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網絡暴力」匿名者的狂歡

2023年08月14日

- txt下載

在這個時代,網絡暴力已經隨處可見,這是最簡單也最殘忍的,影響最惡劣的暴力方式,「網絡暴力」匿名者的狂歡。殺人不見血,匿名者在網上針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打破道德底線,近日,郎朗在機場沒有幫妻子拿行李事件,被部分網友指責,遭到謾罵,這就是網絡暴力,現在的郎朗不敢讓妻子在拎包,害怕網絡暴力。
郎朗回應妻子幫拎包:現在她拿東西的時候,我說你一定要讓我拿,我說你別害我,你知道吧,不要太溺愛!
這句話是郎朗與妻子的對話,就是因為郎朗沒幫老婆拿行李這件事,郎朗透漏在生活中確實是妻子照顧自己多一點,加上前段時間受傷妻子非常擔心自己,所以她主動拿行李,現在她拿東西的時候,我就會說一定要讓我拿。我們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一言一行也藉助網絡平台在傳播,再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大眾拿著放大鏡去挑錯。
電影《搜索》中女主公葉藍秋的遭遇,就真實地說明了網絡暴力的傷害,一位花季少女,有著令人羨慕的美貌,和一份體面的工作,可是因為坐公交時說了一句氣話,卻招來了小三等污名,並因此而遭到人肉搜索,最後無處可逃選擇自殺,與現實中的暴力想必,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範圍更廣,影響更大,生活中小小的事件,可能因為網絡的傳播而引發大的暴力性事件,太多太多的網絡暴力不敢去想像。
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民通過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的發帖,回帖或者是網絡創作,打著道德的名義對自己認為不道德,不公正的現象進行討伐。對網絡事件的相關人群發表具有誹謗性,汙衊性,侵犯名譽和煽動性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肆意攻擊,還會進行人肉搜索,並且公布當事人以及親友的真實信息,以侮辱,人身攻擊和發布追緝令等方式達到維護社會正義的倫理綱常,以實現群體性情緒宣洩為目的的網絡行為
一般來說,網絡暴力的動機有兩種:
道德審判
這一類型是圍繞某一具體的輿論熱點事件而產生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行為發端於社會中的熱點輿論事件,往往起始於正義和道德的初衷,基於樸素正義的動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它以暴力的形式展開,但卻是為了社會正義。
這類事件沒有特定的輿論發起人,也沒有限定性的攻擊對象,凡是與道德正義相關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網絡暴力的目標人群。前文提到的「郎朗沒有幫妻子提行李」就可以歸為這類。
在這類事件中,大量的網民在網絡輿論中就這一熱點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針對的往往都是熱點輿論事件中的相關人物。伴隨事態升級,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轉向人肉搜索。網民追查此事件相關當事人的真相與隱私,並將調查結果公之於眾。接下來,越來越多不明真相的網民盲目參與,正義和道德的初衷逐漸被掩蓋扭曲,最後演化為打著道德旗號肆意謾罵、曝光隱私、現實譴責等方式來實現道德審判,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困擾。
惡意攻擊
這一類型的網絡暴力行為始於情緒宣洩和網絡輿論所進行的純惡意性攻擊,也稱為網絡欺凌。
這類暴力事件有特定的輿論領袖和有特定的回應。導火索通常為針對某一熱點事件發生後,目標人群對此輿論事件回應所發布的信息。當目標人群發布的信息與大眾群體的觀點或情緒有較大差異時,隨即圍繞此條信息,在意見領袖的引導下事態不斷擴大。
起初只是此條原始信息受到指責,此後凡是與此條信息相關的人和事物都會被迫捲入,這條原始信息的發布者會成為眾矢之的。此種類型的網絡暴力實質是一種以特定事件回應為緣起,以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當事人為對象的衍生性的網絡暴力。如果目標人群為明星和名人、政府官員和富人、專家學者和其他網絡紅人等,則會引發更廣範圍和強大更大的網絡暴力。
言語攻擊除了會對個人目標造成負性心理影響之外,惡意的用戶評論煽動其他人模仿該行為,也會引領某種言論方向或者增加網友對發布者的憤怒和厭惡以及降低對整個事件的滿意度。
這類網絡暴力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通過描述一件為大眾所感興趣的事件,或者對某個人或某單位的一個帖子或報道進行評論,從而引導或激髮網民的社會情緒,進而對此發表煽動性、攻擊性和侮辱性言論,達到詆毀目的,並最終引起大量網民的追隨與圍觀。
所謂的「公知」在這類網絡事件中往往充當著網絡推手的作用,在此過程中,由於網絡的匿名性,會進一步加深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害者的無力感。網民的獵奇和娛樂心理、盲從和宣洩心理等因素成為了滋生網絡暴力的土壤。網絡不同於傳統媒介,網民與傳統受眾在信息的接收和使用上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徵,這些特徵會影響到網民的網絡行為。
第一,道德觀念成為網絡道德審判的合理化理由。
目前存在的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現象日益凸顯,網絡暴力是民眾道德審判和道德民兵在網絡上的折射。由於道德話語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特別容易被喚醒和被認同,眾多網民基於維護道德的正義感和熱情參與了道德審判,卻給當事人造成了不道德的傷害。弱勢群體不花費精力去辨別事件的真偽,先入為主地認為某個特定身份的人做了某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上來就亂罵一通,陌生網友們的意見也呈一邊倒的趨勢。
第二,和人們的從眾心理有關。
當個體感知到自我與群體的行為與態度不相符的時候,來自於社會的壓力或者是個體自身的壓力都會促使個人趨向於與群體或社會相一致的行為與態度。大概有38%的人只是跟隨其他人的觀點。更多時候,個人寧願改變自己原有的意見,從而與所處群體或社會保持一致。
網絡環境中網民的行為同現實中的個體一樣也會有從眾行為,人們在了解到信息時,雖然每個網民都有充分發表意見的可能性,但是當面對具體事件,產生對事件或涉及主人公的不滿或分歧時,網民的行為還是傾向於尋求群體認同。當網絡中激烈的口水戰來臨時,當負面的謾罵之聲占據上風,一旦個體意見與眾人相斥,則很快被討伐聲所淹沒;而倘若與眾人觀點相近,那麼非理性的觀念聚集在一起很容易產生共鳴的效果。
後來者也會先入為主地跟隨前面人的行為,罵聲越來越高,迅速將非理性情緒蔓延開來。從眾帶來的後果會使得事件的傳播越來越偏離事實真相,引起後來人的激憤,陷入惡性循環。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手握麥克風的時代,尤其是自媒體發展,使人們最大限度的發揮了「言論自由」。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