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

2023年11月09日

- txt下載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5篇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作文清明節吃青團,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1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糰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清明節作文專題】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咸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正是在幾百年前的今天,大詩人杜牧即興創作的。一提到清明節,我想大家都會想到一種美食——青團。
在去買青團的路上,轉念一想:我吃了那麼多次青團,這次我為什麼不自己包一次青團呢?於是,我參加了一個關於青團的特別活動。
在活動中,老師先跟我們介紹了青團的由來。相傳在上千年前,晉文公與他的功臣介子推意見不符,介子推很生氣,就跑到山上去了。晉文公為了把介子推逼下山,就放了一把大火,但介子推這個人非常固執,一直不下山,被大火活活燒死在山上。晉文公非常後悔,下令在他的祭日裡,所有人都不能生火。於是,就有人把艾草的汁拌進米糰中,並把豆沙塞入,這就是青團了。
接著,就是做青團了,我將艾草的汁拌入米糰,使米糰的皮呈青色,把一大團豆沙塞進去,向下一按,只聽「卟」的一聲,豆沙濺得我滿臉都是。用各種吃法吃掉這些豆沙後,我想:應該是豆沙放多了,應該少放一些。
我再次調好青團皮後,用小勺子輕輕地取了一些豆沙,放到了青團的皮中,再把皮合起來,一個豆沙少得可憐的青團完成了!
但我依然不是很滿意,因為豆沙實在太少了,都是皮,一點都不好吃,所以我又進入了嘗試階段,我包了各種大小的豆沙,有一些像第一個一樣,把豆沙「還」給了我,還有一些成功了但豆沙總是太少。
終於,在不斷地嘗試中,我終於得到了最多而又不會「卟」的豆沙!那是我的第19號試驗品,口感很好。
慢!雖然口感很好,但是在顏色上,我與老師包出來的樣品差距依然很大,老師的青團青,就好像把世界所有的青都融了進去。我的青團卻是綠綠的,沒有那樣漂亮的顏色。再次經歷了一番嘗試,我終於得到了一個還比較好看的綠,勉強算得上「青」。
就這樣,我學會了做青團,我咬了一口自己做出的青團,一股清香在我嘴裡蕩漾。正是這股清香讓我想起了那些烈士在戰場上的情景,讓我想起了烈士永遠停留在的草地。在清明這樣的一個節日裡,青團讓我明白了它真正的用意,是讓我們永遠銘記先烈為我們現在的和平所作出的貢獻與付出!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3


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祭拜祖先和過世親人的日子。
到了清明節,有一個傳統的糕點是這個節日裡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清明糰子。這個綠油油的糰子我吃過好幾回了,只知道味道還可以,有甜餡和咸餡兩種,我是比較喜歡吃甜餡的那種。清明糰子我問過媽媽做法,媽媽說她只知道是用艾草做材料,怎麼做就不清楚了。今天清明小長假第一天休息,媽媽就帶我到外婆家去看外公外婆,到外婆家後就看到外婆在廚房忙活,我過去問候的時候看到外婆在那裡柔麵糰,麵糰還是青色的,我就問外婆:「外婆好!你是在做清明糰子嗎?」外婆開心地回答道:「昕妤來了,真聰明,一看就知道外婆在做什麼。哈哈!」我得意的說道:「當然嘍!清明到了嘛!外婆,我跟你一起做吧?」「好啊。先去洗手!」外婆說。我擼起袖子就屁顛屁顛的去洗手了。洗完手來到外婆身邊,外婆指著一個個小面盆介紹道:「這個是盛切碎的艾草,這是糯米粉,這是水,這個是糖,這個是鹹菜。」然後給我弄出來一些糯米粉加上一點水讓我先慢慢的揉,看我揉成麵糰的時候給我加了一些艾草,我在繼續慢慢的揉,慢慢的白色的麵糰變成了綠色的了,揉到整團麵糰都是綠色並且有點韌性的時候,外婆就告訴我這樣就好了,開始包餡了,就看著外婆在整團麵糰上扯下一塊,揉成條狀,然後扯下雞蛋大小的一塊,在掌心搓成球形,壓扁,用勺子將餡料放在中間,然後就像餃子一樣合攏或者直接再搓圓了也可以,這樣就完成了。
當然,它比餃子要大多了,哈哈!看完外婆的演示,我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按照外婆的方式開始做起來,因為我喜歡吃甜的,所以先做一個甜餡的,起先到還比較順利,只是在最後因為餃子狀我弄不好就直接把它搓圓了,外婆直誇我聰明。接下來又做了一個鹹菜餡的,搓成圓的就比較困難了,後來還是交給外婆完成的。再後來基本上甜的就都是我做了。等都做完以後,我們把它們都請進了一個大蒸籠裡面,大概蒸了有15分鐘左右,蒸籠里飄出了陣陣清香。大概又過了10分鐘,外婆打開蒸籠蓋,就看到裡面躺著一個一個綠油油的大餃子和大湯圓冒著熱氣,並且散發著陣陣讓人流哈喇子的香味。外婆給我盛了兩個圓的到碗里,我迫不及待的就要咬上一口,外婆制止了,說剛出鍋的很燙,等涼一點在吃,說的同時就把我的碗拿過去用嘴吹糰子。這個時候,我看著外婆那慈祥的臉,我對著外婆說:「謝謝外婆!」外婆對著我微笑了一下就轉過頭繼續給我吹糰子了。等到差不多了,外婆把碗給我,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外婆在邊上急道:「慢點,慢點,小心噎到!」我以最快的速度把第二個塞到嘴裡,咕噥著嘴模糊的說道:「沒事,沒事。再來兩個,太好吃了!」外婆笑呵呵的幫我又盛了兩個。
就這樣我既學會了做清明糰子,又大飽了口福。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如果學會了,就自己動手試一試吧,我想,肯定比外面買來的要好吃的多,行動起來吧。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4


幾年前的四月,又值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在嶺南地區,我們通常都會去掃墓,吃乳豬,而在我的老家——江南地區,人們不僅會去掃墓,還會弄一種「美味」——青團,嶺南地區也叫「青團」。每逢過節,我們都會去到奶奶家,而那年清明節,又正趕上姑媽準備做青團,我這個吃貨自然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首先,把製作青團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餡還有最重要的艾草準備好。第一步,把艾草洗乾淨,然後把艾草放入鍋內焯,加水,用攪拌機把艾草打成艾草汁,聞著這散發出來的清香,我們開始進行最關鍵的一步。
終於開始包青團了,首先把粉和艾草汁活成碧綠的麵糰,每次截取適量大小,攤開,放入豆沙餡,再包成拳頭大小,這樣,一個碧綠誘人的青團就大功告成啦~姑媽心靈手巧,飛速地包著青團,成品一個個大小均勻;而我包的青團則「一瘦一胖」,東倒西歪,心中默嘆姑媽的手藝,心裡倏忽燃起了勝負欲,更加仔細認真地包青團,起初還是不大好看,但我越包越上手,很快掌握了門道,不知不覺包的越來越快,青團也越包越好看,不一會兒,一盤子的青團都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青團拿去蒸,青團散發出的艾草清香,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口水直流」。
經過不長時間的蒸製,青團終於蒸好了,我等不到青團完全涼透,八成涼時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自己包的青團,一口下去,滿嘴都散發著「春天的味道」,青團不甜不膩,不黏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了豆沙餡中,散發出清淡悠長的味道,看著大家吃著我包的青團讚不絕口,我不僅享受著美味,更有一股幸福與自豪感。
長大後,我每年清明節都會吃青團,但無論是買的,還是別人送的,我再也沒有吃到過像那年那樣好吃的青團了。

作文清明節吃青團5


客居壯鄉多年,歲月流逝中,總憶起故鄉的美食,齒間的留香,穿腸過肚的痛快,是地域靈魂灼灼其華的外華,是心底鄉愁綿綿長惆悵的寄託。
時值清明,在故鄉要吃青團丸子,除了青團丸子,艾米菇也是那時的家常,和青團丸子一樣鮮綠,都是用艾米汁和米漿調和而成,做工更簡單,去菜地里挖艾草,清洗乾淨,用工具將它的汁液擠壓出來,米漿當天製做好,用調料盆將兩者混合,搓到柔和為止即可,將它摸成形狀,一個接一個放置好,就製作成了生的青團丸子,艾米菇也是同樣的方法,二者在氣質上都是小家碧玉,艾米菇要比青團丸子更樸素,更接近大眾的顏色。
時值清明,在故鄉要吃青團丸子,曾記得,母親一大早就起來做好青團丸子的膜,起火慢蒸,青團丸子在籠里蒸得呼呼地冒著熱氣,母親正在生火,如果火候大了,青團丸子的味道就會改變,所以要用小火來蒸,它的味道才能保留,這樣,味道聞起來才會香,吃起來才會更酥軟,到了正午,青團丸子也差不多得熟了,放學回到家門口,跟我同行的孩子們聞著香味來到了廚房,正是青團丸子飄逸的香味,它們等不及起籠,直接打開籠子,夾起就吃,燙得雙腳都跳了起來,我也不例外,被一旁的母親指責道「你呀!小孩子頭的,真是個好吃鬼,看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笑笑的我不說話,我知道母親里話中有話,心裡也沒有那麼委屈,就因為我是孩子裡的那個,母親罰我清掃後院衛生,正午過後,大家張羅著擺好桌椅,很明顯就要開餐啦!
民以食為天,鬼也差不到吧!做一個飽口福的小鬼好玩多,來到廚房看看吃的,青團丸子在灶王爺的爐子上吐著打泡泡小泡泡時,整個故鄉都是綠油油的,立咬春卷、立夏吃鴨蛋、端午吃粽子、立秋吃西瓜、中秋吃月餅、冬至喝釀酒美食讓我們記住了中國故鄉的很多節日。
美食的張力很大,看到廚房裡的采地菜煮蛋熬湯,那是三月三的食物,從腦袋回憶間跳出,家鄉各節的美食,農曆三月三,采地菜煮蛋熬湯也屬於故鄉習俗,花香氣弱遊絲,不靜下心懷不會記得它的氣味,「弦外之音」是此話的境界,地菜煮蛋,蛋墨綠,豁然如雨花石,祛風去毒,母親囑咐,雞蛋、鴨蛋各吃一個,如此習慣後,頗具有神秘感。用菜地水給孩子們洗澡,一年都不會長痱子和疹子,要少綠綠的草湯,澆出一段清爽舒暢的童年。相比地菜而言,青團丸子的原料是——艾草,像一位優雅的姑娘,文文靜靜的站在那兒,在太陽底下猶如一位陽光的少年,想像在綠油油的艾草間曬著金色溫暖的太陽,看看近旁的美景,遠處被太陽照耀得一閃一閃的小河,似夜晚中的星星向你眨著眼睛,何等舒適,洛陽春光無限好!
我喜洋洋的拿出碗來,打了一勺湯喝了起來,這久逢的味道,只有過節才能喝得到,我便更珍惜這次的機會!「好香啊!這是什麼味道?」我順著香味來到姑姑所在的廚房,「姑姑,您是在弄米粉肉嗎?」姑姑停下手中的活,「是啊,想吃了啊?準備煮好了,你去後院幫忙吧!等會就可以吃了」我並沒有想吃的意思,只是想確定一下而已,我來到後院,看著一群忙忙碌碌的大人們,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做,有點不好意思,就去幫了忙,我將廚房的美食一道道放在桌上,感覺自己像古代中的小二在為客人上菜,「青團丸子」「艾米菇」「米粉肉」「地菜煮蛋湯」等等各種美食。
米粉肉也是清明節大眾最喜愛的美食,米粉和五花肉混著蒸,嫩嫩的,像急著想看外面美麗的世界——小草,灑少許紫藤汁,像紫薇花一樣的好顏色,米粉肉要趁熱吃,能吃出一臉美好幸福來,而我還是偏愛青團丸子和艾米菇,艾米菇吃完的時候,把嘴咧開,吐出綠綠的舌頭,去嚇唬在搖籃間的嬰兒,把嬰兒弄哭,我心裡感到滿足,大家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吃飯特開心,好的話還得零花錢。一到晚上,用爐里的黑炭塗滿臉部,把頭髮散下來,穿著白大衣,躲著牆角中,不被人發現,看著斷斷續續來往的親人們,看到表姐抓住機會,心裡偷笑,向前嚇去「啊」表姐的一聲尖叫,引起了母親的注意,紛忙跑過來看是啥回事,表姐被我的裝扮嚇了一跳,佩服自己此時的裝扮,偷笑著,母親看向我,一眼識破「你多大了還玩這個鬼不鬼的遊戲,有沒有禮貌啊那你,快向你表姐道歉」「對不起,表姐」表姐搖了搖頭,勸母親不要再罵我,散後,因心情不爽,自己瞬間也明白了事理,心情不好的我,便去吃青團丸子、艾米菇,瞬間心情活躍。
故鄉的食物隱藏著故鄉的靈魂,樸素、平實、一抬頭,它就在屋檐下,離開故鄉八年,對故鄉美食越發眷戀。舊時風物,在回憶的光影里此消彼長,或許這就是鄉愁的味覺化吧,卻比單純的味道更頑固、更執著、更誘人。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