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故鄉》說課稿範文

2023年11月12日

- txt下載

《故鄉》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說課稿範文1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
  解說教材是每個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的吃透教材,才能淺出的駕馭課堂。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故鄉的小路》一課。我將從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重點難點和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解說。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學音樂課本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時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著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麼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仿佛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和故鄉有關的語文課文和音樂作品,對於故鄉的感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能夠理解歌曲所體現的情感。在樂理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所以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於升記號音符的唱法還是初次接觸,因而應把它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來處理。
  三、教學目標:
  (一)課程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
  (二)課時目標
  本課是故鄉這個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孩子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制定了本節課的課時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深厚的感情。
  2、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設計: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儘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的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因此我在教學方法中體現:
  (1)審美體驗價值
  (2)音樂中加強群體意識
  (3)變難為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2、學法指導:在學生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設計創編,通過聽唱、模唱學會演唱歌曲。
  五、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採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像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遊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並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鬆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通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並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
  (設計意圖:組織教學的設計目的是在為突破重難點做鋪墊)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故鄉都在哪裡?(學生自由發言)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老師的故鄉在農村,村口有一條彎
  彎的小路,它可不像城裡的大馬路,每天車水馬龍,那裡非常安靜,每當我踏上那條小路,總會想起一首歌。(教師範唱)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式導入拉近師生距離,為學生引出故鄉話題,導入本節課教學內容)
  3、教學新歌
  ①.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於故鄉的小路的歌曲,多媒體出示歌頁(聆聽歌曲)邊聽邊思考以下問題:
  1)演唱形式?(童聲合唱)
  2)歌曲的情緒?(深情、激動的)
  3)創作者在歌曲中將表達怎樣的回憶?(童年美好的回憶)(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設計目的是為歌曲的情感處理做鋪墊)
  ②、再次聆聽歌曲:
  請同學們聽一遍錄音,聽一聽這首歌曲有幾個聲部組成的?學生會回答兩個聲部,「那我們先來學習二聲部」
  (設計意圖: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提前突破了難點。在學習中採用模唱、樂理視唱的方式學習第二聲部。)
  4、合作學唱:
  用視唱法學唱歌曲第一聲部旋律。用「啦」字頭代替歌詞。通過聆聽老師範唱和錄音,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歌詞填充法以及聽唱法的教學方法學唱歌曲,學生就會很快的掌握。最後採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5、突破重難點
  首先要突破的是歌曲中的變拍子:
  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並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環節主要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最後,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遊戲:背景音樂就用本節課的《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學生邊唱邊律動。
  接著突破升記號的音準: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並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健音也就是升半音的演唱。
  之後以兒歌的形式化繁為簡是學生能形象的記住升記號的形狀、位置及作用。兒歌是這樣的:我的形狀像口井,我的身上有彈性,音符在我右下站,音高馬上升一半。
  最後突破兩個聲部的`合唱:
  兩個聲部分別唱熟練後再進行合作,這個環節要告訴學生要領,邊唱自己的聲部,邊聽別人的聲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兩個聲部才能融合到一起。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易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兒歌和小組之間合作的形式,便於學生掌握升記號的唱法和變拍子的應用)
  6、情感的處理
  這個環節用體驗教學法啟發學生的情感,多媒體的應用在這一環節發揮的淋漓盡致,優美的故鄉美景圖片配以《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把學生再次帶回美麗的家鄉。
  最後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7、拓展與提升
  師總結: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尤其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們,家是最能觸動他們心弦的旋律,每每想到自己的祖國,那首被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境。讓我們用最美妙的音樂,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祖國的祝福,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共同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能讓學生認識到有了大家才有了小家,祖國的安定繁榮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和保障。)
  七、結束語:
  教材處理的最高境界是源於教材而又高於教材,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積極深入鑽研教材,研習教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上分析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有不到之處敬請評委和同仁指正。謝謝大家!

《故鄉》說課稿範文2


  一、說教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
  《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說教法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系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局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於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
  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說就是(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2)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藉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遊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說步驟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託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故鄉》說課稿範文3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能力目標:
  ●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能模擬運用「重複」、「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情感目標:
  ●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就在於把整體教學肢解為板塊教學,對教材所選課文利用不夠,講解課文和寫作教學結合不緊或不當,甚至完全分離,對課文的寫法分析流於表面,即用簡單而模式化的語言來概括,習慣地歸納寫作特點(一般還加上點舉例分析)就草草收場,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於是就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希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各種大小作文鋪天蓋地,愚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對教材的利用不足,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為實現課案目標,我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給大家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現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小說就是用散體文章寫虛擬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語言藝術。鑑賞小說應採用金字塔結構分析法。如圖: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複、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凈沙秋思》的例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於重複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複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再採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後者更溫馨。後兩句同樣運用重複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淒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覆」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複、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複。「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複。「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採用重複、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說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說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問題6:大家通過剛才的分析明白了《故鄉》的寫作過程中「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達效果。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過學生獨立分析後再進一步體會、提高。分析略):
  長城啊長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實在太美了。(這是我們所說的「重複」的寫法嗎?)
  (不是,重複不是簡單的語言的消極同一再現,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現)。
  富豪按了一下開關,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燈亮了;監獄裡也按了一下開關,電流通過了那位工人的身體。富豪打了個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結構、物體對象的重複,內容、環境、人物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有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可見「對比」是材料性質的差異、相反、對立,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小橋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凈沙秋思》中才有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運用「重複」、「對比」手法時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題的內涵,給行文定下基調再進行謀篇。)
  我為從前的自己放上一紙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氣氛,黑色的禮服,黑色的靈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隨風飄去……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1)、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選題材,運用重複和對比的手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學後記:(批改作業後作課後總結。)
  附:教學時間安排說明:回憶舊知識5分鐘;講解概念3分鐘,舉例分析10分鐘,學生獨立分析、教師指導講評10分鐘,學生寫作訓練、教師指導講評15分鐘。小結、作業布置2分鐘。

《故鄉》說課稿範文4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分析「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現的主題思想。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的基本鑑賞能力,為今後的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小說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標:掌握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難點:從分析人物提升主題
  二、教法、學法說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教授知識時,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六班的學生,這是本學期重新組合的班級,除了十個優生,大部分同學基礎不好,學習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對小說的鑑賞能力有限。《故鄉》的教學是本單元小說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教學有著領起、示範作用。且《故鄉》一課容量較大。我擬訂四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對基礎知識和內容的整體把握,第二課時對重點人物分析及主題的把握,第三課時把握其他人物對表現主題的作用,第四課時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的體會。因此,我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十分熟悉課文內容,認真組織排演情景劇,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聯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努力讓學生觀察思考,模擬片段來把握人物形象,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多媒體演示。
  三、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教學中,將圍繞「閏土」的形象展開分析,按「溫習舊知識-------講解知識點--------探究知識點----------聯想運用」的思路進行教學,過程如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
  1.複習小說的三要素及本文寫作背景和情節結構
  2.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怎樣的故鄉?(朗讀2、12段)
  由問題故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人)點明本節課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誰是主人公(以辯論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誰,「我」或「閏土」)
  教師歸納:小說的主人公不取決於他在小說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對表現中心的作用。
  舉例《七根火柴》
  2.分析閏土
  (1)讓劃出文中描寫閏土的語句,完成表格(多媒體顯示)學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並掌握刻畫人物的各種方法
  (2)為讓學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徵,更直觀的感受人物的變化,讓學生表演情景劇「少年閏土與『我』」和「中年閏土與『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從而把握的主題-------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簡析楊二嫂
  因時間的關係讓學生以楊二嫂自我介紹的表演形式來了解人物形象的特點。通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麼要寫楊二嫂?」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對主題把握。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綜合前兩課的內容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或父母的故鄉的變化及感受。以此聯繫既可提高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挖掘能力(由小變化看社會大問題),又可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憶你所知道的關於故鄉的詩句。以此積累文學知識,加深文學素養。
  教學反思:
  這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由於課文內容離現今時代較遠,有些句子比較深奧,人物較多,學生在主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以上因素,我在設計本篇教案時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自主排演課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使真正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對一些細節問題的理解學生沒有深刻體驗,教師歸納的稍多這點我認為是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對學生方面考慮欠缺,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學弱點。

《故鄉》說課稿範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是故鄉明》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季羨林。課文用典雅的語言,借月亮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懷念之情。本課在描寫景物時,引用典故恰到好處,優美的語言對學生的習作表達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徘、徊」等15個生字,讀准多音字「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與默讀結合法
  本課語言優美,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品讀課文中優美的句子,在朗讀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本課有默讀要求,因此要結合課文內容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是散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讓學生了解作者圍繞月亮寫了哪些事情,以及在這些事情中蘊含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課文中引用了不少詩句,教學時要講解這些詩句引用的好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查找資料,了解作者季羨林。課內主要是了解課文內容,正確理解課文的主旨。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課前要安排預習,教學流程如下:
  (一)布置預習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註上音並識記字形、字義。
  2.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並思考為什麼。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名句嗎?(齊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與思故鄉,常常聯繫在一起。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中就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委婉表達了思鄉之情。(板書課題)
  二、學習生字詞
  1.學生藉助拼音初讀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學生認讀。(讀准字音、記住字形)
  生字:
  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萊
  垠
  頃
  峨
  綴
  3.重點交流的字:「旖」讀yǐ,不讀qǐ;「旎」讀nǐ,不讀ní。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初讀感知。引導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合作交流,理清層次。
  第一段(1)開門見山,闡述愛故鄉與月亮;第二段(2-4)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三段(5-6)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思念;第四段(7)呼應前文,有感而發。
  四、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
  2.引導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鄉,為什麼不常回家看看?
  為什麼寫山?(過渡,由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鄉。)
  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餘?(這些趣事都是圍繞月亮來寫的,更能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為什麼描寫他鄉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對比突出對故鄉的眷念;越是對平凡而小的懷念,越是體現鄉思)
  五、課文小結
  本文以月亮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對比他國他處的月亮,突出對故鄉月亮的懷想,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板書設計
  人人都愛故鄉月
  月是故鄉明
  故鄉山水與童年
  異國他處的月亮
  懷念故鄉月

《故鄉》說課稿範文6


  一、說教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14課,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楊梅樹的美;二是楊梅果的可愛。從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中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難點是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喜愛故鄉楊梅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但是本次送教下鄉我們探討的目標是: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從文本中知道怎樣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寫好。這也是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這節課,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講課文,又不能上成獨立的作文課。
  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課文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的情況,教學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探究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寫楊梅樹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同時感悟楊梅樹的美和可愛。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又活躍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用了「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並體驗。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說教學環節(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質凝定向——探究體驗——練筆作業。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於文章的課題是文眼,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我針對本節課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和作文中找到一個支點,於是我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麼具體寫楊梅的?試舉例說明。
  確定問題後,我讓學生自己讀文探究或小組探究,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後,問題基本明朗化,這時進行全班交流彙報,小組代表發言,根據學生彙報情況相機板書。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而且朗讀要入情入境,表達感情。我及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練筆」進行突破體驗。如:帶著喜愛的語調朗讀。在學生品讀課文中,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為練筆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學生應學會觀察、讀寫結合。為突出這一宗旨,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口語交際:模仿描寫、採用加詞、變詞的方法,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段落內容,試一試學習說一說身邊的事物。讓學生體會寫作只要注意觀察,抓住特點把所見所感寫具體,就會有內容可寫。例如:寫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變化。為培養學生下一步的練筆奠定了基礎。很自然就進行到下一教學環節——練筆作業。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和感受。於是我安排了作業:
  1、寫你最喜歡的一種水果。(寫一段話)
  2、寫你最喜歡的一種蔬菜。(寫一段話)
  四、說板書設計:
  樹
  14、 我愛故鄉的楊梅
  果 (形狀、顏色、味道)
  特點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