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放鷂-關於方言的作文1200字

2023年10月23日

- txt下載

放鷂,是紹興人的方言,也就是放風箏。陽春時節,風和日麗,郊外或廣場,搖曳百絲,風動鷂鳴,仰望晴空,紙鷂飄忽,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去外婆家和三表弟一塊在田野里放過鷂。那時的鷂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的。三表弟做鷂確是內行,他答應我做衣裳鷂去放。為了做鷂我一切聽他指揮。三表弟吃好中飯後,拿了把鈎刀,叫我一塊上了屋後的小山,在崎嶇的上路上,從東往西走去,來到了一片竹林。他很快地砍了一根小竹子,隨手往肩上一扛往山頂走去,我跟著後面來到了山頂,三表弟三下五去二,把竹稍留在了山頂,叫我一塊拿著竹竿下山溜進了家裡,二人開始做鷂。
三表弟用鈎刀把竹竿劈開又劈開,一直把竹劈成毛線針粗細才住手,然後用鈎刀把細竹棒刮光。接著,用手當尺量長度截鷂骨子,他先後截了七根長短不一的細竹棒,在地上擺成“衣裳”形狀用線扎牢,又按“衣裳”的長度截了根細竹棒,放在“衣裳”的中間,用手拿住試了試重心是否平穩後,再用線扎牢,鷂骨子做好了。開始糊鷂,三表弟把鷂骨子放在報紙上,用糨糊粘住,又用三根較牢的線成三角形分別扎牢在“衣裳”的兩隻袖管上和下面的中心點,把三根組合成一根,拎著手裡試一試是否平衡,然後把農村種田用的細繩作鷂線與鷂聯結起來,待糨糊乾了,拿到田野里進行試放。在試放時,先在鷂的下面系上鷂尾巴,鷂尾巴用的是稻草搓成的繩。我舉著鷂,三表弟拿著鷂線,大家齊喊“一二三”,我迅速將鷂往空中拋去,三表弟快速奔跑,邊跑邊牽動鷂線,使鷂升上天空。如果鷂左右搖擺掉下來,對鷂尾巴的長短要調整,我們倆反覆調整了三次,終於把“衣裳鷂”放上了天。當我牽引著凌空飄舞的鷂時,我的心情真的比吃蜜還甜,至今難忘。
紙鷂,書上又叫紙鳶、風鳶,現在都叫風箏,源於中國。相傳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公輸班為軍事需要,曾做木鳶飛空以窺宋城。秦末,韓信發明篾扎風鳶。西漢時以紙代木,故稱“紙鳶”。五代的李鄴在紙鳶上裝有竹笛,風動笛鳴,似古箏響於天空,從此,人們把紙鳶改叫“風箏”。
風箏,在隋唐時逐漸被民間廣為製作,成了人們喜愛的娛樂工具。到了宋代,民間於春日放風箏已十分普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就有放風箏的生動情形。此時,社會上已出現了一種專門做風箏的藝人,被稱為“趕趁人”。明清兩代,風箏發展更為普及,明代大畫家徐渭曾寫了37首詠風箏的題畫詩,其中一首“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而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更成為吟詠風箏之絕唱。
風箏式樣多種,有禽、獸、蟲、魚、龍等。它主要分為“硬翅”和“軟翅”兩大類。“硬翅”風箏的翅膀堅硬,吃風力大,飛得高;“軟翅”風箏柔軟,飛不高,但飛得遠。風箏不僅為科學和軍事做出過貢獻,而且還是一種融觀賞與健美於一體的高雅娛樂工具。
放鷂,融愉神情、動形體、暢氣血、練視力之功於一身,是老少皆宜的戶外活動。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云:“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放鷂大都在寬闊的廣場、郊野,人們在沐浴著和煦的春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應天順氣,拉線凝神,有張有弛,一切憂慮煩惱早已置之度外,收到了健腦益智、靈活四肢、鍛鍊目力、暢通氣血之功。
現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讓我們趁著這大好時光,走出戶外,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在藍天下去放鷂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