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東協自貿區的貿易與投資效應研究

2023年10月16日

- txt下載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愈演愈烈,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被大多數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此背景下,大多數國家都積極參與其中,紛紛展開各種雙邊或多邊的區域合作談判,建立了許多不同水平的區域合作組織。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已具備相當規模,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同世界各國都有著密切地經貿合作。因此為了維護中國的對外利益,推動對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以及隨之而來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際貿易額持續萎縮,眾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遭受重創。經濟的低迷使得貿易保護主義重新在全球範圍內抬頭,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種複雜的國際形勢,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希望能夠通過經濟一體化,促進同其他國家的經貿發展,解決經濟發展中遭遇的種種問題。
​對於東亞國家來說,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來自歐美已開發國家的訂單急劇減少,大量工廠停業,亟需尋找新的出口途徑。雪上加霜的是,國際社會開始對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所帶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開始更加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導致了大量原本投資於東亞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回流向已開發國家。這種全球性經濟關係的大調整,對於幾十年以來嚴重依賴向歐盟和北美出口的東亞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衝擊,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成了許多東亞國家政府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東亞各國不得不將目光從歐盟和北美轉向發展中國家,以謀求外貿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地區主義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無疑是最佳選擇。
.........................

1.2 文獻綜述
1.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效應研究
多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展開了十分豐富的研究,研究的角度多種多樣,涵蓋的範圍也比較廣,提出了諸多不同的一體化效應。主要包括貿易創造與轉移效應,投資創造與轉移效應,競爭刺激效應,投資刺激效應,經濟增長效應,產業集聚效應,收入分配效應,商業周期效應等。
首先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做出科學分析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維納(J.Viner)。1950 年,他在《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研究了關稅同盟的經濟後果,考察了關稅同盟對貿易流動的影響,首次將定量分析用於對關稅同盟經濟效應的研究,奠定了關稅同盟的理論基礎。後來李普西(K.G.Lipsey)1又依據歐共體的實踐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理論,該理論認為,關稅同盟具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靜態效應主要包括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和貿易擴大效應,動態效應包括規模經濟效應、投資刺激效應、促進競爭效應、資源配置效應、技術進步效應等。此外,Meade(1955)、Tinbergen(1962)、Cooper&Massell(1965)等人都對關稅同盟理論的完善作出了貢獻。
在理論發展的同時,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也在同步發展,主要集中於靜態效應,即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Wilford(1970)使用巴拉薩模型對中美洲共同市場進行研究發現中美洲共同市場的建立帶來了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Hassan(2001)利用引力模型對東協國家進行研究後,並未發現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可能是由於成員國之間在資源上缺乏互補性。Gould(1998)、Gares(2002)分別運用引力模型和出口方程對北美自由貿易區進行研究,結果均未發現顯著的貿易轉移效應。
徐婧(2009)運用 1999~2006 年的數據,使用貿易引力模型評估中國和東協五國在早期收穫計劃中產生的貿易效應,研究發現 CAFTA 的早期收穫計劃對成員國的相關產品出口具有貿易創造效應,同時在成員國同非成員國的相關產品間存在貿易轉移效應。郎永峰(2009)使用中國同東協五國及其他區外貿易夥伴1999~2007 年的貿易數據,對貿易效應進行研究,發現 CAFTA 的貿易創造效應較為明顯,但並未發現顯著的貿易轉移效應。
...........................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理論分析

2.1 貿易效應分析
關稅同盟理論認為關稅同盟具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兩類效應,靜態效應主要指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動態效應主要包括規模經濟效應、投資刺激效應、促進競爭效應、技術進步效應等。
2.1.1 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後,貿易壁壘被消除,某成員國放棄一些低效率產品的自主生產,轉而從生產效率最高的成員國進口該產品。結果,從世界角度看,高效率的生產取代了低效率的生產,獲得了生產利益。從進口國角度看,產品的價格降低了,獲得了消費利益。
關於貿易創造效應,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假設世界上有三個國家:A 國、B 國和 C 國,在 A 國和 B 國經濟一體化之前,A 國生產的商品 X 價格為 100 美元,B 國生產的商品 X 價格為 80 美元,C 國生產的商品 X 價格為 60美元。A 國對 X 商品的進口徵收 100%的關稅,顯然 A 國 X 商品自產自銷。當 A國與 B 國經濟一體化後,兩國之間的關稅取消,但對 C 國仍然徵收 100%的關稅。那麼 A 國將從 B 國進口 X 商品,B 國高效率的生產取代了 A 國低效率的生產,優化了資源配置。同時 X 商品的價格在 A 國由 100 美元將至 80 美元,消費者獲得了利益。
​2.1.2 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前,某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某種商品。而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後,如果該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除在外,且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外維持一個統一的高關稅,則該國就會停止從高效率國家進口,轉而從區域內效率相對較低的成員國進口。結果,從世界的角度看,低效率的生產取代了高效率的生產,損失了生產利益。從進口國角度看,商品價格升高了,損失了消費利益。​
...........................

2.2 投資效應分析
相比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效應的研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投資效應的研究起步較晚。1966 年美國學者 Kindleberger 參照關稅同盟理論中的“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轉移效應”,提出了“投資創造效應”與“投資轉移效應”,成為最早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投資效應的學者。
2.2.1 投資創造效應
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以後,資源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區域內的國家會根據比較優勢的變化改變資源配置,產生貿易轉移效應,而投資創造效應就是對區域經這種貿易轉移的競爭性反應。按照杜群陽、宋玉華(2004)的研究,投資創造效應又可以細分為區外對區內的投資創造效應和區內對區內的投資創造效應。
區外對區內的投資創造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後,成員國之間的關稅進一步取消,而對區外保持一個統一的關稅水平,這使得區域外的廠商相較於區域內的廠商而言,失去了競爭優勢。區外的場所為了繞開關稅壁壘,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就會對區域內進行直接投資,直接在區域內生產銷售。另一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原本被分割的一個個小市場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統一的大市場會帶來更多的消費以及更激烈的競爭。區域外的廠商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其市場的份額,也必須加大投資的力度。
​而區內對於區內的投資創造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後,區內成員國之間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各種投資限制、投資門檻也被取消,原本受限於各種政策而無法​實施的投資也都將釋放出來。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統一的大市場不僅會吸引區域外的直接投資,同樣也會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產生創造效應。
.....................

​第三章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現狀分析......................19
3.1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貿易現狀................19
3.1.1 貿易規模..............19
3.1.2 國別構成....................21
第四章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貿易與投資指數分析...................30
4.1 貿易指數...................30
4.1.1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30
4.1.2 貿易互補指數..................32
第五章 中國—東協自貿區貿易及投資效應實證分析....................39
5.1 貿易效應實證分析...............39
5.1.1 模型構建....................39
5.1.2 樣本的確定與數據來源.................40

第五章 中國—東協自貿區貿易及投資效應實證分析

5.1 貿易效應實證分析
5.1.1 模型構建
5.1.1.1 樣本的確定與數據來源
為了驗證中國—東協自貿區的貿易效應,本文使用的是面板數據,選取了中國同東協十國(印尼、汶萊、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的進出口數據作為截面,時間跨度為 2002~2013 年 12 年時間。此外,本文選取了中國同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十個區外國家 2002~2013 年的進出口數據作為對照。主要目的是擴大樣本容量,使研究結果更加精確,同時為了研究自貿區的建立對區外國家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也需要這些國家作為對照國進行回歸。
中國同以上二十國的進出口額數據來源於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鑑;各國的GDP 除緬甸外來源於世界銀行,緬甸的 GDP 取自聯合國統計司;中國同各國的距離用北京與各國首都的距離表示,數據來源於谷歌地圖。
.......................

第六章 結論及對策建議

6.1 結論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我國正式加入的第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自貿區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同東協在貿易、投資等領域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因而對於自貿區建立所產生的經濟效應,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與投資效應以及相互間的關係進行了理論分析;隨後對中國—東協的貿易現狀、投資現狀進行了詳細描述;並通過貿易指數和投資指數對自貿區的效應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最終通過建立計量模型,使用面板數據回歸,得出了以下結論:​
(1)中國與東協各國在資源稟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技術發展水平也不同,相互之間主要呈現出互補關係,僅在輕紡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其中,中國在設備儀器、鋼鐵及鋼鐵製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而東協國家在食品、飲料及煙草、礦物燃料等資源密集型行業比較優勢較強。雙方在上述行業的互補性構成了中國—東協自貿區貿易效應的基礎。此外,中國同東協在電機、電器,機械及運輸設備等方面雖然都顯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但雙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垂直分工,帶來了大量的產業內貿易,這擴大了雙邊的貿易範圍,豐富了貿易種類,有利於進一步擴大中國—東協自貿區的貿易效應。同時這也有利於我國的低端製造業向東協轉移,促使中國企業對東協進行直接投資,從而擴大自貿區的投資效應。
(2)中國—東協自貿區的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貿易效應十分明顯。雙邊貿易額由 2002 年的 547 億美元大幅增長到了 2013 年的 4400 多億美元,充分說明自貿區的建立產生了顯著的貿易創造效應;同時,中國同東協貿易所占的比例也不斷提升,從 2004 年的 9.2%提升到 2013 年的接近 11%,說
明自貿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也較為明顯。在實證研究中,虛擬變量 CAFTA 的係數均符合預期,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也證實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
​(3)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建立對 FDI 的流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並在區域內產生了一定的投資轉移,但 CAFTA 的投資效應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充分發揮。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市場規模以及勞動力總量對於 FDI 的流入具有正向作用: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市場規模越大,勞動力資源越豐富,越能吸引 FDI 流入。同時,研究發現 CAFTA的建立,對市場尋求型 FDI、效率尋求型 FDI 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對於資源或​資產尋求型 FDI 的吸引力並不大,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東協大部分國家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服務業水平較低。目前 CAFTA 的 FDI 流入仍以勞動密集型的FDI 為主,技術密集型的 FDI 較少。
​參考文獻(略)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