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比你優秀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林語堂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培根
可以說,那些談吐幽默有內涵、博學多才有思想、比別人優秀的人,沒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而且是非常會讀書。
讀書真有這麼重要嗎?那如何讀書、讀什麼書,才最能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和說話做事的能力呢?我們來看看下面這3位大師是怎麼說的~
——正反君
培根:讀書的好處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幹。
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讀書求知好就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覆讀。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
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
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形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細瑣的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讀書學習而得到改善。
林語堂:讀書的方法
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說的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所以,依黃山谷所說,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山谷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此人吃來是蜜糖,他人吃來是砒霜」。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所以,永遠記得,這世間上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實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
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這跟一見傾心一樣。人家不能叫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可是當讀者找到了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於不同的時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麼相似,使人在一本書里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
蘇東坡說,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
只有發現自己所愛好的作家,這種讀書才有益處可言。像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什麼都沒有問題了。她的高度,她的臉孔,她的頭髮的顏色,她的聲調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處的。
這麼一種讀書藝術的觀念,把那種視讀書為責任或義務的見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
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
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這真是荒謬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麼,他應該乾脆地上床去睡覺。
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麼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是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的。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總在書台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
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有一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千里據說在夏天有「裸體讀經」的習慣。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不好讀書,那麼,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儼的作品,牽著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史鐵生: 讀書的原生態
大家爭論問題,有一位,壞毛病,總要從對手中挑出個厚道的來斥問:「讀過幾本書呀你就說話!」
這世上有些話,似乎誰先搶到嘴裡誰就占了優勢,比如「您這是詭辯」,「您這人虛偽」,「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呀」——不說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駁越要得其印證的地位,此謂「強人」。
問題是讀過幾本書才能說話呢?有標準沒有?一百本還是一萬本?
厚道的人不善反詰,強人於是屢戰屢「勝」。其實呢,誰心裡都明白,這叫虛張聲勢,還叫自以為得計。
孔子和老子讀過幾本書呢?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讀過幾本書呢?那年月,統共也沒有多少書吧。
人類的發言,尤其發問,是在有書之前。
先哲們先於書看見了生命的疑難,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這才寫書、讀書,為的是交流而非戰勝,這就叫「原生態」。
原生態的持疑解疑,原生態的讀書寫書,原生態的討論或爭論,以及原生態的歌與舞。先哲們斷不會因為誰能列出一份書單就信服誰。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