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範文錦集8篇

2023年11月11日

- txt下載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範文錦集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學完百分數的意義與納稅、折扣、利率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活動課。
  活動構成:
  1、明確問題。主要圍繞「媽媽要存款一萬元,供兒子六年後上大學用,怎樣存款收益?」這一問題展開,該問題共蘊含著三個關鍵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資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教育儲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應的利率,國債的購買及其利息的計算等。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去銀行諮詢以及查閱相關規定的方式獲得信息。
  3、設計方案。就是從收集到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相關實用信息,設計出具體的、不同的儲蓄存款方案。
  4、選擇方案。即從上述各種可行性方案中選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並計算出到期時的總收入。教材這樣編排,旨在讓學生鞏固對儲蓄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以及國債利率的相關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會與人合作、交流的同時,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活動目標:
  1、使學生鞏固對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及國債利率的有關知識。
  2、學習綜合運用儲蓄存款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並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
  活動重、難點:
  使學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問題的方法。
  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一台計算器。
  一、舊知鋪墊,引入活動
  1、複習:楊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買了一台復讀機,這台復讀機的價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問: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麼?你是通過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還可以讓本錢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存款,獲得的收益也會不一樣。現在有一個問題:媽媽準備給小靈存1萬元,供六年後上大學用,同學們計算分析一下,應該選擇哪種存款方式收益?為什麼?
  二、合作學習,探究方案
  1、小組合作探究
  2、彙報交流
  預設:
  生1:選擇存款期限長的,這樣利息會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慮利息稅。
  生3:國債和教育儲蓄免徵利息稅,都可以考慮。
  生4:國債的利率比教育儲蓄的利率相對低一些,可以優先考慮教育儲蓄。
  師:課本第111頁有兩個表格,請同學們再次發揮小組成員各自的'聰明才智,按照你們的思路設計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較高。
  3、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4、每組交流一種方案,說說這種方案為什麼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師:(根據彙報)看來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合理獲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據大家的彙報,老師把各小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們一起來看看。
  問:對比後,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為什麼不考慮了?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探討,我們知道了存款有許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們仔細研究,認真發現,就能獲取的方案,讓存款合理的獲利。
  三、活學活用,解決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所設計的方案是六年後才取這筆錢的。現在,老師這裡也有1萬元錢,這1萬元四年內不使用,四年後可能會隨時取出。請同學們為老師設計一個存款方案,使方案獲益。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2、學生彙報,學生評述。
  四、活動結束,暢談收穫
  1、這節課你有什麼感受和收穫?
  2、你還有哪些需要?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並能結合直觀圖形,初步學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對「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義的充分感知和體驗,為進一步認識分數積累感性經驗。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出示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中的各種食品。
  2、引導學生把場景圖中的各種食品平均分。
  (1)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個?
  (2)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二、展開
  (一)認識1/2
  1、討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應該怎樣分?
  2、思考: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個數來表示呢?
  3、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
  4、討論:右面的這一份能不能用1/2來表示?為什麼?
  5、得出結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都是它的1/2。
  6、拓展:你還能把什麼物體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請學生從老師課前提供的學具中任選一種,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個物品,說一說怎樣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認識幾分之一
  1、啟發:剛才,我們一起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請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呢?(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
  2、小組裡議一議: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塗色部分應該是它的幾分之幾?
  3、全班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
  5、拓展:請學生自選一樣物品,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
  6、辨析:有幾個小朋友是這樣表示1/4的,對不對?為什麼?(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題的四幅圖,讓學生看圖議一議,再作出判斷並說明道理。)
  (三)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觀察比較: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1/2、1/3、1/6、1/8、……,它們都是分數。觀察這些數,它們都由幾部分組成?
  2、結合具體的例子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讓學生舉例說一說。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兩塊同樣大的月餅(課件出示兩個圓),小明吃了其中一塊的1/2,小麗吃了另一塊的1/4,誰吃的'多?(
  2、交流猜的結果,藉助圖形驗證猜測。
  3、繼續猜一猜:有三塊同樣的巧克力,三個小朋友分別吃了一塊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約是這塊巧克力的幾分之一?
  4、比一比:誰吃得最多?誰吃得最少?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三、應用
  1、介紹生活中的分數: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與分數有關。
  2、觀察黑板報(「想想做做」第六題中的圖):說說這些欄目分別大約是這塊黑板的幾分之一?
  3、向課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個用心的人,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你一定還會發現更多的分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
  2.過程與方法: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已學知識,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信息。
  [教學重點]
  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圖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園嗎?有一個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園,在這個小公園裡,它發現了很多數學問題。老師今天也帶你們去一趟這個公園,看看你們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出示小公園的挂圖。這就是那個小公園,同學們,你們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2、在同學提出的許多問題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點研究其中的一個與我們這段時間學習的數學知識——周長有關的問題。
  3、你能指出這個小公園的周長嗎?如果讓你來計算這個公園的'周長,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辦法獲得這些信息嗎?
  4、現在老師告訴你們這些信息,你能求出這個小公園的周長嗎?試試看。
  5、讓學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你們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求小公園的周長的方法嗎?
  2、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在這個小公園的附近,小動物們還拿著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圖形,你們認識它嗎?
  我們班有六個組,老師這裡一共有六個圖形,每個組可以拿幾個?但老師想請每個小組算兩個圖形的周長,你們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嗎?
  2、今天我們一起去遊玩了一個小公園,你有什麼收穫嗎?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本節課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不過學習的內容稍顯複雜,被除數的首位不是除數的整數倍。因此在理解除法豎式的算理時,實際操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以上因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後算,以分物的過程來指導計算的過程。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題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將分小棒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步驟聯繫起來,使每一步計算都有據可依,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鬆。
  2、重視學生的表達,讓學生通過表達加深對除法豎式的理解。
  在教學中,不論是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後還是在列出除法豎式之後,都引導學生說一說,說分物的過程,說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說除法豎式的計算順序。在說的過程中既能促進學生思考,又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你們還記得計算方法嗎?
  請學生用語言敘述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
  2、用豎式計算48÷2。
  (1)指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
  (2)指名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除法豎式的理解,為本節課的`學習掃除障礙。
  3、導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板書課題)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圖。
  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請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故事。
  引導學生說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個橘子(4籃零8個),他們3人要平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觀計算。
  (1)引導列式。
  師:他們3人每人能分到幾個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嗎?
  學生根據題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師:現在我們用手中的學具實際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這道題的結果。(出示課堂活動卡)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分一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為後面進行除法豎式的計算打好基礎。
  (3)交流操作過程和結果。
  師:你們是怎樣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1捆,還剩下1捆怎麼辦?
  預設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與另外8根合起來是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這樣每人共分到16根。
  師:剛才分物的過程用算式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說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豎式表示分的過程和結果。
  (1)嘗試筆算。
  師:請你們結合剛才分物和口算的過程,嘗試用除法豎式算一算。這道題與48÷2的豎式計算有什麼不同?如果被除數的首位不是除數的整數倍,那麼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怎樣處理?
  學生獨立計算。
  (2)集體交流,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
  教師根據學生的口述板書除法豎式及除法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結合計算過程總結算法。
  師:在用除法豎式進行計算時,要從哪一位算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要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相同數位要對齊,每一步的餘數都要比除數小。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 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膠帶、標籤紙等。
  學生按小組準備:米尺、捲尺、剪刀、綢帶、標籤紙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同一個字「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
  二、 初步認識1米
  1. 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老師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估計)
  談話: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地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拉開的綢帶)這段綢帶的長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可以用尺量一量)
  [說明:對於「米」,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從身高談起,再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估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准了知識的生長點,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 認識1米。
  出示米尺。
  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提問:看一看、數一數米尺上的刻度,你能發現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綢帶,再讓每個小組照樣子量出1米長的綢帶。
  提問:張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討論:標籤離地面都是1米,為什麼貼的位置各不一樣呢?
  [說明:學生的年齡小,合作學習的經驗不足,適時進行合作的指導和示範,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實效。同時,又兼顧並重視了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個體體驗與思考。]
  談話:現在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大家張開雙臂,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一些,還是短一些?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提問:你能用兩手比畫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畫1米的實際長度。
  談話:請每個小組在教室里任意選一樣東西,量一量,看從哪兒到哪兒的長正好是1米。
  小組活動後,交流彙報。
  [說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兩手比畫1米有多長,學生的比畫有了參照,就會比畫得更準確。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表象。]
  三、 深化對1米的認識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後,組織交流。
  (3)談話: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睜開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
  (4)提問:知道1米有多長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長的綢帶嗎?
  學生活動後,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綢帶是不是1米長。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 教學內容:P2~P3
  二、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密切聯繫。
  2、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出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體會餘數一定比除數少。
  3、 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
  三、 重點難點:
  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餘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每個人準備若干圓片
  五、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
  (3) 同桌同學合作擺20個圓片,驗證推算結果。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20 ÷ 5 = 4
  4 ——商
  除數 被除數
  20 ——除數與商的積
  0 ——餘數
  (5) 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四道小題,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 體會平均分後有餘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課本第77~78頁(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參與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在學生實際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結論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具準備:每人1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出示長5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
  (1)這兩個分別是什麼圖形?為什麼?
  (2)動手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
  2、面積和面積單位
  (1)什麼是面積?請生摸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是什麼?
  (2)同桌合作,動手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有次序地將長方形和正方形擺滿)
  (3)彙報結果
  二、新課
  1、導入
  上面用面積單位測量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但要測量黑板、草場或更大的地面面積,使用面積單位一排一排的實際測量行嗎?今天就尋找一個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規律,推導出計算公式。
  2、猜想
  請仔細觀察剛才擺的面積單位,沿長邊擺了幾個?長是多少?沿寬邊擺了幾個?寬是多少?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3、驗證
  同桌合作,完成課本第77頁例2的(2)
  觀察比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4、概括
  (1)長方形的面積等於________
  要用公式計算長方形面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2)想一想:同桌討論
  正方形的面積=______________
  三、鞏固
  1、完成課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課本第79頁1、2、3、4
  四、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1.聯繫生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所以一開始創設了跳高和跳遠比賽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馬上投入到學習中來,在這個具體的情境中,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
  在學習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線,並藉助一些圖示,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數數位順序表 直尺
  教學過程
  ⊙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教材9頁例題情境圖。
  1.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信息。
  師:運動會上學生們正在進行跳高和跳遠比賽,讓我們去看看吧。說一說你們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
  2.提出問題。
  師: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生1:誰跳得高?
  生2:誰跳得最遠?
  ……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當小裁判,評出誰是第一名。(板書課題:比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引發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熱情,並且初步感知了小數有大有小,體會比較小數大小在生活中的意義。
  ⊙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學習比較整數部分是「0」的兩個小數的大小。
  (1)大膽猜測。
  師:在跳高比賽中,王紅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們誰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見)
  (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師:你們都認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們是怎麼想的.?在小組內說一說你這樣比較的理由。(學生討論、交流後彙報比較的方法)
  方法一 單位換算比較大小。因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於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據小數的意義比較。因為0.69是69個0.01,0.8是80個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數比較。因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畫圖比較。(畫教材9頁中間的小數直觀圖)通過畫圖就可以知道0.8>0.69。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2.學習比較三個小數的大小的方法。(課件出示教材9頁例題情境圖及跳遠成績表)
  師:誰跳得最遠?
  (學生討論交流後,彙報比較的方法)
  師:用單位換算和畫圖的方法雖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來很麻煩,有沒有更簡捷的比較方法呢?
  (課件出示小數數位順序表)
  藉助小數數位順序表,師生共同明確2.97,3.13,3.08的整數部分分別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斷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較3.13和3.08的大小,應該看它們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數是1,3.08十分位上的數是0,因為01,所以3.13大。
  師:可不可以用數線上的點來比較呢?(學生利用數線上的點來表示數的位置,然後比較大小)
  師:你們能將這三名同學的成績按順序排列起來嗎?你們認為應該按怎樣的順序來排?為什麼?(出示課堂活動卡,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反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