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馬鈴薯主要優良品種介紹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我國從事馬鈴薯育種的單位30多個,到2008年共育成220多個品種,現主要把國外引進,試驗鑑定、推廣的品種簡介如下:
1、費烏瑞它
品種來源:又名魯引1號、荷蘭15號、津引8號等。2002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特徵特性:早熟,休眠期短,對日照反應不敏感,適於馬鈴薯二季作區春、秋兩季栽培。一般單產37500公斤/公頃,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淺,薯皮薯肉淡黃色,食用品質好。
適宜範圍及分布地區:在山西、山東、廣東省已大面積推廣。在河南、安微、河北、江蘇、遼寧和黑龍江等省也有栽培。
2、C地址24(中心24)
品種來源:阿根廷品種,代號為71—B71—240—2。
特徵特性:中晚熟,莖杆粗壯,花粉紫色。一般單產30000~37000公斤/公頃。塊莖較大,橢圓形,薯皮薯肉淡黃色,澱粉含量16.5%。抗旱、高抗晚疫病、抗癌腫病,感PVX和青枯病。
適宜範圍及分布地區:在內蒙、陝西、山西大面積推廣。
3、東農303
品種來源:東北農業大學雜交育成,1990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品種。
特徵特性:塊莖扁橢圓形,芽眼深淺中等,黃皮、淡黃肉,塊莖大小中等,結薯集中,極早熟,生育日數(出苗至收穫)55天左右。乾物質含量20.5%,澱粉含量13%~14%,還原糖0.03%,休眠期較短,耐貯藏。單產22500~300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適宜密植60000~67000株/公頃。
適宜範圍及分布地區:適應一、二季作及冬作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福建、廣東等地。
4、克新4號
品種來源: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雜交育成,1990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品種。
特徵特性:塊莖橢圓形,芽眼深淺中等,黃皮、淡黃肉,塊莖大小中等,結薯集中。出苗至收穫60~70天。澱粉含量13%左右,還原糖0.04%,耐貯藏,單產22500~300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適宜密度67500~75000株/公頃,可與糧、棉、菜、等間作套種。
適宜範圍及分布地區:主要在黑龍江、河北、山西、天津、山東、河南、安微、上海等省市。
5、克新1號
品種來源:別名東北白、克山白。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馬鈴薯研究所雜交育成,1990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品種。
特徵特性:塊莖橢圓形,大而整齊,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淺中等,結薯集中,休眠期較長。中熟,生育日數95天左右,澱粉含量13%~14%,還原糖0.52%,耐旱性極強,耐貯藏,單產30000~37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適宜密度52500~60000株/公頃。
適宜範圍與分地區:在黑龍江、山西、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中原二作區也有栽培。
6、克新2號
品種來源: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雜交育成,1986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品種。
特徵特性:塊莖圓形,大而整齊,表皮有網紋、黃皮、淡黃肉,結薯集中,休眠期長,耐貯藏、中熟,生育日數90~95天。澱粉含量15%~16%,還原糖0.029%,較耐旱,單產22500~30000公斤/公頃,高產可達37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密度52500~60000株/公頃。
適應範圍與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西、吉林、廣東、福建等省。
7、晉薯2號
品種來源:又名同薯8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雜交育成1984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品種。
特徵特性:塊莖扁圓形,黃皮白肉,表皮較粗糙,耐貯藏,中熟,生育期95天左右。澱粉19%左右,還原糖0.02%,抗旱性較強,單產22500公斤/公頃,高產可達37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適宜密度60000株/公頃左右。塊莖對光反應敏感,開花後培土,收穫後及時貯藏,以免塊莖見光黃綠,影響品質。
適應範圍與分布地區:適應一季作區的山、川、丘陵地種植,主要分布山西、內蒙古、河北等省區。
8、壩薯9號
品種來源: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壩上農業科學研究所於1958年用多子白作母本,Epoka作父本雜交育成,1986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品種。
特徵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厘米,生長勢強,複葉較大,花冠白色,雄蕊白花,不結實。塊莖長橢圓形,薯皮薯肉均為白色,結薯集中,塊莖休眠期短,耐貯性中等。中熟,生育期90天左右,乾物質含量18.5%,澱粉14%左右,還原糖0.31%,粗蛋白質1.67%,每100克鮮薯含維生素C13.8毫克。植株抗晚疫病,豐產性好,一般單產15000~22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塊莖形成早,膨大速度快,要及早澆水追肥。適宜密度52500株/公頃左右。
適宜範圍與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京市、山西、山東等省也有栽培。
9、同薯23號
品種來源:山西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用8029—[S2—26—13—(3)]×NS78—4作母本,用荷蘭7號作父本雜交獲得實生種子,1990年育出實生苗,後代經無性繁殖選育而成。2004年經國家品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植株直立,葉片較大,葉深綠色。莖稈粗壯,分枝少,花冠白色,根系發達,生長勢強,抗旱耐瘠,薯形好,薯塊大而整齊,結薯集中,生育期106天,屬中晚熟品種。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參加全國區域試驗,比對照紫花白增產19.2%,居參試品種首位。由於表現特別突出,主持單位推薦提前一年參加全國性生產試驗,2003年全國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3456公斤/公頃,比對照紫花白增產24.8%。
栽培要點:一季作區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種為宜,播前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窩肥,現蕾開花期注意澆水施肥。種植密度52500~60000株/公頃之間。
適應範圍及分布地區:適宜範圍廣,在山西、內蒙古、東北大部、河北和陝西北部第一季作區均可種植。
10、中薯4號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用東農3012作母本,85T—13—8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1998年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4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合鮮薯食用和鮮薯出口。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株高55厘米左右,分枝少,莖綠色,基部淡紫色,花淡紫色,能天然結實。塊莖長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大小中等,表皮光滑,芽眼淺而少,結薯集中、較多。塊莖休眠期50天左右。極早熟,從出苗到收穫55天。鮮薯乾物質含量19.1%,澱粉13.3%,還原糖0.47%,粗蛋白質2.04%,維生素C含量30.6毫克/100克。抗晚疫病、花葉病,耐瘠薄。產量可達22500~30000公斤/公頃,高產可達37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強前期管理,及時培土中耕,促使早發棵、早結薯。結薯期和薯塊膨大期及時灌溉,收穫前一周停灌以利收穫貯存。秋季播種用濃度為5毫克/升赤黴素溶液浸泡5分鐘後用濕潤沙土覆蓋催芽。公頃密度67500~75000株。
適應範圍與分布地區:適宜二季作區和西南混作區早春播種,也適合南方冬閒田,北方一季作區早熟栽培。
11、中薯5號
品種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用中薯3號天然結實後代中選育而成,2001年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會審定,適合鮮薯栽培。2004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株高50厘米左右。分枝少,莖綠色,葉色深綠,花白色,有種子。塊薯長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齊,芽眼淺,結薯集中。鮮薯乾物質含量19%左右,澱粉13%,粗蛋白質2%,每100克鮮薯維生素C含量70毫克左右。一般單產30000公斤/公頃左右大中薯率可達97.6%,抗晚疫病,耐瘠薄。
適應範圍及栽培要點:早熟豐產,生長勢強,宜密植增收,既適合平播又可以間套作。適宜在中原二季作地區、北方一季作和南方冬作區作為早熟鮮薯食用栽培。單作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播前催芽,施足基肥,加強前期管理,及時培土中耕,促使早發棵早結薯。結薯期和薯塊膨大期及時灌溉,秋季播種用濃度5毫升/升赤黴素溶液浸泡5分鐘後用濕潤沙土覆蓋催芽。
12、夏波蒂
品種來源:1980年加拿大育成,1987年從美國引入我國試種。屬中熟油炸薯條加工型品種。
特徵特性:中熟出苗要成熟90左右,株型開張,株高60~80厘米,莖綠粗壯,多分枝,葉呈卵圓形,交替覆蓋且密集較大,花淺紫色間有白花,開花較早,花多且頂花生長期長,結薯集中,薯塊傾斜向上生長,塊莖長橢圓形,一般10厘米以上。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淺。塊莖幹物質含量19%~23%,還原糖0.2%,不抗旱、不抗澇,喜通透性強的沙壤土,喜肥水。退化快,對早疫病、晚疫病敏感,易感PVX和PVY病毒。
栽培要點:必須選擇土層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通氣性良好,最好能澆水的沙壤土或輕沙壤土地塊栽培,密度52500株/公頃以上。高壟種植,及時中耕培土,注意控制病、蟲、草害,特別應嚴防晚疫病。
適應範圍:特別適宜北部、西北部高海拔冷涼乾旱一作區種植
13、大西洋
品種來源:美國用Wauseon 與B514—6雜交後選育而成,1978年美國農業部審定,1987年由我國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引進。屬中熟油炸薯片加工型品種。出苗至成熟90天左右。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葉肥大,莖粗壯,中等長勢,澱粉含量高達18%左右,還原糖0.1%以下,生育期115天,塊莖耐貯藏,易感晚疫病和環腐病,退化快。塊莖圓形,中薯率高且整齊,薯皮淺黃,有麻點網狀,薯肉白色,芽眼較淺,結薯集中,單產22500公斤/公頃。
栽培要點:適宜密度67500株/公頃左右,適宜範圍:適宜晚疫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14、斯諾頓
品種來源:美國1990年育成,1994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進。
特徵特性:塊莖圓形,分枝少,結薯集中,芽眼淺且少,皮肉均為白色,薯皮有輕度網紋,大中薯率85%左右,單株結薯4~5個。澱粉含量16%左右,還原糖低,單產22500公斤/公頃左右。
栽培要點:必須選擇土層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通氣性良好的地區。適宜密度67500株/公頃左右,適宜晚疫病較輕的地區種植。
15、晉薯10號
品種來源:原名「86—2—92」。山西省農科院五寨農業試驗站採用81—5—62品系的自交果培育實生苗選育而成。1992年5月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18次會議審定,定名「晉薯10號」。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株高45~70厘米。葉綠色,花白色,結薯集中,薯大而均勻,單株結薯平均4.8~5.6個。薯形扁圓,黃皮白肉,芽眼深淺中等,澱粉含量15%~18.7%,品質較好,為菜,糧兼用品種。中晚熟,生育期95~110天。生長勢強、抗旱、抗病、耐貯存。休眠期短,穩產性好。商品薯率90%以上,但乾旱易產生次生薯。
產量表現:1990~1991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區城試驗,兩年13點次平均公頃產量30321公斤,比對照晉薯2號、晉薯7號增產22.1%。1991年在五寨、岢嵐等6處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20110.5公斤,比對照晉薯2號增產32.3%。
栽培要點:適期早播,及早深中耕,初花前覆土;公頃留苗52500~67500株;適宜與玉米套種。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省馬鈴薯區種植。
16、系薯1號
品種來源: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用「292—20」天然實生種子後代選育而成。1994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次會議審定。
特徵特性:株高40~50厘米,株型直立,葉片肥大,葉色深綠,莖稈綠色並帶紫色,花冠白色開花少,柱頭畸形,花粉少,塊莖圓形,紫皮白肉,結薯集中,100克以上大薯占88%。適合鮮食和磨粉加工原料用。含乾物質22.0%,澱粉17.5%,還原糖0.35%,維生素C25.2毫克/100克。屬中早熟品種,出苗至成熟80天。抗病毒性強,高抗晚疫病。
產量表現:所內鑑定試驗平均公頃產42000公斤,1993年生產試驗,在五寨、天鎮懷仁、寧武、朔州、應縣、大同市新菜區、右玉等點種植,平均公頃產22935公斤,比對照「中心24號」增產31.2%。
栽培要點:生育期短,塊莖膨大速度快,中耕培土等田間管理工作應及早進行。播種密度每公頃60000株為宜。有機肥最好窩施,並配合一定數量磷、鉀肥。可適期早播,播前進行催芽曬種,水地種植,在現蕾開花期可澆水12次,並追施氮肥每公頃225~300公斤。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北部無霜期短、乾旱瘠薄地區種植或間作套種。
17、晉薯13號
品種來源:原名「9505—12」。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1994年用C地址—K299作母本,JS—7作父本,配製雜交組合,1995年培育實生苗,逐年進行單株篩選育成。2004年1月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四屆五次會議審定通過,命名為「晉薯13號」。
特徵特性:株形直立,分枝中等。莖綠色,葉淡綠色,花冠白色,株高80厘米左右。薯塊扁圓形,黃皮淡黃肉。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6個。中晚熟品種,從出苗到成熟105天左右。生長勢強,抗旱性較強,耐貯藏,食用品質好,含粗蛋白2.7%,維生素C13.1毫克/100克,澱粉14.4%,乾物質22.1%還原糖0.4%。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年平均公頃產19065公斤,比對照晉薯7號增產31.3%。2002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熟組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26406公斤,比對照晉薯7號增產16.3%。
栽培要點:播前施足底肥,集中窩施。適期晚播,公頃留苗52500株,高壟種植更能發揮品種的高產潛力。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省馬鈴薯一季作區種植。
18、晉薯14號
品種來源:原名「9703—44。」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1996年用9201—59作母本,(6401—3—35/Schwalbe)作父本,配製雜交組合,1997年培育實生苗,逐年進行單株篩選育成。2004年1月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四屆五次會議審定通過,命名為「晉薯14號」。
特徵特性:株形直立,分枝較少,莖稈粗壯,葉片肥大,葉淡綠色,花冠白色,株高75~90厘米左右,薯形長圓形,黃皮白肉,芽眼深淺中等,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5個,薯塊較大,大中薯率90%左右。中晚熟品種,從出苗到成熟110天左右。抗旱性較強,耐貯藏。含粗蛋白2.3%,維生素C14.9毫克/100克,澱粉15.9%,乾物質22.8%,還原糖0.46%。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年平均公頃產22741.5公斤,比對照晉薯7號增產29.2%,2003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28893公斤,比對照晉薯7號增產23.6%。
栽培要點:播前以農家肥為主,配合適量磷肥,集中窩施底肥。一季作區,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為宜。公頃播種密度45000~52500株。高壟種植更能發揮品種的高產潛力。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馬鈴薯一季作區種植。
19、晉薯15號
品種來源:原名「同薯15號」。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地區研究所用9344—14為母本,9424—2為父本,雜交後定向選育而成。2006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四屆九次會議審定通過,命名為「晉薯15號。」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100厘米,莖稈粗狀,分枝多,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葉卵圓形,複葉肥大,花冠白色,柱頭2裂,結實中等,平均單株結薯4個,薯形扁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芽眼深淺中等,結薯集中,薯塊中等大小,大中薯率80%以上。晚熟品種,生育期115天左右,較耐鹽鹼。經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乾物質含量23.2%(比重1.965,澱粉含量17.5%),鮮薯貯藏50天後還原糖含量0.49%,粗蛋白2.2%,維生素C12.4毫克/100克。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量26464.5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11.1%。2005年參加山西馬鈴薯苗頭品種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量24807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6.4%。
栽培要點:①本品種為晚熟品種,一季作區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為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穫。②播前催芽,公頃種植密度49500~52500株。③施足底肥,配合一定數量磷、鉀肥可顯著提高產量和品質。④加強田間管理,前期以控為主,適時追肥,深中耕分次培土,⑤塊莖形成期促下拉上,促控結合,淺中耕,高培土,促進薯塊膨大和成熟。
適宜區域:適宜山西省春播晚熟區種植。
20、晉薯16號
品種來源:原名同薯19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以NL94014為母本,9333-11為父本進行雜交,從雜種後代中定向選擇單株系選而成。2007年3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晉薯16號」。
特徵特性:株型直立,株高106厘米左右,分枝數36個。葉形細長,葉片深綠色;花冠白色,天然結實少,漿果綠色有種子。薯形長扁圓,薯皮光滑,黃皮白肉,芽眼深淺中等。植株整齊,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5個,大中薯率達95%左右。塊莖休眠期中等,耐貯藏。中晚熟種,從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經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分析,乾物質22.3%、澱粉含量16.57%、還原糖0.45%、Vc12.6mg/100g鮮薯,粗蛋白2.35%。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004年全省9點平均畝產1889.1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11.5%;2005年全省7點平均畝產1824.3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23.3%。兩年平均畝產1856.7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17%。2006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苗頭品種生產試驗,全省5點平均畝產1640.7公斤,比對照晉薯14號增產10.9%。
栽培要點:
①種植密度3000~3500株/畝。
②播種前施足底肥,最好集中窩施,有灌水條件的地方在現蕾開花期澆水施肥,每畝追施氮素化肥15~20公斤。
③及時中耕、鋤草、高培土,促進薯塊膨大和成熟。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省馬鈴薯一季作區。
21、青薯9號
品種來源:原名「9703—44。」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從國際馬鈴薯中心(C地址)引進雜交組合(387521.3xAPHRODITE)材料C92.140—05中選出優良單株ZT,後經系統選育而成。2006年經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命名為「青薯9號」。
特徵特性:株高97±10.4厘米。幼芽頂部尖形、呈紫色,中部綠色,基部圓形,紫藍色,稀生茸毛。莖紫色,橫斷面三棱形。葉深綠色,較大,茸毛較多,葉緣平展,複葉大,橢圓形,排列較緊密,互生或對生,有5對側小葉,頂小葉橢圓形;次生小葉6對互生或對生,托葉+呈圓形。聚傘花序,花蕾綠色,長圓形;萼片披針形,淺綠色;花柄節淺紫色;花冠淺紅色,有黃綠色五星輪紋;花瓣尖白色,雌蕊花柱長,柱頭圓形,二分裂,綠色;雄蕊黃色,圓錐形整齊聚合在子房周圍。無天然果。薯塊橢圓形,表皮紅色,有網紋,薯肉黃色;芽眼較淺,芽眼數9.3±1.57個,紅色;芽眉弧形,臍部凸起。結薯集中,較整齊,耐貯性中等,休眠期45±5天。單株結薯數8.6±2.8個,單株產量945克±0.61克,單薯平均重117.39±4.53克。中晚熟,生育期125±5天,全生育期165±5天。植株耐旱,耐寒。抗晚疫病,抗環腐病
產量表現:塊莖澱粉含量19.76%,還原糖0.253%,乾物質25.72%,維生素C 23.03毫克/100克。一般水肥條件下畝產量2250~30千克;高水肥條件下畝產量3000~4200千克。
栽培要點:結合深翻畝施有機肥2000~3000千克,純氮6.21~10.35千克,五氧化二磷8.28~11.96千克,氧化鉀12.5千克。4月中旬至5月上甸播種,採用起壟等行距種植或等行距平種,播深8-12厘米。畝播量130~150千克,行距70~80厘米、株距25~30厘米,密度3200~3700株。
適宜地區:適宜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馬鈴薯一季作區種植。
適宜在青海省海拔2600米以下的東部農業區和柴達木灌區種植。
22、冀張薯8號
品種來源:河北省農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以720087×X4.4(引自C地址雜交實生種子)有性雜交系統選育而成。2006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0年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
特徵特性:中晚熟品種,出苗後生育期99天。株型直立,株高68.7厘米,莖、葉綠色,單株主莖數3.5個,花冠白色,天然結實性中等,塊莖橢圓形,淡黃皮、乳白肉,芽眼淺,薯皮光滑,單株結薯5.2個,商品薯率75.8%。接種鑑定:高抗輕花葉病毒病,高抗重花葉病毒病,輕度至中度感晚疫病。塊莖品質:鮮薯維生素C含量16.4毫克/100克,澱粉含量14.8%,乾物質含量23.2%,還原糖含量0.28%,粗蛋白含量2.25%;蒸食品質優。該品種高抗輕花葉病毒病,高抗重花葉病毒病,輕度至中度感晚疫病。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國家馬鈴薯中晚熟華北組品種區域試驗,塊莖畝產分別為1775公斤和2094公斤,分別比對照紫花白增產40.9%和37.0%,兩年平均畝產1935公斤,比對照紫花白增產38.8%。2005年生產試驗,塊莖畝產1388公斤,比對照紫花白增產21.5%。
栽培要點:(1)種薯處理:選擇種薯級別一致的基礎種薯的壯齡塊莖規格50~120克之間塊莖,於4月中旬種薯出窖,出窖後認真分選,選好的種薯平鋪10厘米一層置於18~20℃暖室催芽暗光處理12天,待芽基催至0.5~0.7厘米時,轉到室外背風向陽處,下鋪一層草末,陽光直射處理8天,邊曬種邊隨時翻倒,使其感光均勻一致,翻倒要仔細,不得碰掉芽基,結合翻倒揀出病症薯和不規則塊莖。
(2)切種:50克小薯稍削頂端,小整薯直播,50克以上塊莖切種,切種的刀具要用高錳酸鉀消毒,種薯要縱切,每塊母薯帶1~2個芽,切塊重30~35克,不得切成條狀和片狀。
(3)切種後處理:切塊後的種薯按100千克用4千克草木灰、200克甲霜靈、5克塊莖膨大素、加水3.5千克進行拌種,然後平鋪閒房地表10厘米厚,不得積堆,不得裝袋,防止高溫受熱沾化傷口,雜菌感染刀傷面,24小時後即可播種。
(4)播種:選擇水肥條件高的地塊種植,4月底至5月初播種,10厘米地溫穩定在5℃為適宜播種期。播種密度3500~4000株/畝,施足底肥。
(5)田間管理:幼苗50%頂土悶鋤1次,中耕深度1.5~2厘米,苗高25厘米用鐵鍬將壟溝沃土培入壟脊,刨凈苗間壟內雜草,培土厚度3.5厘米,壓住第一層匍匐莖條,進入現蕾期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20千克,3~4天後第二次培土,培土厚度3.5厘米,壓嚴第二層匍匐莖條,兩次培土垡壟高度距地表27厘米高,分層培土,分層結薯,增加產量。
(6)病蟲害防治:蚜蟲、斑蝥、二十八星瓢蟲、草地螟用40%樂果乳油或一遍凈對水600倍連續噴洒2次,斑蝥用斑蝥素或敵克殺進行噴洒,輔助人工圍殲,從7月10日至8月30日,每隔7天噴洒甲霜靈、雷米多爾、代森錳鋅、疫克各1次,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危害。
(7)去雜去劣:進入盛花期,按品種特徵特性描述,兩次進入田間拔除混雜植株異症株及感病植株,包括地下塊莖整體挖出後裝入塑料袋作飼料用,不得隨意亂扔。
(8)收穫:枯霜後10天收穫,繼續增加塊莖內的澱粉積累,待匍匐莖幹縮與塊莖脫離,塊莖表面光滑不粘泥巴即可收穫,採用人工挖掘,犁翻和機械收穫,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要做到輕拿、輕放、輕裝、裝卸,不得破壞薯皮,確保薯形的完整。
適宜區域:適宜在河北張家口和承德、山西大同和忻州、內蒙古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市、陝西榆林中晚熟華北一作區種植。
23、新大坪
品種來源:原代號:新大坪。系定西市安定區青嵐鄉大坪村農戶冉珍1996年從他家承包地中種植的全省馬鈴薯區試中保留的一個參試品種,親本無法核查。後由定西市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開展了品比試驗、生產試驗、抗病性鑑定和品質分析送樣工作。2005年通過甘肅省審定,命名為「新大坪」。2010年由山西省薯類脫毒中心引進山西,2012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審定通過。
特徵特性:中晚熟品種,從出苗到成熟115天左右。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株高40~50cm,莖粗1.0~1.2cm。莖綠色,葉片肥大、墨綠色。花白色。薯塊橢圓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較淺且少。結薯集中,單株結薯3~4個,大中薯率85%左右。鮮薯澱粉含量20.19%,還原糖含量0.16%,粗蛋白含量2.67%。抗旱性較強,耐貯藏。抗病性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在定西魯家溝鎮小岔口村鹼川社和風翔鎮景家口村大田調查,抗病毒病,中抗早疫病和晚疫病。
產量表現:在2000~2005年安定區的多點試驗中,平均摺合畝產1382.6kg,比大白花增產18.5%。
2010~2011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區引種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720.1公斤,比對照晉薯16號(下同)增產15.8% ,試驗點12個,全部增產。其中2010年平均畝產1840.0公斤,比對照增產21.0% ;2011年平均畝產1600.2公斤,比對照增產11.2%。
栽培要點:甘肅定西地區:①.播期4月中旬;②.施肥:畝施農家肥3000~5000kg,尿素17~20kg,過磷酸鈣50~60kg,硫酸鉀10~15kg。其中2/3氮肥作底肥,1/3作追肥,其它肥料結合播種一次性施入。③.密度。採用寬窄行種植,旱薄地每畝以2500~3000株,高寒陰濕區和川水保灌地4500~5000株為宜。④.注意防治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⑤.收穫:當田間80%莖葉枯黃萎蔫時割去地上莖葉,防止莖葉病害傳到薯塊,運出田間,以便曬地促進薯皮老化。收穫時薯塊輕拿輕放,儘量避免碰傷,6-7天後收穫。
山西中北部:4月中下旬播種。畝施農家肥3000~5000公斤,尿素17~20公斤,過磷酸鈣50~6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其中2/3氮肥作底肥,其它肥料結合播種一次性施入。採取寬窄行種植,旱薄地每畝密度2500~3000株,水澆地每畝密度4500~5000株。注意防治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當田間80%莖葉枯黃萎蔫時割去地上莖葉,防止莖葉病害傳到薯塊,並運出田間,以便曬地促進薯皮老化。收穫時輕拿輕放,儘量避免碰傷,6~7天後收穫。
種植區域: 適宜於定西市安定區種植;山西馬鈴薯一季作區栽培。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