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載

篇一:智永《真草千字文》臨習指導
智永《真草千字文》臨習指導
一、智永與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間人,名法極,晉王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世稱「永禪師」。相傳40年不下樓,書《干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各寺。退筆頭置大筆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滿。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北宋蘇軾《東坡題跋》言:「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右圖為作品局部)嫵媚俊佻,今人疑為唐人摹本。然墨本較之刻本更易直觀顯現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範本。何況智永書法「精熟過人,惜無奇態矣」(李嗣真《書後評》),這一點無疑對初入書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較快地人手。我們這次系列講座選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跡影印本。
二、用筆概要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筆,誠如何所言,無論起、行、收筆均力實氣空,筆勢渾穆。
1.起筆。智永《千字文》的起筆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並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輕微的切筆動作,而後不露痕跡地行筆。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習者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住筆勢。
2.行筆。關於行筆,今人多有忽視。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言:「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包世臣這段話言明了行筆與起、收筆同樣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筆豐厚遒勁、骨力洞達。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手腕沉穩且輕虛,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
3.收筆。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注意收筆的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
三、臨寫準備
每當捌面對—本新帖時,應掌握—些臨帖常識,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準備與心理調解,切不可「筆不論柔與硬,腕不論低與高」。應儘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書風、用筆、用紙、作者的取法等)、書寫的背景(作品書寫年代及作者書寫時的年齡、心境等)、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以便於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達至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
在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筆者以為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字形,確定臨字的大小
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結構方正穩健,氣息暢達。由於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因此它並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而是注意結字的穩健、勻稱,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以便於人們欣賞、學習。我們在臨習時,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點。初習時可懸腕書寫,字形基本與原字相當為宜;待有一定基礎後亦可懸肘書寫,略放大字形。
2.對筆、紙、墨的選擇
此帖真書介於中楷與小楷之間,可視為小楷。小楷在結字上要「舒展開疏,間可跑馬」,因此對臨寫者指、腕的要求甚高,執筆要緊,運腕要活。總體而言,臨習真、草二體,可如虞世南《筆髓論》中言:「真—(距筆頭—寸)、行二、萆三,指實掌虛。」
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所以動作要爽潔、清勁、准
確,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
在用紙上,由於所臨字較小,線條纖細,點畫間留白較少,因此不宜在滲化嚴重的生宣上書寫。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創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如色宣、仿古宣、瓦當宣等。
在用墨上,同樣應防止滲化,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下圖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四、真書的用筆分析
智永用筆「精熟過人」,其筆法絢爛多姿,富於變化。我們在臨習前應先認真讀帖,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同寫法,找出規律。
(一)橫的寫法
1.長橫
作為—字的主畫,長橫起著穩定字勢、調節節奏的作用,應寫得生動得勢。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
其一如下圖中「舉」字長橫,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筆鋒落紙後向左下方切筆,而後抵住右行,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 其二如下圖中「妾」字長橫,筆行至中段稍提,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此橫呈輕靈婉轉之態。
其三如下圖中「具」字長橫,尖鋒入紙後迅速挺直右行,前輕後重,剛直有力。此橫有勁健流動之勢。
2.短橫
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頗多,或筆鋒上行,取俯勢,如下圖中「老」字上橫;或筆鋒下頓,取俯勢,如下圖中「杯」字右部之橫;或尖鋒入紙,求勁利,如下圖中「情」字右部的橫;或切筆向右上提鋒,求果斷,如下圖中「求」字的橫;或平直堅挺,求沉實,如下圖中「耳」字的上橫;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圖中「且」字的下橫。
3.橫的變化
漢字中的橫畫最多,因此其形態、體勢的變化也頗多。深諳於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下面拈出幾例說明。下圖中「土」字兩橫並列,上橫前重後輕,取仰勢而放之,下橫前輕後重,取俯勢而收之,對比鮮明。而下左圖中「任」字右部的三橫,上仰、中平、下俯,長短各異,變化自然和諧。又下圖中「聲」字中的橫畫,自上至下依次減細,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臨寫中,對橫畫較多的字,應多觀察分析,找出共性,舉—反三。
篇二:淺談智永的書法藝術
淺談智永的書法藝術——「精熟過人」
院系:藝術學院
班級:美術學(書法方向)133
學號:20130424320
姓名:李璐
淺談智永的書法藝術——「精熟過人」
藝術學院美術學(書法方向)13320130424320李璐
【摘要】智永在書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他上攀鍾繇、王羲之筆法,下開唐人楷書先河。傳「永字八法」即為智永整理鍾、王書論所得。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個筆畫,「點為側、橫為勒、豎為努、挑為趯、左上為策、左下為掠、右上為啄、右下為磔。」陳思《書苑菁華》云:「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至於永禪師而至張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
【關鍵字】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八法
公元581年,楊堅(即隋文帝)即位,改元開皇,國號隋。公元589年即開皇九年,隋滅南朝陳,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南北分裂,統一了國家。隋朝的歷史雖然短,只經歷了兩代皇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604年)和隋煬帝楊廣(公元605年-618年),但隋朝在各方面都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成為燦爛的唐朝書法文化的先驅,為唐代書法高峰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隋朝帝王對於丹青翰墨的重視不減前朝。隋文帝滅陳時接收了陳的法書名畫八百多卷。隋煬帝更是在洛陽觀文殿後建立「妙楷台」和「寶跡台」。妙楷台收藏法書,寶跡台收藏名畫。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載:「歷周至隋,初並天下,大業之始,後主頻求其書,往往有獻者。」又云:「王師入秦,又於洛陽擒二偽王,西京秘閣之寶,揚都扈從之書,皆為我有。」
可見隋代收藏不少書畫作品,這些書畫作品後來也都成了唐朝內府書畫收藏的基礎。
思想上,隋代儒、道、釋逐漸走向融合。兩代皇帝曾下令對儒、道、釋經典、論著作大規模整理、抄寫,這也為書法的普及提供了機會。
教育上,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隋設置了「書學」,對書法進行高等教育,並有「以書取士」的措施促進書法普及、提高和發展。
此期書法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承繼北朝的隋代銘石之書;二是繼二王書風的墨跡及碑文。書法理論也頗豐,出現智永《永字八法》和智果《心成頌》。因為出於對智永的喜愛,所以詳細介紹一下。
智永,俗姓王,名法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歷梁、陳、隋三朝,傳百歲而終。南朝陳、隋年間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王羲之七世孫,世稱永禪師,以書名世。智永禪師善書,工真、行、草、章草諸體。唐張懷瓘《書斷》把他的章草、草書列入「妙品」,隸書列入「能品」;並記載,隋煬帝曾對智永說:「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書史會要》稱智永「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為一時推重」。相傳智永禪師曾寫《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送浙東諸寺。《真草千字文》是智永書風的典型代表。隋智果、僧述、僧特,以及初唐虞世南等均出於智永的門下。智永的最大貢獻在於確立了「永字八法」的
書法理論。當然,「永字八法」是誰確立的?是王羲之?張旭?或智永?有爭論,但目前基本定於智永。①
所謂「永字八法」,是指「永」字內藏毛筆書寫的八種筆法,每一筆都極具代表性,集中體現了中國書法中點畫提回的精妙。
細分來看,「永」字的第一筆是側(點),即點為側,意義乃如鳥之翻然側下。中國書法講求點的頓促之感、跳躍之美。在「永」字中,雖是第一筆,卻有定位之功,若無挺拔之力,全字則氣力不足,走勢不明,是書寫中的第一個難關。若運筆急促而缺乏發動之力,則形成一個內向之圓,隔絕於天地,孤立無助,自是敗筆。寫書法之人都懂得,點之筆鋒落下處,要正側呼應,圓方兼備,有含有拓,方可自成格局。
「永」字的第二筆乃是勒(橫),即橫為勒,意謂如勒馬之用韁。勒,得自在於毛筆的矜持拿捏之力。橫的筆畫較長,且又無定數。行筆過快,過於流暢而無運腕,則顯得筆畫較長,力弱斷線,空洞膚淺;若瘀於一處,則凝而無力,短而無氣,沉滯丑拙。所以橫筆仿佛如駕馬一樣,要體現出「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美,不可蹵步不前,又不能信馬由韁,而是需要拿捏韁繩,有放有收。
「永」字的第三筆是努(豎),即豎為弩,意義乃如弓弩一般,使鈎筆轉角折鋒輕過所形成體勢。最講究折角處,要疾牽微開,體現出力度之美。若用筆過緩,則籯弱無力,則失之於傷;若用筆過疾,則輕浮油滑,矢之於淺。
「永」字的第四筆是躍,又作趯(鈎),即鈎為躍,意義乃如跳躍般的模樣。蘇軾說賈誼「趯然有遠舉之志」,是指他有飄然遠舉之志。從中可以趯筆作為從筆鋒轉接過程中的連帶之法,應具有躍動、飄逸之美。這一鈎需將腕力集中於一點,下筆果斷,力量集中,在筆鋒觸及之處,提筆如躍,不帶絲毫猶豫。
「永」第五筆是策(挑),即提為策,意義乃是如策馬之用鞭。挑是橫的頓筆回鋒之勢,要求如鞭掠過空中,疾起疾落,力度內斂,了無印痕。《永字八法評說》認為「策筆仰鋒豎趯」,即是說策與趯相近,都在於巧勁的運用,兩者同樣要求下筆之快,得勢之均,力度之疾。以揚鞭之動作來比喻此筆,足見成動態之美乃運筆之要。
「永」字第六筆是掠(長撇),即撇為掠,意義乃拂掠之態。這拂掠之態主要是從燕飛之姿而來。若飛鳥從長空拂掠而下,燕尾在長空中划下的洒脫風姿。長撇的起筆沉著、收筆輕盈,一字之中,有張有弛,轉折之際,收放自如。
「永」字第七筆是啄(短撇),即短撇為啄,意義乃如鳥之啄物。啄從形狀上雖與掠相同,卻在下筆的過程中大有新意。若依舊以燕為例,則啄字有猛攻之動態,需要收筆乾淨利略,勁快乾練。
「永」字第八筆是磔(捺),即捺為磔,意義乃筆鋒開張之意。將捺筆解釋為分,正是表明在分書中,字型要注重上下左右結構的組合,要有呼應之勢,以求字體的渾然天成。在《永
篇三:智永書法管窺
智永書法管窺
硯臼磨穿筆作堆,千文真面海東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無數林花浪漫開。
——啟功先生《論書絕句百首》
隋代善書者甚多,其實全從南北朝而來。以任隋職、或卒於隋者為限,其見稱於唐人著述者,有智永、智果、房彥謙、盧綽(以上並見李嗣真《書後品》,下同),史陵、釋述、釋特、智楷、丁覘(張懷瑾《書斷》),蔡君知(蔡希練《法書論》),趙文淵(深)、趙孝逸、劉玄平和盧道虔盧昌衡父子(竇器《述書賦》)以及楊素、虞世基、閻毗、竇慶(李延壽《北史》),趙仲將、劉緄(李百藥《北齊書》),殷胄(魏
微等《隋書》)諸人。以智永尤為著名。】
智永,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俗姓王,名法極,王羲之七世孫。落髮會稽嘉祥寺。在陳,寄籍吳興永欣寺;入隋,住錫長安西明寺。生卒年,無考。與兄智楷(孝賓,改名惠欣)並以書法擅名陳、隋間。初唐李嗣真列評秦漢以來迄至唐世書家81人,分作十等,智永列於中之中品,其《書後品》且評之云:「精熟過人。」開元年間,張懷瑤撰《書斷》,以神、妙、能三品評述歷代書家,智永之楷、草、章列為妙品,行書列為能品,並作傳曰:
師遠祖逸少,歷記專精,攝齊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轡,大海安渡。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陽詢)、虞(世南),精熟過於羊(欣)、薄(紹之)。相傳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諸於江東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粱武帝指命周興嗣編次,殷鐵石集拓王羲之書而為之。《書斷》有記智永住吳興永欣寺時臨仿其書,「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瓮,每瓮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頹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自製銘志」。又記「嘗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滿」。若是,智永研習先人遺蹟,其精熟者自可想知。傳世《千字文》墨跡多六朝別字,書法秀逸,風神娟靜,信是出自其所臨右軍之手跡。
後世釋門書法多從智永出,其衣缽相傳,沿習而稱之為「鐵門限家法」。近世敦煌出土有唐貞觀十五年(641)七月蔣善進臨本智永《千字文》(伯3567),亦可見其在俗眾中的影響。著名的《蘭亭序》,相傳也以為是智永傳留於其弟子辯才的。
智永有弟子智果,曾知遇於隋煬帝,《書斷》有記:「工書銘石,甚為瘦健,嘗謂永師云:『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其自負若此,蓋非庸僧。《書斷》叉評日:「夫筋骨藏於膚內,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而非猛,虛張誇耀,毋乃小人儒乎?」故其所擅楷、行、草,僅入能品。《述書賦》曾根據其帶名草書真跡,並稱於乃師,有「智永、智果,棒林筆精。天機淺而恐泥,志業高而先成。或拘凝重,蕭索家聲;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猶能作緇門之領袖,為當代之準繩。並如君子勵躬於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貞」雲。相傳有《心成頌》一篇,專言結法,恐已非全文。
古代名家評智永
唐李嗣真《書品後》:精熟過人,惜無奇態。
唐張懷瓘《書斷》: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 宋蘇軾《東坡題跋》: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之詩,初若散緩不及,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又: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刑,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
又:雖骨氣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胄偏性,方循
繩墨,忽越規矩。
又: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若穿透,始到鍾索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明項穆《書法雅言》:智永專范右軍,精熟無奇,此學其正而不變者也。
清梁巘《評書帖》:晉人後,智永圓勁秀拔,蘊藉渾穆,其去右軍如顏之於孔。
《承晉齋積聞錄》:隋楷莫佳於智永《千字文》。今世所傳《樂毅論》、《黃庭經》諸帖,皆不如《千字文》。書法自右軍後當推智永第一,觀其《真草千字文》圓勁秀拔,神韻渾然,已得右軍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幾希焉。
清劉熙載《藝概》:陳僧智永尤得右軍之髓。永禪師書,東坡評以「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則其實境超詣何如哉?今摹本千文,世尚多有,然律以東坡之論,相去不知幾由旬矣。
清何紹基《題智師千文》:右軍書派自大令已失真傳,南朝宗法右軍者,簡牘狎書耳。至於楷法精詳,筆筆正鋒,亭亭孤秀,于山陰棐幾,直造單微,惟有智師而已。永興書出智師,而側筆取妍,遂開宋元以後習氣,實書道一大關鍵,深可慨嘆。
清何紹基《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顏魯公與
素師論書,謂:「折釵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無起止之痕也。顧唐賢諸家於使轉縱橫處,皆筋骨露現;若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二王楷書,俱帶八分體勢,此視之覺漸遠於古。永興得筆於智師,乃於疏密斜正處,著意作姿態,雖開後來無數法門,未眠在鐵門限外矣。
清魯一貞《玉燕樓書法》:隋智永、唐虞世南皆寬和有餘,英邁不足。
當代名家談智永《真草千字文》
啟功: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跋
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跡一本,乃唐時傳去者,其筆鋒墨彩,纖毫可見。證以陝刻及群玉堂刻四十二行,益見墨跡之勝。此直是永師手跡,無容置疑。多見六朝隋唐遺墨,自知其真實不虛。乃內藤虎次郎氏跋不敢稱為真跡,而謂之唐摹。又見其點畫並非廓填,遂雲「摹法已兼臨寫」。當真龍下室之時,作模稜兩可之論。蓋由法書希睹,人多對面不識耳。余既定之為當日浙東諸寺中八百本之一,因為七言二韻以贊之。贊曰: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