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全閱讀」視角下古典名著選文的深度閱讀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於丹
【摘   要】深度閱讀是名著選文閱讀的不二選擇。課堂上,解讀文本時要「深識」「深思」「深悟」「深挖」,根據教學需要,運用事件串聯法、人物比較法、表達延伸法等方法,把握教學精度,巧妙達成效度,有效化解難度,讓核心素養培養在深度閱讀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全閱讀;名著選文;深度閱讀
在「把閱讀融入生命」的「全閱讀」理念觀照下,古典名著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結晶,理應成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古典名著單元為例,本單元選編了四大古典名著中最經典的片段。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深層次揣摩文本的藝術特點與精神內涵,獲得情感體驗,促進理解、表達能力提升,最終進行整本書閱讀。
一、解讀文本務必「深」
基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閱讀古典名著需要從深層次去揣摩文本。
(一)深識:精細研讀識語言
名著選文的遣詞造句妥帖、傳神。學生要學會精細研讀,深入感受名著語言的藝術性。如教學《猴王出世》片段時,教師是這樣引導的。
(出示片段: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師:把目光聚焦到這段文字上,你發現了什麼?
生:有很多三字詞組,第一個字都是動詞。
師:讀讀這些詞組,有什麼感覺?
生:很短促。
師:把這些三字詞組讀得輕快跳躍些,又會有什麼感受呢?
生:仿佛看到動作敏捷的猴子在跳躍行走。
順此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伴」「群」「友」「親」能否換位。深入研讀後,學生髮現這些字與動物相對應,如猴子與獼猿同類,故「獼猿為親」。在深度閱讀中,學生髮現選文的語言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對仗的語言帶有古韻。
(二)深思:追根問底煉思維
四大古典名著中常有巧妙的伏筆,選文的謀篇布局值得學生深入研究。比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引領學生深入質疑解疑:「閱讀本文時,我們會邊讀邊產生疑惑,讀下去疑惑又會逐步解開。請在疑惑處標上序號,在解疑處標上同樣的序號。你能找出多少處對應描寫?」在閱讀交流中,學生通過做對應性的勾畫,初步感受了文本伏筆照應的妙處。教師接著問:「這些事,魯肅、周瑜、曹操明白嗎?他們不明白什麼?諸葛亮明白嗎?他又明白什麼?」引導學生對所有的疑惑之處,再次逐條剖析解疑。
在閱讀選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做追根問底式的思考,或運用思維導圖分析事件線索、人物關係等,充分開展分析、綜合、比較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這將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鍛鍊。
(三)深悟:融情入境悟美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閱讀名著選文,學生可透過作者建構的情境,領悟文本豐富的意蘊,感受作品的審美價值。
有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體悟《猴王出世》中的意境。先出示文中的選段:「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接著,教師提問:「文中寫的山上的那塊石頭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這塊石頭很大。」「再讀,作者只是寫出了石頭的大嗎?」學生深入品讀後,悟出這塊石頭有芝蘭相襯,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才能孕育出仙胞,石中迸裂出的猴自然也非尋常之猴,帶有靈性,故能稱王。
名著選文應讓學生融情入境,深切感悟,體會文中獨特的意境美,深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提高審美鑑賞能力。
(四)深挖:由點及面傳文化
學生對四大古典名著的了解,不應局限於選文。教師需藉助深挖與拓展來增加學生的認識,傳承文化。如在教學《景陽岡》時,教師引入關於章回體小說的介紹。
(出示《水滸傳》目錄,請生找一找課文選自哪一回)
生:選自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師:這個題目與課題一樣嗎?
生:不一樣,由兩部分組成,還寫明是第幾回。
師:對,寫明第幾回的題目就叫回目。這回目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生:像對聯一樣。
師:瀏覽《水滸傳》的回目,像這樣將全書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標題,用來概括全回的故事內容的小說就叫章回體小說。
本片段中,教師借名著選文,讓學生了解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此外,還可以結合選文內容,以此為點,輻射開去,開展名著知識競賽、收集名著畫作、接觸評書戲曲等,促進學生對名著的深度認識,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二、探索名著須有「法」
對於名著選文,教學時要設法將學生的目光聚焦起來,如此才能實現更深層次的閱讀。
(一)事件串聯法
名著中的事件是前後勾連的,選文中呈現的僅是單個事件。要讀懂內容,可將多個事件串聯起來深入地讀。
比如,課文《草船借箭》講的是赤壁之戰中的一個事件。教師教學時可將諸葛亮「舌戰群儒」「用智激周瑜」等事件組合成事件群,引導學生串聯起來閱讀。這樣,學生就知道「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是事出有因的。而草船借箭之後還有「蔣干中計」「黃蓋挨打」等一系列事件,學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更明白諸葛亮的過人之處,因為只有他看出了周瑜用的是「苦肉計」。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更高位的視角去讀《草船借箭》了。
以名著選文為立足點,前伸後延,串聯事件,在閱讀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人物的命運、情節的鋪排等,就能將名著內容讀深、讀透。
(二)人物比較法
四大古典名著是不朽的經典,怎樣更深入地認識作品中的人物及文化意義呢?學生可進行比較閱讀。
比如,學完《景陽岡》後,教師推薦學生去看《水滸傳》中李逵殺虎的情節,想想為什麼武松打虎聲名遠揚,李逵殺虎卻沒那麼大影響。學生做了深入比較後得出結論:李逵是拿朴刀殺虎,雖勇猛但是孝心更感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情節一波三折,場面扣人心弦。此外,武松既有過人之處,也有常人之舉,人物更為自然真實。他是英雄走向平民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所以影響更大。
在閱讀名著選文的過程中,如遇到類似的人物或事件,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以便更深入地感受文學經典人物的魅力。
(三)表達延伸法
古典名著的表達手法是相通的。教學時可以舉一反三,發現同一名著或不同名著的相同表達手法。
如《景陽岡》寫武松與大蟲較量時,用大蟲的三次進攻和武松的三次閃躲來表現大蟲的兇猛與武松的機敏。教師告訴學生像課文這樣的寫法並不少見,引導學生課後收集類似的內容。學生髮現,《三國演義》有「三氣周瑜」「三讓徐州」,《水滸傳》有「三打祝家莊」「三敗高太尉」,《西遊記》有「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有時,一個故事也會用到「三」,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達「三次消遣」「三拳痛打鄭屠夫」等。由此總結得出中國古典名著中「三」是常用表達手法。
學生通過尋找名著中相同表達手法的運用,感受到名著表達的有趣、好玩。這樣做也會對自身的語言表達產生不小的影響。
三、研究選文應有「度」
閱讀名著選文,除了要追求「深」,還要有合適的「度」。
(一)把握教學精度
要想準確把握閱讀的「度」,需要對文本中的重點、難點瞭然於心。
如學習《猴王出世》時,教師要求學生按預學提示交流反饋,以預學中的困惑為抓手,通過深入分析問題,發現學生的疑難之處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古典小說中詞彙較為陌生,石猴形象複雜、多面,以及不明白石猴的話為何經常重複。基於此,本課的教學起點就是古典名著中的陌生化語言及文中的人物形象,這是全體學生要抵達的閱讀深度。
只有把握好教學精度,才不會讓學生剛接觸古典名著就被難倒,才能真正激活他們深入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巧妙達成效度
為了更好地達成閱讀效度,解讀文本要以學生最願意參與、接受的方式呈現。
比如,學習《景陽岡》時,學生要釐清「打虎之外的內容跟打虎的關係」,需進行深度閱讀。為此,教師帶著學生直奔精彩片段,感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大蟲的勇武機敏。在學生入境之後,再引導他們回頭細讀打虎前後內容,發現武松正是借酒勁才上岡,醉臥才遇到大蟲。也正因酒壯英雄膽,武松才更勇猛,前面的鋪墊是為將情節推向高潮。下岡是武松耗盡體力後的常人表現,更顯出打虎時的英勇。至此,導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可見,藉助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認知,逐層推進,就能很好地解決閱讀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
(三)有效化解難度
閱讀名著選文時,遇到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方法有效化解。
例如,《紅樓春趣》講述的是寶玉、黛玉等人在大觀園放風箏的故事,每個人放風箏時的情景都不一樣。黛玉的風箏隨風去了,眾人都說:「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寶玉放不起美人風箏,恨得將其擲在地上,指著風箏道:「要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課文初看只是寫眾人放風箏,其實風箏的背後蘊藏深意。但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呈現相關資料,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安排這樣的情節。學生體會到了所放風箏其實與各人命運性格相關。黛玉一身是病,剪斷風箏為去病根;寶玉向來是尊重女性的,故捨不得踩美人風箏。
總之,在閱讀名著選文的過程中,教師需視「深」若「淺」,「深」入「淺」出,有效化解難度,以幫助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深意。教師要讓學生歷經深度閱讀,由篇及本,助力閱讀生命的拔節生長。
(浙江省海寧市南苑小學   314400)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