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荀彧作為曹操的謀士 荀彧為何反對曹操稱魏公

2023年11月02日

- txt下載

  還不知道:荀彧和曹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為何反對曹操稱「魏公」?
  三國英雄論荀彧,還真別說,人氣那是挺高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還看過不少人都從荀彧入手切三國。

  講智謀,談戰略眼光,普遍都認為荀彧堪稱當代三大軍師之一。
  但他更吸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在忠奸莫辨的曹操底下,扮演了一個真正的漢室忠臣。
  《三國志》:「時年五十。諡曰敬侯。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後漢書》:「時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燕樂。諡曰敬侯。明年,操遂稱魏公雲。」
  略略看得出,《後漢書》更加強調漢獻帝對於荀彧的看重。
  而雙方都同意的是,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
  並且將荀彧之死,與曹操稱公兩件事做了必然的串連關係。
  放在春秋戰國,公是低於諸侯王的。
  稱個公有啥大不了?
  問題在於,兩漢本無公爵,只有「安漢公」一個特例。

  此公位在諸侯王之上,被加九錫。
  安漢公是誰?
  是王莽。
  簡單點說,稱公對於東漢而言,就是「篡位」首部曲。
  當重臣走上王莽的路,狼子野心,不言而喻。
  而擋住這條篡漢之路的荀彧,難道不是大大的忠臣嗎?
  可是。
  荀彧真的是這麼堅貞阻擋,死而後已的漢室烈士……嗎?
  曹操稱公,時為建安十八年。
  詔書為憑,倒不能弄虛作假。
  但荀彧是不是卒於建安十七年,倒是有些疑義。
  有一份當代文書,很可能否定了自《三國志》以來的這個時間記錄。
  陳琳所作《檄吳將校部曲文》。
  《檄吳將校部曲文》的開頭就寫到:「子尚書令彧,告江東諸將校部曲……」
  很顯然,這是一篇以荀彧名義發出,詔告江東孫氏政權,大漢要來修理你了的「檄文」。
  事實上,曹操在建安十七(212)年底,跟建安二十一(216)年底,都曾經發起對孫權的征討。

  而按照陳壽的記錄跟認定,能夠以荀彧之名發出的檄文,想必是建安十七年之戰,對吧?
  可檄文中卻寫了:「昔歲軍在漢中,東西懸隔,合肥遺守,不滿五千。權親以數萬之眾,破敗奔走。」
  這個事件看不出是什麼,三國也算是白讀了。
  「張文遠威震逍遙津,孫十萬敗走小師橋」的合肥之戰。
  發生在建安二十年。
  而「軍在漢中」,也正好對應了當時曹操正在征討張魯,無法回返救援合肥的情況。

  「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張魯……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陳琳本人,更過世於建安二十二年初的大型瘟疫。
  毫無疑問,陳琳這篇檄文,只能作於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戰後,到建安二十二年間。
  對應起來,那肯定是建安二十一年底,曹操所發起的征戰。
  「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孫權,十一月至譙。」「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溪。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也就是按陳琳所作《檄吳將校部曲文》來看,荀彧在建安二十一年底二十二年初,還活著的可能性,都算是很大的。
  那麼,荀彧的人設,會需要因為這延後四年的死亡而產生大幅變化嗎?
  我相信是不會的。
  單純面對最簡單的部分:荀彧並沒有用生命去阻擋曹操的稱公,甚至稱王。
  曹操稱公,時為建安十八年。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進爵為王。
  沒讀兩漢史之前,我認為曹操進爵魏王,是更進一步嶄露野心。
  但現在則否。

  王莽並沒有成王,稱公之後的下一步,他是擔任了攝政假皇帝。
  而踏上這一步之前,公認王莽毒殺了當時的天子。
  曹操稱公之後沒有殺天子,而是殺了皇后。
  《獻帝春秋》寫了:「彧卒於壽春,壽春亡者告孫權,言太祖使彧殺伏後,彧不從,故自殺。」
  這邊是一個好的額外角度:表示當時也有人認為,建安十九年,曹操殺伏後事,荀彧是站在反對立場的。
  當然,《獻帝春秋》這段描寫,裴松之認為把荀彧寫得也太過不堪。
  但他可沒有質疑荀彧死於建安十七年,不應出現在此事之中。
  說到底,曹操荀彧就此事爭執,發生在建安十七年前是可能的。
  這邊借用這個史料,是要說明:荀彧反對曹操稱公,反對他逼宮獻帝。
  但是不反對曹操稱王。
  在曹操稱王時,荀彧未死的前提下,反應出來的是:稱王,是曹操的退讓。
  是曹操跟荀彧、跟朝廷的政治妥協:孤非王莽。
  也就是反過來說,曹操稱王不是走上篡漢最後一步,反而是被荀彧逼退了一步。
  都說劉邦與諸侯有盟:「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可東漢當時面對的各地州牧侯爵,根本就亂了套。

  注意了,劉邦並不是制定一條法律,也不是交代皇后太子。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意思,本身就是「你們保我劉家,我保你們世代為侯」。
  是一個跟諸侯之間的盟約。
  而漢獻帝手下,說白了只剩曹操一個諸侯,開個異姓王缺又怎樣?
  你翻歷史底層,劉邦夫婦有意除異姓王,長眼睛都看得出來。
  但異姓王原本的作用是什麼?匡扶漢室啊。
  要除你異姓王,那也是因為你打算匡漢室不是?
  用一個「重新畫下道來」的概念,來看曹操的「進爵為王」,大概就是這樣了。
  但就算延後了四年,荀彧還是得死的。

  人們最津津樂道,《後漢書》也取用的,就是「空便當盒事件」。
  卻少把重點放在「彧疾(病)留壽春」。
  因為人們認為,這時候是建安十七年。
  可事實上,這是建安二十二年。
  是廣義三國時代,遭逢最大瘟疫的那一年。
  魏書:
  帝(曹丕)初在東宮,疫癘大起,時人雕傷,帝深感嘆,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集諸儒於肅城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隔年曹操也頒布了新政令:「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
  傳說中的建安七子,有四個也是這場疫病時掛掉的。自然,包括了陳琳。

  還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是。
  荀彧的最關鍵死因,其實就是瘟疫。
  這場瘟疫帶走了大漢最終忠臣,也影響了劉備對曹操陣營發起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是一個很複雜,很多人研究的課題。
  其中隱藏了無數謎團。
  荀彧的立場,不過是其中之一。
  我這裡沒有打算去翻案,單純就是對他的生卒年提出另一個解讀。
  延伸出來的問題反而是前面提到的:「曹操進王,實為退讓」。
  曹操的魏王國,在這個時代是特例中的特例。
  特別大的土地,特別大的建制。
  這從曹丕的文帝紀中透露出來:「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
  自劉邦從漢王晉升為漢帝之後,就只有皇太子,沒有「國」太子了。
  戰國七雄的儲君叫太子沒錯,但秦始皇一朝實未見「皇后、太子」之類的稱呼。
  皇后,是劉邦的王妃所改。
  皇太子,是劉邦的太子所改。

  漢代國王的妻子,仍稱王妃。
  儲君的正式名稱,則應該是世子。
  但曹丕是魏太子,他的母親,是王后。
  你可以不相信,荀彧的生卒年有誤(那還寫這麼多)。
  但請一定要相信,曹操就是一個「千年傳統,全新風采」的變革者。
  曹操是東漢末年這場變革的核心人物,變化圍繞著他展開,倒不能說所有的點子都是他自己發明的。
  而最驚悚,最恐怖的地方是。
  當曹操過世,曹丕不只繼任了魏王,還繼承了大漢丞相。

  甚至,改元。
  《三國志》:「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後漢書》:「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襲位……三月,改元建康。」
  我可以為您找一個,標準的改元記年法。
  「熹平元年春三月壬戌,太傅胡廣薨。夏五月己巳,大赦天下,改元熹平。」
  這是司馬遷發明的寫法:改元未必發生在年初,但一改就是「整個當年」都要記成新年號。
  想必朝廷記錄也是同樣的邏輯。
  但建安二十五年跟延(建)康元年卻是並存。
  《後漢書》甚至沒抄對年號?
  背後有太多的可能性。
  比方沒事兒,一切都合情合理就是漢獻帝的新年號。
  比方建康才是東漢的新年號。
  比方……延康是魏國的年號。
  就陳壽的筆法而言,這樣解釋不是不通。
  而以當時中國的說法,曹丕的行為就不是改元了。
  是「建號」。
  當我們注意到魏王國有各式各樣的新發明,建號似乎也不是那麼不可思議了。

  真三國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打開這扇門的,是牽著曹丕的曹操。
  曹操的行為,與其說是變法,或許用「變天」來形容更合適。
  跟他的先行者一樣,他們想著的不是改變法律,富國強兵。
  而是改變這個世界,改變所有的不正確。
  曹操,走在了秦始皇的道路上。
  光是用王莽套路,不足以解釋曹操的行為。
  只有放在秦王政的角度,才能看清楚從魏公到魏王,天子對曹操來說是什麼樣的地位。

  荀彧是大漢忠臣,確無可疑。
  曹操是忠是奸?
  普天之下,古往今來,誰問過秦惠王、秦襄王、秦王政是忠是奸?
  不論荀彧是卒於何年,當曹操踏上魏公的台階時,荀彧對他而言就已經是過去式了。
  曾經的「吾之子房(張良)」,已經追不上曹操的目光。
  篡漢?不過是個笑話。
  魏王之國宣示的,是取漢代之。
  不需要當塗高。
  他就是曹操。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