第一課內容充實些,使第二課有更多時間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提高複習的效率。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與表面積」這課中,對於第一板塊的複習,主要以引導學生自己回憶與整理為主。課的一開始,即明確了本課複習的目標,然後讓學生對照複習,歸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小組內先行交流,互相補充。彙報時,教師板書成表格形式,並要求學生口述時配合手的動作。這樣一方面避免整理時的零敲碎打,提高時間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複習知識更為系統化,直觀化,有利於掌握、鞏固。對後面的多練留出足夠的時間。
  在第二板塊練習中,我注重了練習的層次性。對表面積計算,較之基本計算方法,我更重視了對方法本身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列出求表面積的算式,不計算,但要寫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麼,這樣就為後面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做好了準備。在應用練習中,我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幫助他們補條件後再組織練習,這樣也比教師直接出示題目對學生更有吸引力。
  縱觀這一課,我儘量避免了對學生髮言無價值的重複與不必要的講授,而在關鍵處適度點撥,突出要點,在學生掌握較好之處省下時間用以拓展練習,基本做到了精講多練。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9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知道它們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相同,大小相等;12條棱分為3組;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的基礎上而學習的。對於表面積的概念與平面圖形的面積,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同時是後繼學習的基礎。
  我認為表面積的概念的學習,要是通過學生對長方體特點的感知並懂得表面積的意義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雖然會正確求長方形的面積,但要求表面積,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為什麼呢,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往往習慣於遷移,長方形面積明明是長×寬,而現在怎麼變成長×高、寬×高了呢?這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肯定存有困惑。所以要把長方體展開,變6個面為一個面,這種轉化不是老師來完成,而是在學生思維中展開,因此,在前一課時就應打下一定基礎: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等概念!對立面相等等知識點。再通過觀察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的面積任何計算!有沒有簡便方法等。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思維的活躍,積極的學習是本堂課成功的的關鍵。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思維的發散顯得不夠!以至於在後來的無蓋,甚至四個面計算中部分同學不理解!
  非常遺憾、值得反思!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0


  1、關注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
  這幾天我們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教學之前,我讓學生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質、大小不同的長/正方體實物,以製作這些物體需要多少材料這個實際問題入手展開教學,然後讓學生思考,想辦法,動手剪,展開後求出展開圖的總面積即可,從而揭示表面積的概念。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很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著比較活躍的思維狀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非常順利。課後,布置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作業,尋找生活中的長正方體物體,分析製作這個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聯繫。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的實踐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展開教學。
  在教學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學生依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的特徵展開教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教具的觀察、測量、計算來體驗探究表面積的整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還結合學具,讓學生在長方體、正方體學具上標出長、寬、高,然後思考相對的面面積怎麼求,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我設計了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如要製作一個洗衣機罩需要多少布、製作一個金魚缸需要多少玻璃、一個牛奶盒要包裝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裝紙等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到底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總和,然後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二不是死板的運用知識。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的一些問題:
  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還有所欠缺:從一些作業中發現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很難與實際物件聯繫起來。比如給游泳池貼瓷磚,學生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計算使用瓷磚時成了6個面的面積。還有計算粉刷教室牆壁的面積時,好多學生加上了地面,造成錯誤。這些問題得出現,說明同學們缺乏空間想像力,對於一些拓展創新題,更是讓不少學生感到困難。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因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計算的開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通過演示課件,加強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總結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
  本節課我創設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這一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紙板」就必須知道長方體紙盒的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及時我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最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想法並把方法與結果記錄下來,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巧編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優化思維和歸納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沒有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求長、寬、高都是3厘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學生在探討算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在學生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繫實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的,學生深刻地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繫的。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火柴盒,讓學生分別求一求火柴盒的內盒和外盒的表面積,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實物,並討論。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3


  設計思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繫溝通,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像能力。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主要特徵,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浸潤情感態度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長方體和正方體和表面積」一課,正是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的。
  1、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創設一個能夠吸引學生的、源於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設計時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按知識形成發展過程展開新課
  知識的形成發展是有層次的,且與舊知識緊密相連。新課展開必須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新課的組織展開以有利於教材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同化,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為目的。
  3、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顯現知識結構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藉助於實物投影、模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觸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協同互補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案例與反思案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表面積的意義。
  師:(出示一個長方體紙盒和一個正方體紙盒)猜一猜,這兩個紙盒那個用的紙板多? 生:我覺得這個長方體用的紙板多。因為它比這個正方體長。
  生:我覺得這個正方體用的紙板多。因為它比這個長方體高。
  生:我覺得這兩個紙盒用的紙板同樣多。因為這個長方體比這個正方體長,而這個正方體又比這個長方體高。中和一下就同樣多了。
  師:如果只靠我們這樣空口無憑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確結果?
  生:不能。
  師: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生:我們應該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六個面的總面積。
  師:你的想法真不錯。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就叫做他的表面積。摸一摸、說說長方體的表面積都包括哪兒?
  生:邊指邊說,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後六個面。
  二、動手操作,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8個長方形,要求:從給出的8個長方形中選出6個長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同時思考:(出示)①長方體的6個面之間有什麼關係?②長方體每個面的兩條邊分別與相鄰兩個面的邊長有什麼關係?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並把討論結果寫在之上。
  生:小組活動。
  生:反饋交流
  第一種方法:我們先求出每個面的面積,再把這六個面的面積相加,就能算楚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了。
  第二種方法:我們先把長方體的六個面剪開,把相對的面擺在一起組成三大部分,再用長×寬×2+高×寬×2+長×高×2,就能算楚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了。
  師:你們的想法很好,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種方法寫成(長×寬+高×寬+長×高)×2,也就是把長方體紙盒剪成面積相等的兩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後面。
  師:你能夠運用過去所學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很會學習。在這些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麼?
  生:我認為第三種方法好,因為這種方法最簡便。
  師:我們今天學的這種類型的題當然用第三種方法比較簡便,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會遇到很多實際情況,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三、精心設計練習,逐步優化求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1、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紙盒的表面積。(單位:厘米)
  2、選擇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表面積的最優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選擇求長、寬、高相同的長方體表面積的最優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聯繫實際,靈活應用,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
  1、講下列物體的表面積所包括的面進行分類。
  (1)無蓋的長方體木箱(2)正方體紙盒(3)在一個長方體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長方體包裝箱(5)手提袋(6)燈管的包裝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間教室,長8米,寬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頂和四壁,除去門窗面積20平方米,粉刷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和直觀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教學方案。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一、創設情境,以「爭」激思
  新課伊始,創設讓學生「猜一猜」做一個長方體紙盒和正方體紙盒,哪個用的紙板較多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比較出來呢?」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然後再讓學生摸一摸、說一說長方體的表面積包括哪兒?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操作,以「動」 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長方體的特徵為依據,從給出的8個長方形中選取相應的面拼成長方體,同時讓學生思考:①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係?(相對的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長方體每個面的兩條邊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面邊長之間的關係?(每個面的兩條邊一定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面的一條邊相等。)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徵,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裡鼓勵學生有不同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巧編習題,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綜合練習,(圖略,選擇求長、寬、高都是3厘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說算式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設計,改變了以往將正方體的表面積獨立用一單位時間教學的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繫實際,以「用」促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繫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幾種情況,(1)無蓋的長方體木箱(2)正方體紙盒(3)在一個長方體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長方體包裝箱(5)手提袋(6)燈管的包裝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讓學生從各種物體的表面積所包括的面進行分類。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我又及時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舉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與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部分面積有關,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求異思維的能力。再有,與實際生活聯繫,學生樂學、願學。
  本節課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優生在課堂上仍是主角,學困生由於動手能力差,思維跟不上,大部分時間只能充當觀眾與聽眾,從課堂練習可以看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課堂如果讓他們充分動手操作與表達,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仍是我今後的重要研究內容。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4


  立體圖形的研究和學習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像力,而動手操作更能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的教學上,我首先讓學生用自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通過交流討論,明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其實就是求六個面的面積和。在第一節的知識經驗上,學生已經知道長方體六個面可以分成三對,每對的兩個面都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解答,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通過交流,學生們除了得出兩種計算方法外,還得出了特殊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即有一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接下來,獨立思考並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後,讓學生同桌交流,發言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經過多位同學敘述,歸納出要點和規律。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


  出示例5: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長5分米,寬3分米,高3.5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一起分析題意後,學生列式計算。
  生1:先算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上面的面積。(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後、左右、下面的面積,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剛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簡單些:(5×3.5+3×3.5)×2+5×3
  三種方法都交流完後,我本以為就到此為止了,但我班的數學課代表舉手了,他說:「我還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講完了嗎?怎麼還有?但我還是叫起了他,想讓他說說。
  他說:我從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個更為簡便的式子:(5+3)×3.5×2+5×3
  咦?這不是把生3的式子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嗎?這個式子每一步會有具體的含義嗎?
  我一拋出這個問題,該生起初一楞,當時只顧著尋求不同的列式卻沒考慮意思,現在一時間回答不上來了。
  但其餘同學被他的思路啟發後,思維一下子打開了。
  一位學生解釋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著高將玻璃缸展開,會變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長方體長加寬的和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原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5+3)×3.5×2,再加上一個底面積,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該學生解釋,我配合著畫圖,在圖形的幫助下,眾學生豁然開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釋!我慶幸沒為自己的鹵莽而抹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我也為自己課前預設的不夠周全而後悔。在之後的教學中,我發現用這種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學完例5後的練一練的第1題:一個長方體餅乾盒,長17厘米,寬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側面貼一圈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這道題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來做,且比較簡單。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還得用心去細細研讀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題,力求做到預設全方位。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