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史記心得體會範文

2023年11月07日

- txt下載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史記》的光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朝的興衰,得以窺見世事發展的道理。下面就是小編帶來的史記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史記心得體會1
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史記》。
《史記》中記述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其中的時間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這本書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這個名字想必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是端午節,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一開始在楚國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懷王的懷疑,悲憤中的他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等到頃襄王在位時,令尹子蘭又在他面前講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怒之下,將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後來屈原不想看到楚國的最後滅亡,便懷抱著一個大石頭,投入了江南的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剛正不阿,我一開始讀還有疑問,屈原為什麼在那個黑暗渾濁的社會裡,還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後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願意用自己清潔的身體去沾染髒東西,屈原他的高潔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污染。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偉大,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比泰山還重」,我們都惋惜這樣愛國的、才華橫溢的詩人就這樣死去,同時也感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的情景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留存的輝煌。
屈原的故事也讓我知道了: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人,永遠值得後人尊敬
史記心得體會2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今年暑假,我在家裡看了《史記》,其中一個個傳世不朽的故事能讓我從中感悟到歷史的深邃,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韻味。魯訊先生評論《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史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趁機羞辱他。因為聽說晏子個子矮小,就在城門上開了一個3尺高的洞,叫晏子從那洞裡進去。晏子得知此事後,說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走狗洞,請問我是到楚國還是到了狗國呀?」士兵沒辦法,只好大開城門,讓晏子進去。但是,楚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說齊國沒人才派晏子這樣矮小的人來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國派上等人,下等國派下等人,象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派我這樣的人來。」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數是故意找個囚犯,說是齊國盜賊,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說明了問題,淮南結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結又小又苦的枳,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了盜賊,就說明楚王治理無方,使得社會風氣不好。
看到這裡,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為楚五的狡猾而憤怒。晏子通過他的語言藝術,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務,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由此可見,好的語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樣永垂史冊。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但學習晏子的語言能力還要學習晏子的大智慧,爭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
史記心得體會3
在中學老師就曾推薦過《史記》這本書,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沒想到我直到大學才開始讀<史記》。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讀《史記》,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爭霸的崢嶸歲月。《史記》是我國第一步通史,記述了皇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奮起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史記》思想深刻,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為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王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豪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之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北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鈴鈴作響。二就是書頁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裊裊,激盪心間。《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盪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到什麼叫做「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踐臥薪嘗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2008年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裡,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了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計程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裡免費接送貧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每個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是善辯。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黨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思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心得體會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聰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在書海中我選擇負有盛名的《史記》作為本次假期的閱讀書籍。我在品讀《史記》後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歷經的滄桑與深藏的豪邁。
先不談書中的故事,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他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隨後開始編纂《史記》。專心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漢武帝下獄並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出獄後歷經16年終於完成對史記的寫作。是司馬遷的堅持才有今天的鴻篇巨作,他的經歷不僅使人們得以在閱讀中思考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對待生活的各種矛盾與困境,而且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著無盡的啟發。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司馬遷那種堅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讓我明白了堅持的意義,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過後的光明。
在《史記》中,我敬孔子。禮崩樂壞,動搖不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決心和毅力;周遊列國,顯示出孔子「仁者愛人」的胸懷;縱使棲棲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編訂《春秋》《詩三百》孔子將文明教壞的火種傳承,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孔子的思想照亮了萬古長夜。
在《史記》中,我憐李廣。張弓搭箭,躍馬瞋目;一代名將,李廣所向披靡,遠征匈奴,建功立業,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剛愎、獨斷竟與他的勳業一樣的鮮明,所以才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年遺憾……
在《史記》中,我佩荊軻。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涼慷慨;素衣單車,卷揚起凝重的長河落日。千金雖重,卻重不過荊軻的那份承諾;匕首雖寒,也難比荊軻炯炯目光。一劍,承載國之重負;一歌,詠盡生死離別;一笑,彰顯英雄本色。
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史記》既是對先秦文化的重要總結,也是後人了解西漢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史記》不論是在中國史學還是中國文學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不僅如此,《史記》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上的影響力,可以說從古至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本書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響是,《史記》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個實實在在的個體的精神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秀人物、脊樑人物在支撐中華民族大廈的過程中起到了中堅作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所展現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逝,也沒有隨著歷史的過去而凝固,相反它經過不斷的「揚棄」「凈化」成為了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 不僅是我們在精神上、美學上的享受,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既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呼籲更高層次的民族精神,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心得體會5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台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里,不知為何,他聽後總是避著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著上身,綁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裡面的故事。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