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中新課程背景下歷史集體備課的探索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加強集體備課是實施高中新課程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要求。一方面,以專題備課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備課的質量;另一方面,以課例研究為抓手,全面探討課堂教學的建模。確實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 歷史 集體備課
課時緊張是當前一線教師在實施高中新課程普遍的反映,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怎麼辦?再回到傳統老路上,靠「日光+燈光」,以犧牲教師、學生的身心為代價。姑且不論是否有這麼多的課時可加,顯然如果再靠以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肯定地說,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不可能走多遠。不容否認,課時緊張確有其客觀因素,如教材容量過大,學術性太強,概念不易講清等,而且在短時間內一時也無法解決。在親歷高一備課的體驗後,讓我再次感受到備好課對歷史新課程的實施意味著什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並非戲言,靠老經驗、上一課備一課的「單兵作戰」的備課模式絕對無法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因此,解決課時緊張關鍵仍在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而提高課堂效益的最優策略還是備好課,尤其要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並確實提高其效能。
一、新課程背景下集體備課的價值取向
備課是教學的必要環節之一,也是傳統教學常規基本要求。但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更遑論集體備課的實效性了。從實踐層面看,高中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
首先,集體備課是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新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不在死記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或結論,不在盲目地跟著教材、教師轉了。換句話說,學生的思維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師備課所能的掌控範圍之內,尤其是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編寫體例,而按專題體例編寫,學生將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或困惑,面對著可能突如起來的問題或困惑,僅憑教師個人的備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一綱多本」要求要加強集體備課。「一綱多本」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一線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難點。由於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準解讀不一,教材選擇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結論也不同,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不同版本的表述差異很大。究竟哪些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刪去?哪些又該適當補充?補充到什麼程度?增刪不宜,可能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了,教學質量下降了;或者課堂容量過大,教學任務完不成。顯然,加強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研讀是教師把握課堂教學效能的關鍵,而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駕御的。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也許集體備課的實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其備課質量一定比單兵「作戰」強,至少能起到增強了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新課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 「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後,集體備課是「減負」的需要。迄今為止,新課程的課程資源相對較為匱乏,以人民版教材為例,教材大部分只給結論,有的甚至不給結論,怎麼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結論?它需要教師從課外收集大量的課程資源加以補充。此外,除教案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許多教師還精心準備了課件。試想,每節課都如此,教師的負擔明顯加重了。而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減緩學生壓力的作用。同時,由於新課程教輔材料不配套,需要通過集體備課,精選習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實施集體備課策略
1、以專題備課為主,既分工又合作。高中新課程採用的模塊教學,每個模塊下設若干專題。就歷史學科而言,教材打破了以往按通史形式編排,而以專題形式編寫,專題內容的內在聯繫加強了,但時空跳躍性太大。因此,集體備課應加強以專題為單位備課,一人備一課的做法很容易割裂專題內容間的內在聯繫。具體做法:規劃分工——資源收集——整體把握——個人備課——集體研討——修改完善——個人調整。
(1)規劃分工:在開學前1—2周,備課組先討論學期整體安排和教學進度,其前提要求備課組成員必須對教材的整體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如有的老師就提出在專題三結束後,把專題六、七、八之世界史部分提前講,以便於學生中外對比聯繫;也有老師認為,世界史較難學,還是不變好。最後根據大家討論的意見和自己的專長,按專題領取各自的任務。一般第一專題由大家集體備課,在開學前共同完成。
(2)資源收集:備課組成員在進行教學的同時,開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專題收集相關的課程資源,並著手設計自己的教學思路。
(3)整體把握:一般在專題開始實施的前3周,如能提前則更好。由備課組各成員在初步熟悉專題內容的基礎上,由本專題負責人提出教材整體處理意見,供備課組成員討論。如是否有必要對專題內容進行整合或調整;根據課標要求,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可以適當增刪等。以《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歷史必修一,人民版)為例,本專題的第2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與第3課——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相比而言,第3課的內容多,且概念多,用1課時學習確實難度很大,而第2課內容相對少些。從課時安排和知識內在聯繫的角度分析,大家都認為可把第3課的「法令出一」子目調整到第2課的「秦漢時期的官僚機構」中結合「皇帝」來源講解。然後,由該專題負責人根據備課組成員的意見進行備課。
(4)個人備課。本階段如遇到問題,應及時向備課組成員或同行求教,不可閉門造車,或隨意處理。
(5)集體研討。一般在專題實施的前一周初,備課組成員在進一步了解專題內容的基礎上準備好自己的教學設計,由專題負責人為主講解自己的教學設計,專題負責人的教學設計必須以書面形式交付備課組成員討論。要求:教學設計應儘可能詳細,僅次於教案。
(6)修改完善。專題負責人根據備課組意見進行修訂,並在該周周五前以電子稿件送交備課組。
(7)個人調整。備課組成員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在實踐的體驗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個人備課重點在設計板書或多媒體應用上,並藉此進一步加深對教學設計和教材處理的理解。
2、以課例研究為突破,探索課堂教學的全面建模。備好課是上課的重要前提,但並不意味著就能上好課。探索一條適合本校、本班的課堂教學模式仍是備課組應追求的目標。運用課例研究探索課堂教學的全面建模具有可操作性。其具體流程為:選擇主題、定主備人——備課——集體研討——定上課教師——評議總結——再上課——總結反思。課例研究一般至少每月舉行1次,有條件的學校可在總結反思階段聘請專家或有經驗的一線教師蒞校點評或上示範課。課例研究可在備課組內,也可在學校範圍內,甚至可以在校際之間開展,但應注意校際之間的層次差異不要太大,同時要強調不搞花架子,不走過場,要追求常態下的教研。
3、發揮群體優勢,嘗試創建學科資源庫。備課組應充分利用網絡平台,指定專人負責,及時收錄各種課程資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在實施中,普遍一線教師都感到現行教輔材料存在不少問題,我們鼓勵教師以導學案方式進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方面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學情的習題集。同時,我們也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個人博客,加入相應群組,及時記錄自己實施新課程的心得體會,或困惑、問題,學會共享,學會尋求更多的幫助。
三、集體備課應注意的問題
1、材料引用的科學性。歷史資料良莠不齊,而新課程有許多結論需要我們引經據典去論證,學生分析材料能力需要我們潛移默化去引導。因此,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歷史材料必須慎重選擇。就目前我們備課經驗看,歷史材料主要來源於:(1)網絡資源,如CERSP.COM(新思考網)、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等;(2)不同版本教材,畢竟這些教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經過專家審核且具有典型性;(3)大學本科生現行使用教材等;(4)原有自己引用的歷史材料;(5)鄉土資料。
2、備課組成員合作的誠信度。集體備課能否落到實處並產生效益,關鍵是教師的認識是否到位。面對新課程,不管是有經驗的教師,還是新教師,都是新課題,通過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既減輕教師的壓力和負擔,同時也提高備課的效益。教師應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向自己的同伴、學生學習。一句話,集體備課活動不應是學校的行政行為,而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惟有如此,備課組成員才能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感,集體備課也才能落到實處,並發酵為質量。
3、多媒體製作的實效性。新課程實施後,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產生了興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體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量與質量。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多媒體製作的過於精緻,不僅實效性不強,而且花費了大量時間,導致無法長期堅持;一是多媒體內容過多,頻率過快,致使學生跟不上,課堂效果不好。在備課過程中,我們認為多媒體只要達到輔助教學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時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