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職業教育下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培育途徑

2023年10月24日

- txt下載

工匠精神論文範文第六篇:職業教育下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培育途徑
摘要:新時期工匠精神應該進行動態的解讀。當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歷史文化的偏見、社會價值觀的急功近利、經濟體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完備、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監管不到位、企業參與力度不夠等。在自我效能理論視閾下,培育工匠精神包括營造尊技崇匠的社會氛圍、完善社會分配和法律制度、優化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健全政府完善技能人才學歷提升機制與保障政策、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等途徑。
關鍵詞:自我效能;職業教育;工匠精神;
  作者簡介:王嵐(1965-),女,四川瀘州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正高級經濟師、副教授。;
  基金: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基於工匠精神構建高職院'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培育體系研究"(2017ZDIXM121);
Abstract: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interpreted in a dynamic way. The lack of "craftsman spirit" in today's society ar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reason, for examp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judice, the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advocat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the incompleteness of economic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the imperf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modes, the inefficiency of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and the insufficient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i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we should create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skill and admiring craftsman, improve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and legal system,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fect the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policies for skilled talents to upgrade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s' deep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elf efficacy; vocat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 spirit;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創始人班杜拉[1]1977年在研究社會學習和社會認知理論基礎上得到的邏輯產物。該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和動機有一定的理智決定模式,屬性上表現為三元交互決定論,即外界環境、他人行為以及個體表現等中介過程對自我思維、認知、評價等與人這個主體因素之間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信程度[2].
自我效能理論研究[3]指出,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培養自我效能感:首先增加自己對成功的親身體驗,自我效能感認為個體與在外界環境影響下產生的效能不是自己的無端推定,而是多次從事某一同類任務的親身體會,直接經歷是獲得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方式,個體成功的經歷自然會加大自我效能感,失敗的遭遇會削減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其次是通過增加相似者經驗,相似者或替代者的經歷指個體通過觀察與自己能力水平相似接近者的過程,總結推斷自己處於類似的工作情境時,可能得到大致相當的成就結果;最後是增加言語宣傳說教,以外界的說服和支持,他人的教導、解釋及鼓勵等來提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和判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人和社會的評價,令人信服的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有社會地位、對個體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發現"無條件的主動積極關注"一般會增加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然而外部指導者的言語鼓勵與個體的實際水平有差距時,最初可能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急劇降低,所以言語的說教不是自我效能的必要條件,自我和相似者的經歷是自我效能的促進條件。
2.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研究的文獻較多,主要集中在內涵、缺失、構建思路、職業院校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務與使命等。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是職業態度、專業精神、人文素養三方面的結合[4],是德技合一的人生理想狀態,是理智與實踐相結合的創造精神[5],還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應該從經濟發展、政治文化、專業技術三個維度去界定[6],有學者還討論了工匠精神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聯耦合[7].
在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應該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應該結合崗位職業特徵,進行動態的解讀,不能摒棄傳承的力量,其本質應該是創新、高尚、精湛與傳承的契合。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可歸納為八個字"卓專研精、創金衡傳",也就是說工匠精神是高尚的道德情懷、與時俱進的創新、精湛的職業技能、精品的堅持和追求。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回溯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無數獨具匠心的手藝人演繹著中華民族的製造傳奇,人們耳熟能詳的魯班是工匠的鼻祖,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許多能工巧匠和設計師的名字雖然罕見記載,然而作品和成就卻讓人嘆為觀止,趙州橋、故宮、圓明園等世界建築奇觀被譽為絕技。然而如今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不爭的現實,本文認為主要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
1.歷史文化的偏見。
根植於中國人傳統文化骨血里的儒家學說倡導"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歷史傳統思想輕視技術技能,認為讀書入仕才是正道,古時工匠地位低下,匠人們被歸入"三教九流",其工作是奇技淫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政治倫理觀依然浸染著現如今許多人的擇業理念,對工匠的偏見依然留存。
2.社會價值觀的急功近利。
社會經濟的發展給工匠精神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紅髮布一個點擊量過百萬的視頻或一次直播收入就遠遠高於普通工人的年收入,渴望成功的人對這種賺錢捷徑趨之若鶩。那些耐住性子、甘於清貧、幾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的工匠反被貼上"沒出息""不成功"的標籤。社會一方面不擇手段地追求技術、成果和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價值選擇的功利化、道德利益化等危機亂象叢生。當前國人的急功近利與心浮氣躁,造成當下顧眼前、忽長遠,重數量、輕質量的產品泛濫,追求"短、平、快" 的暴富心理、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利益至上,讓"工匠精神"與我們現代生活漸行漸遠。
3.經濟體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明顯二元結構經濟體制特徵,基本國情決定著當前我國的消費市場領域奉行"價廉物美"的原則,充斥著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企業追求短、平、快的最大化利益,忽視了產品品質的靈魂,甚至有企業直接低端仿製。目前我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法制不健全,生產經營者質量誠信缺失,制假售假屢禁不止。市場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無限惡性循環當中,企業喪失了精雕細琢、追求精緻和創造卓越的激情,缺乏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
4.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完備。
職業教育在中國目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作為培養工匠搖籃的職業院校,在對"工匠精神"價值認知的教育中存在著教育理念不當和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面。職業院校在工匠精神素養培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多以泛化的德育為主,其成果與成效的"因"並非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培養。究其根本原因是很少有職業學校對"工匠精神"培養進行系統組織和專門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融入對 "工匠精神"價值的認知,所以教育效果有待實證評估。
當前許多職業院校教師是大學畢業後直接參與教育事業,他們雖然擁有高學歷、具備良好的知識能力與科研水平,但專業實踐技能往往不如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職業院校現在的實際教學狀況是學生和導師的接觸、交流只有短短的校內上課時間,無法實現師徒之間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學生只學到了技能而沒有傳承到優秀的職業素養就不足為奇了。
5.政府的政策扶持、監管不到位。
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最有效方式,政府層面一直未出台相應政策促進校企有序合作。有效的政策可以激勵和規範企業提供給學生實訓實習的崗位和機會。政府應當強調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並享受到相應的稅收優惠,比如企業必須指派骨幹技術人員擔任學生實訓實習期間的指導,有效提供給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崗位和實習時長。在當前的職業培訓方面,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不明顯、監管缺位,導致很多市場化的職業培訓的亂象頻出,無有效、規範的統一的制度規範可循。
6.企業參與力度不夠。
實務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通常把培訓學生視為額外負擔,把實訓實習學生當成無須交納相關保險的廉價勞動力,損害學生的利益。職業院校沒有根據專業特性選擇合作企業和挑選企業指導教師的自由度,學生進入企業不要說工匠精神的培養了,在實操技能方面也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指導。
校企合作連續性欠缺,學生實踐培訓的長度、深度、廣度遠遠不夠。當前職業院校校內實訓或校外的企業實習,一般都只是短短的幾周或者幾個月,企業實習導師短時間的指導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特質,無法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技能、因材施教。短時間的實訓和實習學生僅學到了表面淺顯的技藝,沒有學到職業的精髓和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與工匠的技能相差甚遠,對工匠精神的傳承更無從談起。
  三、自我效能理論與工匠精神
堅持"工匠精神"的個體,其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堅持,其創造的原動力來自於他們強烈的自我效能感[8]:一種珍貴而又稀缺的認知資源。強烈的自我效能感不僅對個體具有適應價值,而且對社會流行耐心執著、敬業奉獻、卓越創新的工匠精神具有動力學意義。耐心執著需要個體內心持續而堅韌的精神信念,技能體系的建構不是一時之功, 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磨鍊,經歷枯燥的學習與歷練,加上技術工人的工作環境往往比較艱苦,強烈的自我效能讓個體能夠砥礪前行,面對逆境也不會半途而廢,執著向前。敬業奉獻是個體對知識技能持續的積極爭取的態度,在行業低迷、動態重塑的技術環境中,即使付出高昂沉沒成本,自我效能的動力讓工作者不糾結於一時的得失,抵制住外部環境的誘惑,在對待任務態度上依然盡職盡責、精益求精,不斷攀登技術的高峰。卓越創新是指工匠擁有著異於其他技術工人所不具備的隱秘知識,不同於容易傳播且能夠以各種載體便捷記錄的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是高度個體化的經驗直覺,其形式和特點難以表達,傳播難度大 [9].自我效能影響個體的行為決策和努力創新程度[10].強烈的自我效能引導技術工人有主動整合顯性技能轉化為自身特有隱性知識的熱忱,完善自身技能直至超越他人的成就感,為不斷攻堅克難、卓越創新輸送正能量。
  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徑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行為和認知的結合,用外部環境、社會行為、個性主體三者之間的共同作用來解釋人的認知學習行為。與傳統的行為主義對學習的認識不同,自我效能認為人除了直接學習外,有些社會行為是替代強化學習,即可以通過觀察進行間接學習[11].依據研究結果可以推斷,自我效能感應用於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從業者對自身擁有的技能和職業表現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能工巧匠"或"工匠精神"的自信強度,體現出從業者有能力影響所處環境並且通過相應行為獲得成功的信心。自我效能理論認同社會環境、政府政策、自身和替代(能力相當者)實驗者的交互作用能有效提高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本文認為需政府、行業、學校、企業等各方聚集優勢,協同培育,共同發揮作用,具體總結如下。
1.營造尊技崇匠的社會氛圍。
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社會環境因素對個人的成功影響程度較大,所以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構建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社會環境。一方面新聞傳播媒體要多播放弘揚工匠精神的紀錄片,發揮名匠的榜樣示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營造對工匠高級技術工人的敬仰與尊敬的社會風氣,個體會以自己所掌握的專業實踐技能對社會的貢獻度而為之自豪,為不斷潛心鑽研新知識、新技能而有高度成就感;社會對於工匠的高度肯定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能夠激發人們追求精湛技能的熱情和興趣。
2.完善社會分配和法律制度。
三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時期被重新叫響的"工匠精神",讓"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思潮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社會氛圍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大力培養工匠精神,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輿論偏向和道德感染的長期作用是有限的。良好的社會環境的營造強烈依賴於工匠受社會尊重和自身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的現身有效說法。工匠的社會地位和薪酬福利待遇的提高有待於當前激勵機制、薪酬體系、人才評價模式的轉變和完善,增強技術工人的職業自豪感,提升自我效能。工匠精神的普及和認同建立在技術人才步入中等收入階層、大國工匠進入高薪(甚至高於公務員薪酬)的基礎上,技能人才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無後顧之憂,潛心鑽研於技術改造工作中,更多的大國工匠才會不斷湧現。
3.優化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
職業院校對學生思想上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切忌泛泛而談和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習得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認知接受能力為尺度,將匠心教育融入日常課程學習之中,讓學生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不同層面理性認知、體會工匠精神對於振興實體經濟、修身齊家的現實意義: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創業創新、就業指導類課程,結合具體的案例向學生傳輸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合理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還可以開展工匠精神專題教育,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陳列會、紀錄片以及召開座談會的形式內化工匠精神為個人的職業理念和價值追求。
"工匠精神"技能培養所涵蓋的專業課程經常涉及多種行業,所以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實踐技能的創新是一個綜合的教學體系。專業課程要根據行業和職業領域選擇相關內容,不僅有益於學生掌握職業技能,而且利於學生鑽研專業知識和鍛鍊實踐能力。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或企業導師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為學生樹立職業榜樣,效仿工匠,做到先育人再教人,學生是知識獲取的"親歷者"和"實踐者",不能僅僅是"旁觀者".教師要將工匠精神滲透於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每個細節中,強化實踐動手環節,培養精緻嚴謹的職業習慣。苛求細節的堅持能強化學生的工匠意識,在工匠理念的驅動下培育良好的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
4.政府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學歷提升機制和保障政策。
職業教育沒有很好的學歷上升空間,是其在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缺乏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普通高等教育有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學歷等晉升渠道,但職業教育大專以上幾乎沒有學歷上升的空間,所以政府層面要完善當前的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學歷上升評價體系。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將學歷學位與職業資格證書等值、互通互融的教育評價政策體系[12]是我們可以借鑑學習的地方。在德國,獲得一定程度的職業資格證相當於同等高等教育的學歷學位教育,給職業院校的學生創造出良好的發展空間。技能人才學歷上升渠道暢通後,職業院校學生就不再低人一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自然就會提升,激發技術工人的自我效能,為工匠精神培育植入制度環節。
5.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
企業是孕育"工匠精神"的搖籃。政府應該出台更加積極的政策,鼓勵企業深度融入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供切實的福利。首先應該允許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培訓所發生的費用支出、支付給實習學生相應的實習報酬可以所得稅前抵扣甚至加成抵扣(類似當前研發費用的加成抵扣);鼓勵企業指派有經驗的師傅帶領學生參與崗位實踐工作,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校企雙方根據具體的職業崗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應該充分保證學生實習時間長度與實習的連續性[13],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和強化產業鏈知識與相關的實踐技能,有了實踐的長度和強度,學生才能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在日常的潛移默化中接受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薰陶,營造適宜工匠們生存發展的良好企業氛圍,同時提高員工自我效能,使之與企業產品質量製造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Bandura,A. el-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215.
[2]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J:Prentice Hall, 1986:99- 102.
[3]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J]航海教育研究, 2016(2):23.
[5]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 2015(6):6-10.
[6]錢聞明基於行業標準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 2018(11):101.
[7]李夢卿關於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耦合研究[J].職教論壇, 2016(16):21-26.
[8]趙志紅自我效能理論簡述[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4):98-99.
[9] Bandera C. ,Keshtkar F., Bartolacci M.R. ,Neerudu S. ,Passerini K.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Entrepreneurlnsights from Ikujiro Nonaka's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SEC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 ,2017,1(3):163-174.
[10] Dobrow S R. Tosti-Kharas.Listen to Your Heart?Calling and Receptivity to Career Advice[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12,20(3):264-28
[11] Gist,M.E Self-efficacy:l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3) :472 -485.
[12]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自瑞士的創新與啟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1(4):27-42.
[13]潘建紅,楊利利。德國工匠精神的歷史形成與傳承[J].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8,40(12):101-107.
返回本篇論文導航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發展中心
    原文出處:王嵐.自我效能視閾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討[J].江蘇高教,2021(07):107-111.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