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篆刻學習軌程

2023年11月01日

- txt下載

篆刻學習軌程
中國的篆刻藝術有兩個發展高峰,一是秦漢璽印,二是明清流派篆刻,二者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那麼,學習篆刻應從何人手呢?借鑑明清篆刻家的印作當然未嘗不可,而且也是必須的,但明清篆刻流派紛呈,風格繁複,好壞雜糅,尤其是文彭、何震、蘇宣等早期印人的作品,我們只宜從篆刻史的角度去領略他們在印史上的地位,他們受歷史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多是從形式上摹仿秦漢印章,並有較重的“明人習氣”,以此人手較難把握。而秦漢璽印除有極高的藝術性外,風格多樣,或渾穆、沉雄、粗獷,或秀雅、妍媚、綺麗明清以來大家莫不是得其一隅而成家,“印宗秦漢”成為學習篆刻的不二法門,我們若能師前人之所師,不失為“取法乎上”。
當然,秦漢印也並非方方俱佳,這需要我們逐漸具備鑑賞印章的眼力,現階段首先是結合理論,在實踐中學習技法,提高感性認識。吳昌碩認為“撫擬漢印者宜先從平實一路人手,庶無流弊矣” 【五代兩宋書法家作品www.shufaai.com】,為我們指明了初學的對象。
除此之外,還應在篆法上下工夫,多認識篆字,多寫篆書,清中期以來篆刻家成功的經驗都表明,僅僅“印中求印”是不夠的,還應“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篆書風格與篆刻風格有密切的關係,篆刻藝術的水平同篆書的水平也是同步的,篆刻家應首先努力成為一個書法家。
另外,我們還應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審美水平和個人學識等方面的修養,這是長久的功夫。中國的藝術一向講究“古雅”、“脫俗”,只有審美趣味、審美能力提高了才能辨識何為“雅”、何為“俗”。學習篆刻不怕“眼高手低”,最怕“其俗在骨”,流為“匠氣”。即使同是學習秦漢印章,受“識”的限制,也有取法高低的問題。黃賓虹在《古印概論》中就曾慨嘆食古不化者“泐蝕以為古,重腿以為厚,儷規裂矩以為奇,描摹雕飾以為巧”,這些人唯以殘破、重拙、獵奇、雕飾等形式來摹擬漢印,致使弊端叢生。其實“始於摹擬,終於變化”,宗秦法漢的目的是建立篆刻家的自我,學習漢印一定要學到它的“神采”。
下面我們就對篆刻學習的軌程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從臨摹秦漢印人手,先擇取漢印中平實、工整一路人手臨摹,體會、掌握印章的基本布局、刀法的運用和篆字的變形(由小篆的長形變為繆篆的方形);再進一步從粗獷、雄渾一路,勁挺、溫雅一路,洒脫、率真一路繼續學習,加深對漢印的理解。
第二,有了秦漢印章的規矩以後,再上溯到戰國古璽,體會古璽或精緻秀雅,或奇肆詭譎,或渾厚拙樸的風格,打開學習篆刻的思路,得奇正之變。
第三,參考、臨摹清代中、晚期一些著名印人的作品,如浙派陳鴻壽、趙之琛等人的作品,可以使初學者體會最得漢印之精髓的浙派在篆法、刀法上的特點,而從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等人的作品,也可體會到皖派運刀如筆的感覺。這些著名印人都是在學習秦漢璽印的基礎上,“印外求印”,汲取各方面的修養,創出自己的風格。他們各自的突破點在什麼地方,他們的成功之路留給後人哪些啟示,都需要在深入臨摹的過程中進行深刻地體會。
第四,再返回秦漢印章中,根據前人成功的經驗,找尋與自己相近風格的印章學習,從篆法、形式、章法等各方面加以強化。
以上四個步驟可反覆多次,其間還要努力增加金石、文字等方面的修養,沿著“印外求印”的道路,多方汲取印外的營養,逐漸形成自家的風格。當然,這已是篆刻創作的極高境界了,能否達到此境界需要看個人的天分、努力和各種機緣,在此不多談了。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