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聽課反思

2023年10月01日

- txt下載

劉夢覺老師的這堂課確實有許多特別之處,作為一個聽課者,我先描述一下我所看到的學生在這堂課上的學習情況。
1.學生是真正的發現者。
有的老師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是先告訴或者變相告訴學生「鳳辣子」是一個善於阿諛奉承、喜歡使權弄勢、炫耀特權的女人。共識達成以後,就是求證,讓學生依據文本證明「鳳辣子」的這些特點。這種「演繹式」的教學不能說毫無意義,但本質上是接受式的閱讀。由於「主題先行」,學生的「發現」只是為了印證這個主題,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這種做法不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建構,也不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是在這堂課里,「鳳辣子」是怎樣一個人,不是老師告訴他們的,而是他們自己發現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帶任何成見的想法,其中會有一些偏差和錯誤,但通過細細閱讀文本,他們的有些想法是跟作者的創作意圖比較接近,跟前人和今人的大多數見解比較一致。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是一個探究者,他們是在進行探究和創造的閱讀。
2.學生享受著發現的快樂
學生的「發現」需要老師的指點和引導。我們聽到一些課,老師也鼓勵學生去探索,也啟發學生去發現,但是學生並沒有學習慾望和激情,總是懶洋洋的提不起勁。但在這堂課里,我發現學生自始至終興味盎然。這可能跟課堂上的「問題」有關係。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教師提出的思考題質量不高:有的提問答案即在問題之中,缺乏啟發性;有的提問零亂無序,沒有邏輯性;有的問題過深,脫離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這堂課中的問題確實值得「觀察」和分析,我們不妨回顧和梳理一下:
初讀:鳳辣子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熱情、潑辣等)
二讀: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鳳辣子」的熱情?(聚焦關鍵語段)
三讀:既是熱情,她問了這麼多問題卻不想知道答案,這是為什麼?(討好賈母、炫耀自己)
四讀:鳳辣子又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精明、有心機)
這一套「組合拳」層層遞進,步步為營,引發了孩子的認知衝突:剛剛認為鳳辣子是熱情的,突然又感到「鳳辣子」有可能別有用意。這種認知衝突會引起學生的反思。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於是,學生在緊張而興奮的心理狀態中樂此不疲地一次次閱讀,一次次探究,從偏差走向正確,由淺表逐步深入,對鳳辣子的認識也逐漸豐滿起來。
3.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學到一些閱讀策略
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閱讀教學專家諾德曼一再強調:人不是天生喜歡閱讀的,也不是天生會閱讀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帶領孩子學習「怎麼讀」。在這堂課剛開始時,學生對「鳳辣子」的印象是富貴漂亮、大膽潑辣、熱情善良。可是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們自己對初始建構起來的想法懷疑了,動搖了,他們發現「鳳辣子」的熱情只是表面的裝腔作勢,鳳辣子的關切並非出自內心。隨著對鳳辣子語言和行動的進一步研讀,一個潑辣張狂、口齒伶俐、善於奉承、見風使舵、喜歡使權弄勢、炫耀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豐滿起來。學生在這次充分展開的閱讀過程中也體驗到了一些閱讀策略:先大膽說出初讀後的感受,然後找出心存疑惑的部分;重讀文章,尋找細節,提出新的甚至完全不同的觀點;跟同伴交流,確認或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樣的閱讀策略是可以遷移可以應用的。蔣老師的課不是以「教這一課」為目的,而是以「這一課為例」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形成獨立閱讀能力,課的意義就比較深遠。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發現,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國的教學歷來重視知識的傳承,容易成為以教學內容為本;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容易成為以教師為本。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於強勢,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地位,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劉老師能做到這一點,跟蔣老師自己的教學觀有關。通過對蔣老師課堂的觀察,特別是和蔣老師的「對話」,我們能大致感受到蔣老師追求的是一種「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
4.文本解讀走向生本
今天我們都認識到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著他們向前。蔣老師剛才介紹他在課前「訪談」了學生,是以生為本的做法。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課前不一定要「訪談」學生(當然,能這樣做最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站在兒童的視角讀文本,考慮兒童的已有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情感訴求:如果讓孩子們來讀這個文本,哪些地方是他們自己可以讀懂的,哪些可能讀不懂?哪些地方他們會覺得有趣,哪些地方會受到感動?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可能產生哪些多元解讀,又可能發生怎樣的理解錯誤?等等。
正因為蔣老師注重站在兒童的視角讀文本,所以他敢在課的開始就讓學生暢談對「鳳辣子」的印象,因為他知道學生的學習不是「零起點」,鳳辣子的潑辣、放縱、放誕無禮,老師不引領不幫助他們也知道,學生已經知道的就不必再去糾纏。所以當學生說「鳳辣子」是一個很熱情的人的時候,蔣老師能夠神情自若,還不慌不忙地讓孩子把自己的體會寫到黑板上。因為他早就知道學生在缺乏整體認知的情況下,讀這一個小小的片段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也就想好了應對之策,在課堂上能從容地指點和引導。
5.教學過程走向生本。
站在學生的視角解讀文本,我們了解了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生的興趣所在,學生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需求。接下來我們就要想,我們怎麼幫助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怎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怎麼幫孩子克服困難?怎麼引導孩子從錯誤走向正確?
觀察蔣老師的課堂,我們會發現蔣老師的做法是——充分展開學習過程。問題出來了,不急於教,先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充分地討論。錯誤出來了,不掩飾,不迴避,反而把錯誤當作重要的教學資源。在這節課里,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現了學生的錯誤,教師不直接指出來,而是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然後又衍生出新的問題。這就是「以生為本」的教學。「以生為本」的教學,就是「先試後導」「先學後教」,就是「以學定教」「順勢而導」,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己嘗試、探究、反思、總結的過程。以生為本的教學,教師要學會適時「示弱」,「示弱」是為了讓學生「逞強」,因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利用學習環境,自主建構,實現知識、能力、方法、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
6.師生對話走向生本
學習過程展開了,學生就有了發揮的空間,有了展示的平台。但同時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有「放開來」但「收不攏」的困惑,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想法往往會「雜、亂、偏」。比如,「鳳辣子」是怎樣一個人?眾說紛紜。哪裡看出「鳳辣子」喜歡炫耀自己?七嘴八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小學生對於發表自己的想法能力還在發展中,對於依據文本回應問題的意識還有待加強,對別人的看法一時難以做出決斷,對綜合與歸納同學們的意見還需要練習,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這個時候,如果老師不能做到「外松內緊」「外圓內方」,機智地和學生對話,課堂討論就會顯得散亂。教這樣的課,既需要教師的魄力和膽識,尤其需要教師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這一點,蔣老師在課堂上做得很好,有時他會重複一下學生的回答,有時候他會提煉或解釋一下學生的觀點,有時候他會梳理一下學生相同、相近、相似、類屬的想法,有時候調整一下討論的方向……老師這種適時適度的反饋可以讓學生明確思考問題的方向,提高討論的實效。教師的這種教學智慧,需要在實踐中磨練。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