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台江苗族傳統染布手工藝的特徵及傳承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藍靛染布是台江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術之一,它來源於台江苗族先民獨特的生活積累和歷史文化,是苗族先民獨特的審美意蘊和思想的載體,涵蓋了苗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保持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徵。然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台江苗族藍靛染布手工藝也面臨著市場化發展的困境,甚至有失傳的危險。
關鍵詞:藍染 傳統手工藝 民俗文化
台江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在唐代隸屬於應州的陁隆縣,宋、元、明、清為「化外生苗地」,以苗族人口居多,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境內民族文化資源相當豐富。台江苗族傳統的藍染手工藝是苗族服飾的集大成者。在古代台江的每一個苗族家庭里,都種藍草、用藍染、會藍染。藍染見證苗族人的生活歷程,是苗族一部活的史書,然而時過境遷,台江傳統的藍染手工藝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既有新時代帶來的挑戰,也有其歷史遺留的問題。
「貴州種植藍草並用以染色已有一定的歷史。《黎平府志》載有藍靛的製作方法:『藍靛名藍草,黎郡有兩種,大葉者如芥,細葉者如槐。九月、十月間割葉入靛地,水浸三日,藍草盡出,投入生石灰,則滿地顏色皆收入灰內,以帶紫色者為上,用藍靛製作染料一直沿用至今」[1]。台江境內具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植被生長繁茂,盛產用於染色的藍草,可就地取材製作服裝等生活用品,藍染的布料色彩柔美、淡雅清香。
每年端午時節,台江苗民收割的新鮮藍草浸泡於大水缸內,浸泡時長一周左右,待藍草葉莖漸腐爛而稀釋出青藍色素水,再使自家制的抄網撈取腐爛的藍草殘物,並取適量石灰石與些許藍靛水攪拌均勻,再倒入原大水缸內,反覆攪拌搗制至色素融合。歷時兩至三天後,靛凝結沉澱缸底,只需倒掉廢水,保留缸底靛原料,徹底過濾掉藍靛表層的紅暈色水,藍染原料提取工序就算初步完成,每一滴成功製成的染液,都進浸潤著工匠的心血。藍色有種沉著穩重之感,符合苗族人追求平淡自由和返璞歸真的審美情趣,藍染成色的布料最終以染成的黑紅色調為最佳,代表著溫柔、沉靜、內斂的心性。
藍染手工藝製作工序和工具方法極為繁雜,但台江苗族先民在繁雜的工序中創造屬於民族獨特的美,藍染每一道工序皆藝術,處處展現苗族民族精神品質與追求。藍染的製作過程分為「種藍、采藍、制靛、建缸、染色」等,每道繁瑣工序皆有所講究,種藍和采藍需在特定的時間完成,制靛、建缸調製染液到染布綜合考慮外部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染色多次往返於調製浸染、清洗和晾乾之間純手工製作,機械工序無法代勞,以追求精美、健康、民族特色為目標,打上健康、天然的標誌是藍染手工藝顯著的特性之一,從中顯現出苗族人的堅韌品格和耐性。藍染的取材源於自家種植的有機天然植物——藍草,體現出苗族的生活印記。在台江縣,藍染普及於日常民族服飾和生產生活用品,兼具極強的語言表現力,傳達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它是苗族人淳樸的審美體驗所致,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尤其是用藍染布料製作的百褶裙,裙擺上的道道褶直觀形象地記錄了苗家遷徙的歷史。台江傳統藍染沿襲苗族先民的純手工製作技法,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民俗寓意,遵循苗族特有的民俗章法,藍靛染色缸旁放一些干辣椒,寓意驅除不幹凈的東西,藍染規定於卯天開始染布,象徵順利吉祥。藍靛是台江苗族唯一的染布原料,藍色為本民族服飾唯一的色彩選擇,染製成的布料裁製成服飾,呈現清一色的籃彩,並繡上一些民族圖騰樣式,表達民族信仰,打上本民族的烙印,是其特性之二。此外,藍染除了用於服飾外,還用於頭帕、背篼、喪事用的葬單等日常用品,種類繁多,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藍染的布料色澤柔美,且既有防曬消炎藥理作用,又富有多功能審美價值。台江傳統的藍染布料雖好,但其製作工藝有諸多挑戰。首先,藍染染液的調製工藝非常複雜,在調製染料的過程中,原料配方所需量的比例依實際情況而定,對於苗族婦女來說,倘若她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是很難用精確的數據去把握這個「比例」的度,原料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染液的調製結果;其次,染液易受周邊環境溫度的影響,在氣溫低下的冬季,原料藍靛和染液容易被凍壞,氣溫過高的盛夏,染液不易上色;再者,染液一旦沾有油性的污漬,就會損壞它的色澤,需重新調製染液水;此外,台江縣常年多雨潮濕,藍染的布料在儲存過程中易受潮而褪去鮮美柔和的色澤。
正因如此,台江苗族傳統的藍染工藝已漸漸失去產業的競爭優勢。尤其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元化的時尚元素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遍選擇,傳統藍染的生產方式效率低下,藍染製品單一,缺乏創新,藍染手工藝沒有形成固定的產業,銷售市場狹小。據調查,藍染製作工序複雜,學習成本高,台江境內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向藍染老師傅求藝學習了。目前,台江苗族地區的老百姓除了在婚嫁、喪禮和一些重大的民族節日外,平時很少穿戴藍染服飾,導致藍染飾品的市場逐漸萎縮,藍染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在新時代背景下,台江傳統藍染手工藝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與時共進。首先,革新藍染製品生產方式,推陳出新。藍染作為傳統的手工藝,既有其精華,亦不可避免其糟粕,面對傳統手工藝的態度也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藍染手工藝在保持傳統工藝精髓的基礎上,必須結合當代時尚元素,要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的審美心理,進一步推陳出新。目前,在部分商業圈已有藍染結合現代新元素,並有運用到時尚服飾行業的趨勢,因此要增強藍染手工藝生命力,必定要根植於本土民族文化,將本民族的新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有機結合,調節藍染自身的不適與局限性,創新藍染製品,開拓銷路。藍染布料作為一種基礎性材料,其最終成品具有無限可能,將生產有民族特色的藍染成品融入時尚元素,例如時尚民族風男裝以及女士的民族風衣裙、手提包、耳環、髮飾,乃至家裝布藝、民族畫板背景等。皆為藍染手工藝注入新的生命力,促進其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其次,挖掘藍染多代表的民族文化和價值,加大宣傳力度。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要加大對傳統藍染手工藝藝術價值的宣傳力度,通過新媒體和融媒體等現代多媒體進行宣傳,通過與苗族娛樂明星合作,推廣宣傳苗族藍染工藝,引導個人通過自媒體介紹藍染,如優酷、新浪、抖音、Vlog等,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台江傳統藍染工藝是當地苗族先民的文化瑰寶,保護民族傳統手工藝非常有必要,提高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提升對藍染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關注度,自主挑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使命與責任。
第三,幫扶民族特色工藝,傳承民族特色文化。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和扶持政策,在經濟和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勵在城市打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結合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開發民族產業,以民族文化和傳統藍染手工藝等各方面為產業內容的發展基礎,致力於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第三產業的形象與品牌,帶動當地民族旅遊業繁榮發展,促進民族文化和傳統藍染手工藝的發展。另外,組織專業人員編撰傳統藍染工藝製作流程的相關教材,並建立健全藍染手工教學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知識技術的支持,對本地苗族婦女進行專門培訓,形成固定的藍染工藝學習場所,實現真正意義上「幫扶」藍染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
台江傳統藍染手工藝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傳統藍染手工藝是台江苗族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是台江苗族服飾的基礎。只有扣好藍染手工藝這枚大「紐扣」,台江苗族傳統染布手工藝才得以長存發展,當地的民族服飾才能代代相傳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輝.貴州民間蠟染概述[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8(03):5-16.
基金項目:凱里學院2018年度規劃課題(學生課題)「淺析台江苗族傳統染布手工藝」。
(作者介紹:王萱,凱里學院人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苗侗民族文化研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