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精選15篇

2023年11月12日

- txt下載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搞笑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忙媽媽一齊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
  在教學時,我採用了如下方法,感覺比較成功: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導入題時採用了層層揭示的方法。如教學本課時,我先用謎語引出「蝌蚪」,學生在猜謎之後興趣已被激發,然後,我又說「但是這群小蝌蚪最近卻遇到了些麻煩事,它們悄悄告訴宋老師當它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它們很羨慕,可它們卻不明白自己的媽媽是誰在哪它們聽說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所以想請你們幫它們找找媽媽,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話音剛落,全班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願意!」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用心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
  二、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本文生動搞笑,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用了自讀、對讀、男女生讀和分主角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了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情緒;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情緒;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讀的同時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來,要明白,能夠這樣的表演,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務必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樣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令孩子興致盎然。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農村小朋友對小蝌蚪長成什麼樣,青蛙長成什麼樣,小蝌蚪長大變成什麼,這些知識對於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在課前我調查了一下90%的同學都玩過小蝌蚪,有的甚至還養過小蝌蚪,但針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並非說得清楚。因而我在備課時,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為重點,按照從觀察——說話——朗讀——表演的過程來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和小蝌蚪交朋友」複習生字這一教學環節,創設了一個能把學生領入意境的學習情境,利用兒童的好奇、好勝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更親近。
  「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每幅彩圖都配有一段相關的文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但要低年級兒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表達每幅圖的意思,是有點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細緻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心中有「譜」。在教學中,我用分段教學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內容,只要學生說的話與畫面有一點聯繫就作出中肯的評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及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媽媽的表情後再叫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內容。一節課下來,收穫還真不小。這樣先指導觀察後說話,學生就會心中有數,不至於東拉西拉,言之無序,自然而然就使學生邊練邊說,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係,朗讀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後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覆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鬆的氛圍內培養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從本課的教學實驗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恰當的朗讀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其次,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在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范讀,然後再讓孩子自己讀,自己邊讀邊標出生字,不會的可以問問同桌。接著檢查生字,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學習鞏固生字。
  再次,精讀課文,朗讀感悟。讓孩子先認識一下這群小蝌蚪並說說他們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然後引出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讓孩子仔細觀察小蝌蚪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並讓他們熟讀第二三段。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課文的二、三段情景再現,把孩子當成小蝌蚪,來詢問孩子跟鯉魚媽媽、烏龜都說了些什麼,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好、說話能力。然後讓孩子戴著頭飾將這個過程表演一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親身體會一下小蝌蚪找媽媽的辛苦與不易。重點的感受了「迎」和「追」的方位的不同。最後,小蝌蚪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讓孩子反覆的讀第4、5、6段,感受找到媽媽的高興、快樂、開心的心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在走入孩子中間,進行情景再現,讓孩子把自己當成小蝌蚪,把老師當成青蛙媽媽,詢問終於找到媽媽了,見到媽媽的那一刻想跟媽媽說些什麼呢?以此再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
  課的最後,讀歌謠、學生字。老師將本課小蝌蚪找媽媽發生變化的過程編成了歌謠,讓孩子自己拍手讀,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生字的學習也奠定了基礎,學習生字還是讓孩子仔細觀察結構、偏旁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然後大膽的放手讓孩子練寫。
  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最後分角色朗讀時,只請五個人分別擔任旁白朗讀、小蝌蚪、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其他同學欣賞。應該在時間充分的情況下根據課文內容在請多名同學表演朗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活動目標:
  1、觀察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2、知道青蛙吃害蟲,要保護青蛙。
  3、培養愛護動物的情感。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恰當的詞彙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小蝌蚪找媽媽》視頻、魔術圖片、小卡片、小蝌蚪頭飾、《小蝌蚪找媽媽》歌曲。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
  "黑腦袋圓溜溜,一條尾巴拖後頭。東遊游來西遊游,好像許多黑豆豆。"知道荷葉的用處很大,引導幼兒根據小動物的需要,想像荷葉有什麼用。小朋友,你們能猜出我是誰嗎?對啦,我的名字叫小蝌蚪,別看我長得挺可愛,其實我是個很可憐的孩子,媽媽一生下我就去了別的地方,我都長出小尾巴了還沒見過我的媽媽。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找媽媽呢?那就跟我走吧。
  二、播放視頻,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1、觀看視頻,感受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身體變化。
  2、出示魔術圖片,引導幼兒描述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
  三、發放卡片,幼兒動手操作。
  1、幼兒按照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排序。
  2、幼兒自主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四、音樂遊戲:"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圍成一圈跟在老師後面,根據歌詞自編動作。
  五、小結:
  小蝌蚪變成青蛙以後,經常幫農民伯伯捉田裡的害蟲,青蛙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哦。
  活動延伸:
  1、春天到了,天氣逐漸轉暖,幼兒可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去河邊觀察小蝌蚪。
  2、幼兒自己在家養一些小蝌蚪,觀察小蝌蚪變青蛙的整個過程。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像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
  不足之處:
  1. 由於是開學第一次上課,孩子們的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調動積極性方面做的還不夠好。
  2. 學生朗讀方面指導不夠,情感不飽滿。
  3. 時間上把握不是很好,字的書寫時間被擠占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一群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事。教材既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又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喜歡的小蝌蚪入手,通過有趣的`動畫演示,激發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課外知識說一說對小蝌蚪的了解,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後說著自己對小蝌蚪的了解。緊接著,我又展示青蛙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學生觀察仔細,能抓住特點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緊接著導入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本文動詞的使用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首先讓學生上台來做做動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感受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尤其是當有的學生表演不到位時,我讓他找一位自己喜歡的朋友上來再演示動作,然後兩個人一起表演,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詞語,而且不容易忘記,最後再讓學生表演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禮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我讓更多的學生上台參與到表演讀中,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超出,因此,在後面提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的變化的順序時反而略顯時間不夠,雖然學生也能說出小蝌蚪的變化,但個別學生說的不夠精準,這也是需要今後需要有效調控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這次美術活動與其他繪畫形式不同,是故事連環畫,要求幼兒學習畫故事連環畫,並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與同伴分工,確定自己表現的故事情節,在畫面中表現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節,感受故事畫與其他繪畫形式的不同風格效果。
  由於在語言課上已教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了,所以幼兒對故事資料比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組放了倆本幼兒用書,讓孩子們參考幼兒用書來畫,並且規定孩子們選取我翻到的那頁進行繪畫,其次,我重點教了青蛙的繪畫方法,但是繪畫下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部分孩子畫了鴨媽媽,龜媽媽,只有幾個孩子願意畫青蛙,魚,透過觀察,我發現幼兒用書上的圖畫是比較複雜,導致孩子們都不願意嘗試。
  在第二教時時,我就吸取了教訓,首先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要畫哪幅,有的組讓小組長幫忙分配,然後請幼兒自己說說要畫哪浮,其次在青蛙,鵝的師範圖上都相對簡單了,最後,簡單的從整體布局和均勻塗色這2方面上對幼兒的`作品上進行了評價,並把較優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題牆,其餘幼兒作品合訂在一齊,變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故事書,放在了圖書角,供幼兒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於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布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台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後,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 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像、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隨著課程《小蝌蚪樂趣多》的開展,孩子們在前期已經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追隨孩子的興趣,發現他們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非常喜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你最喜歡扮演誰?孩子們各抒己見,於是就有了表演的衝動,為了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就一起決定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由於孩子們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節,然後根據情節的需要,讓孩子們學習了小蝌蚪與小動物的對話。根據故事內容,共同討論出四句對話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媽媽嗎?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媽媽XXX(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然後按故事情節分角色進行遊戲。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先讓孩子回應故事情節,再遷移已有經驗,創編小蝌蚪各種游的動作,並能隨音樂較輕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動作協調。然後討論: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時候,四個小動物應該做什麼動作?最後尊重孩子的意願,誰想做小蝌蚪,誰想做鴨媽媽、烏龜媽媽等小動物?幼兒自主選角色進行遊戲多遍。
  通過第一次試教,發現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偏向語言活動,可能活動導入講的太多,幼兒演繹的樂趣沒有表現出來,孩子們不會傾聽音樂,不知道音樂什麼地方做什麼動作。於是,準備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音樂、完整遊戲。
  在第二次試教中遷移已有遊戲經驗,開始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我先介紹各個場景,帶領幼兒隨樂玩遊戲。在遊戲中,我重點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如:鴨媽媽你覺得表演的怎樣?鴨媽媽呢?烏龜媽媽呢?然後,交換角色,幼兒隨樂玩遊戲。最後通過創編遊戲情節,比如一起討論:小蝌蚪一路上還會遇到誰?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
  通過兩次活動的.試教,孩子們已經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動作協調的進行完整遊戲了,還會按故事情節創編並自主分角色進行遊戲,遊戲中還初步知道尋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體驗了與同伴、老師分角色遊戲的快樂。通過本次活動的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們演繹的語言、動作、表情都很棒,也有著愉悅的心情去參加遊戲,而且在遊戲中很投入,真正體現了自主、自發、創造、愉悅的理念。解讀活動名稱,遊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們一起討論:遊戲要體現孩子的創造空間,而整個活動還處於根據故事情節表演故事內容,真正表演中體現創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節內容表演上,沒有遊戲創作的空間。所以,建議活動名稱調整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媽媽,與目標相符合,更貼近孩子。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徵;
  2、啟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裡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後,小蝌蚪便從卵子裡鑽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並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後,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幹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裡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麼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裡,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麼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隻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裡?(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裡。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像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老師,小青蛙傷害小生命!」——語文主題學習的研討課上,已接近下課,班上的「問題小孩」黃尹烈指著課件上小青蛙捉害蟲的畫面,冷不丁發出驚呼——這驚呼,讓台下聽課的老師「哄」地一聲笑開了,也讓台上的我立馬愕然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蝌蚪找媽媽》,按照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宗旨:節省課內講讀的時間,把課外閱讀挪到課堂上來進行,因此,本節課我帶進了兩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傷害小生命》,黃尹烈的驚呼就是在剛讀完《別傷害小生命》這個小故事後發出的——畫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長舌頭捲住一隻螞蚱。這,不是與「別傷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嗎?好一個觀察仔細、善於聯想的黃尹烈!
  沒有想到一年級的小屁孩會突然間擲出一個這樣雷人的炸彈,怎麼回應?備課時根本沒預設這一方面的問題,心一下子提上來了,腦子快速地迴旋著,其實這是食物鏈的問題。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該怎樣跟他們講,於是不動聲色地笑著問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謝欣馬上說了一句「會亂糟糟」,緊接著李京蔚搭上一句「會有災難」,「亂糟糟」和「災難」他們大都知道是什麼樣子,順著他們兩個的話題,我引導他們再次觀察圖畫:「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螞蚱,而螞蚱又會吃掉農民伯伯種的莊稼,它們之間就像一條鏈子一樣,我們把這叫做食物鏈,有興趣的同學……」
  「食物鏈,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還沒等我講完,學習委員范暄羿馬上接口,《神奇校車》?嗯,出口出現了!我立馬撐開大門:「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車》帶回學校,我們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學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時間問問爸爸媽媽,了解一下關於食物鏈的知識!」
  「還可以百度一下!」黃尹烈再度開口,給了大家一個很明確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經常講的,他這小子記住了,挺好!順利拆除了他丟的炸彈,依時下課!
  下午,一到課室,班長鄭雅心就給我遞上了《神奇校車》一書,借著課前的時間,在「酷我」音樂盒裡搜出了研討課上聽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這兩首兒歌,由於旋律輕快、簡單,幾次循環聽下來,課室里已是一片整齊的「咕哇呱呱」聲;上課了,就著投影,如全班所願一起看了《神奇校車》之有趣的食物鏈,在捲毛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車,到海洋里轉了一圈,知道了「人類吃金槍魚、金槍魚吃鳳尾魚、鳳尾魚吃小魚、小魚吃海洋里的浮遊動物、浮遊動物吃浮游植物」這樣的一條食物鏈,還知道了人是這條食物鏈中的.頂層,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鏈中的最底層等等的知識;聰明的黃益濤馬上說出了生活中的一條食物鏈:貓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說出了「人吃豬、豬吃青菜」、「七星飄蟲吃蚜蟲、蚜蟲吃棉花」等的食物鏈。儘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們對「食物鏈」的理解,心急的曾煒軒還馬上拿出了畫紙,說要像《神奇校車》上的阿諾一樣,把食物鏈畫出來——能舉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興趣動手去做——這一閱讀效應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謝黃尹烈的「老師,小青蛙傷害小動物!」,感謝范暄羿的「食物鏈,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因了一節研討課,孩子們讀了兩個小故事,學了兩首歌,看了一本課外書,了解了食物鏈——這,不也是一條鏈嗎——知識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xx,過了幾天,長出兩條xx,再過幾天,xx變短了,漸漸地,xx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xx。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採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請同桌或一大組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以及烏龜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多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
  總之由於我的教學水平有限在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2、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書寫五個生字。
  三個目標,僅完成第一個。原因是識字環節耗時太多。
  課堂節奏要把握好,把重點內容講完,留給學生足夠的書寫時間,保證質量。特別是現在不留書面作業,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生字的書寫。
  今天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預習,看來要求還是不夠明確,明天直接把預習完成規範的學生的課本在展示台上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補充。
  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要精細要求,考慮周全。布置一個任務後,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出現什麼問題,需要哪些幫助,這些都需要考慮。沉下心來,試著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用心理解、開心創作今天的美術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線索生動、有趣的展示給幼兒繪畫連環畫,但我們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就沒有情節,所以我在一開始把這個充滿著童趣的故事展示給幼兒。
  由於故事的情節內容是重複的,運用圖片一步一步的引導幼兒展開想像,理解故事的內容,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想說、會說的環境,所以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能大膽發言,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伴聽。
  故事的內容幼兒也是掌握的比較好,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再請孩子們來繪畫連環畫,小朋友也顯得得心應手了。但跟我們平時的繪畫活動不同,要求幼兒把故事中發生的情節逐個繪畫出來,這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遵循《指南》中指出的: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並適當的`知道。
  所以我讓孩子們自由發揮,沒想到效果還是不錯的。幼兒不僅能把故事中的情節畫出來,還會創編畫故事內容,最後在畫面上寫數字以表示閱讀的順序,把畫面有序的表現出來,串聯成一幅完整的連環畫表現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下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在課堂中我通過圖文結合,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體會:
  一、注重寫作方法的滲透,潛移默化
  單從文本表面看,內容十分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們能否藉助文本,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呢?在這節課上,我在幾個地方滲透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1.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寫,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長長的尾巴,________地游來游去。引導學生在寫動物外貌的時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現他特有的特點來寫。這段內容在抓住特點來描寫外貌之外,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疊詞對外貌修飾。先讓學生有簡單到複雜進行述說,這樣既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2.在講小蝌蚪和烏龜的那一段對話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小蝌蚪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為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徵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後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徵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徵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講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髮現描寫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明白以後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特點描寫完整和具體。
  二、表演讀激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這種形式很適合我們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語文課堂上的表演是一種深讀課文,推敲課文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情感並將其「形諸於外」的排演過程,是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手段,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創造的過程。這不僅包括對角色的創造上,還表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再創造上。《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看圖學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更清楚地理解三個詞所表達的含義,就讓他們結合插圖去演一演、試一試,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學習,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
  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總之,課堂永遠都有遺憾,可能今天天氣很熱的原因,孩子們的精神氣不是很好,在朗讀的時候,情緒不高,沒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進行語言拓展訓練的時候,好多同學不能積極的發言,有點心不在焉的感覺,今後要多加註意,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在幼兒的心中,媽媽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卻不在媽媽身邊。它們游啊游,到處去找自己的媽媽。很多幼兒都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也都很喜歡這個故事。語言交流《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按順序講故事,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動物特徵,培養幼兒理解、想像、記憶和表達潛力。
  這一課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重在理解動物間的對話和故事情節,學會動物間的對話,個性是描述青蛙特徵的詞句。我先安排幼兒聽故事磁帶,然後教師逐幅出示教學挂圖,幫忙幼兒回憶故事資料。然後教師先逐幅完整地講述故事,並引導幼兒學說故事中動物間的對話。老師講完,再請幼兒嘗試自己講,個性要說出青蛙特徵的話。這一課時,為下一課時幼兒表演打下了基礎。
  在第二課時,先結合教學挂圖,一齊回憶故事資料。再請幼兒傾聽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鼓勵幼兒說出動物間的對話。最後才讓幼兒戴上頭飾表演。由於前面有了充足的準備,所以幼兒才有話可說,動作表演自如,進行得很流暢。從這次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幼兒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暢,主要在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對語言的學習,這樣語言交流課才能紮實地訓練幼兒語言。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