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登高的詩句

2023年10月09日

- txt下載

篇一:古典詩詞中的登高情懷
古典詩詞中的登高情懷
作者:吳哲峰
來源:《新高考·高一語文》2012年第03期
中國古代文人有登高作賦的習慣,登上高樓或高台,人的視野開闊,心境也自然開闊。所謂「思接千載」「精鶩八極」。想法多了,情感也就豐富了。劉勰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文心雕龍·詮賦》)於是將所見所感攝入筆端,援筆成詩、成詞。登高詩詞眾多,所寫內容多樣,然而所抒發的感情卻基本上脫不開哀怨愁苦、沉鬱傷感之類。正如辛棄疾所說的:「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不管是由衷而發,還是勉強而為,愁情確是登高詩詞中最突出的情感,然細細品味其「興感之由」又各不相同。這裡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材所選詩詞為例,體會登高詩詞中的豐富情思。
一、 羈旅行役,思親懷遠
古代文人或是因為求學做官,或是因為貶謫遠放,或是因為遊歷山川,或是因為探親訪友,常遠離故土,加之路途遙遙、交通不便,一去就是許多年。詩人們因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而倍感羈旅行役之苦、思鄉思親之痛。因此,遊子登上高台,極目遠眺故土之所在,便成了寄託思念之情的最好方法。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的下闋就描繪了一個遊子登上高樓寄託相思的情景。「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思鄉而黯然銷魂,因羈旅而愁思纏繞,此時的遊子怎能入睡?獨倚在明月映照下的高樓,眺望故土,然思鄉之愁更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欲以酒解憂,結果卻是「舉杯消愁愁更愁」。結尾兩句,使這相思之苦又更進了一層。
身處異地的遊子會思鄉思親,而家中的親人也會思念在外的遊子,也常登上高樓追尋遊子的足跡,望斷天涯,聊寄相思,如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無限恨,倚闌干。」思婦懷念遠人,在睡夢中夢見了丈夫遠戍的邊關,然而美夢不常,夢醒之際只能登樓憑欄,吹徹玉笙。笙寒,人心亦寒。這使詞籠上了一層孤寂淒清之情。結尾「多少淚無限恨,倚闌干」情思幽深,含蓄不盡,飽含了思婦的無限期待、無窮惆悵和無盡怨恨之情。
在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中,這「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在登高遠眺中,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想到佳人或許也在高樓上盼望著我歸來吧?她有多少回把別人的歸舟當作是我的歸舟呢?她可知道,我此刻也正憑依著欄干憂愁不解呢?詞人實寫遊子思鄉,虛寫親人思念遊子,化實為虛,虛實結合,筆意曲折委婉,情意卻深摯綿長。
二、 人生苦短,感慨身世
登上高台,人的視野自然開闊,所見景象也就浩渺無限。處於壯闊的自然山川之中,人愈覺自身的渺小;與無窮的宇宙相比,人倍感生命的短暫。所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種個體渺小、生命短暫之感,激發了文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往往是慨嘆人生苦短,身世不幸。所以很多登高詩詞都抒發了詩人身世不幸、壯志未酬的悲痛。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正抒發了這種情感。作此詩時,他任池州刺史,正處於一生中困蹶不振的時期。杜牧有著建功立業、經邦濟世的抱負,卻不被重用,長期遠離政治中心。仕途不得志,使作者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痛苦。詩的中間兩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表達出作者欲以菊插滿頭的放浪之俗和酩酊大醉的忘憂之舉,來掩蓋和消解長期積壓心頭的鬱結,流露出作者的自勉與自勵之情。
然而,詩中「須插」「但將」「不用」等詞,卻又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了詩人情感的掙扎。這看似曠達的文字卻隱含著作者政治失意的憤激之情。詩的最後兩句「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同樣通過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發了心中的不平之氣。
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之悲在另外一個人的詩歌中也能充分體現。這個人就是詩的第二句「與客攜壺上翠微」中的「客」,即張祜。張祜比杜牧年長,早有詩名,但受元稹排擠,未能見用。一個仕途坎坷,一個懷才不遇,兩個政治失意、同病相憐之人在這重陽登高之日,借酒消愁,抒發著內心的抑鬱不平之情。
當然,還有的登高詩詞,在抒發個人不幸遭際的同時,還融入家國之恨、憂國之情。如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就是這樣的作品。詞作不僅抒發了自己寥無知音、壯志未酬的感慨,還流露出了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國事難為的激憤之情。這在抒情上更加深沉悲壯。
三、 時事艱難,憂國憂民
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素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追求,他們心繫天下,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渴望建功立業以實現個人價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他們這種崇高精神的真實寫照。
「萬方多難此登臨」,身處亂世,登高遠望,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家仇國恨自然湧上心頭。感慨世事艱難,憂國憂民也成了登高詩詞中常見的情思。
例如教材所選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開頭兩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直書其事。「清江水」,即指贛江。「行人」,即當年金兵入侵江西而逃難路經造口的人們。在詞人眼中,這激流澎湃的清江水仿佛是逃難行人的傷心之淚,作者「借山怨水」,流露出了國運艱難、憂國憂民的感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詞人登上郁孤台,向北遙望故都,然而青山阻隔,不能望見。這裡詞人以青山阻隔喻指當時主和派的阻撓抗金,寫出了自己
篇二:關於山水登高的詩詞
關於山水登高的詩詞:丹韻詞音之登臨況味(完整版)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是李白眼裡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是王維的山水;「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杜甫看見的山水;「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是韓愈看見的山水。每個人看山見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裡面有一個秘密,那就是視點不同。以上這些詩雖然個人觀感不同,可是有一點是相似的,他們都是登高遠眺的時候才有了這樣的印象。
水闊山長,先說一組大家聽起來很熟悉的詩,李白渡荊門,送別朋友的時候看到,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是李白眼裡的山水。王維在《漢江臨眺》的時候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是王維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陽樓看到,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韓愈呢,他看到了一個清淺的山水風景,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每個人看山見水,其實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裡面有一個秘密,那就是視點不同。剛才咱們說的這些詩,雖然個人觀感不同,可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他們都是登高遠眺的時候,才有了這樣的印象。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登臨。
登臨,不過是給我們一個不同尋常的視點。當我們在日常的生活里,這是一個平視的視角,我們會覺得天高地闊,有很多東西都比我們要偉大,都比我們要遼遠,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時候會覺得孤單和
無助。登臨,其實會改換另外一種視點,當人在山邊,在水涯,有時候會真正體會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自由自在。
在中國的山水詩里,我們老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就是人遠眺空間的時候,往往他望見了時光。空間有時候是一個載體,越遼闊,其實你對歷史那種悠長雋永和莊嚴,體會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寫《觀滄海》的時候,給了我們一種什麼樣天高地闊,人的那種雄心壯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擊袁尚袁熙,大勝歸途上,東臨碣石。他看到那樣一個秋天,在天下走過那麼久亂世之後,他的手中,天下歸於穩定。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這一段描述氣定神閒。我們今天寫大海,往往會寫出大海的波濤洶湧,寫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裡,這個滄海是寧靜,宏偉,遼闊的。
所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一切雋永而恆定。看到那樣豐茂的樹木,看到秋風蕭瑟的時候,遠遠的波浪漸漸地湧起。這一番從容氣度,其實是他一種襟胸,在客觀的,自然的山水之間的折射。他在這個地方看見了歲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其實在這首詩里,我們能夠看見日月星辰的輪轉,我們能夠找到,在這樣一個輪轉之間,時空的交錯。
辛棄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時候,也是一眼望斷長江,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千古事跟長江水,是怎麼樣融合在一起的呢?時間與空間,在這裡,找到了一個轉換。杜牧登上樂游原,望著天空,看見的是,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長空上消失的豈止是歸鳥,還有萬古的心事,也銷向了澹澹的長空。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空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是時間。為什麼會找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因為人要找到眼前的一個依託,一份安頓。
今天我們看見的詩仙李太白,他是一位高處的飛仙。李白一生是喜歡登臨的,我們看看,他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視點?李白的視點,是望向現實之外,望向宇宙蒼穹。他望見的不是人間的規則,而望見的是生命永恆的超越。李白寫《廬山謠》的時候,起筆亮出了自己的立場,起筆標明了自己是何等人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他說,我本來就不是那種按照儒家功名進取,循序漸進的一個凡人,我對於孔子那樣一套濟世之道,本身不是太認同。
李白說,我覺得,我會有另外一種追求,我追求什麼呢?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因為他是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名山大川,有他生命另外一份寄託。因為山川是永遠活在世界上的,它
們從遠古帶著那些遠古的心事,帶著遠古的風流人物,一步一步經歷春夏秋冬,走到了我們的生命里。
所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尋的是神仙。在尋找之中,他自己變成了了不起的詩仙。這樣的詩寫在什麼時候呢?其實並不在李白多麼從容得志的時候,恰恰這是在他的暮年,流放夜郞途中遇赦,返回的時候游廬山。想想那個時候,他也是六十歲左右的老人了。他經歷了那麼多的困苦,他看遍了世間的變亂,他的心為什麼還如此飛揚呢?
每個人都有過自己登山觀景的經歷,但是,我們可曾看過,李白看見的這一切呢?他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人在一座高山之上,看見的是整個的大江茫茫,人世的變換。他看見的黃雲動風色,而白波九道繞著整個的這個山水。大家看一看,這樣的一個視點,相當於今天,我們航拍才能看得見的景色。李白為什麼能夠看見,航拍才能看見的風景呢?我想,李白的生命是有翅膀的,一邊是酒,一邊是詩,他憑藉著詩情和酒力,成為一個凡間的飛仙。所以,他的視點永遠與眾不同。
李白登上太白山,他說,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在這裡,其實有三個太白,第一,西上太白峰,上的這座山本身叫太白山,所以,儘管到了落日西斜時候,他還是不肯停下,夕陽窮登攀。因為他要去打個招呼,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跟天
上的太白星說一聲,我要上去了,給我開開門。讓太白山跟太白星說,誰要上去了呢?那就是人間飛仙李太白。
三位太白的相遇,山,星辰與人,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莊子》裡面說,列禦寇,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他說,我自己也可以像列子那樣,乘著泠泠長風,直出浮雲之間。這是何等新奇的想像!李白甚至說,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他真的飛起來了,在他舉手的時候,似乎能夠摘到月亮。為什麼今天總是有一個說法,說李白暮年是在沉醉之中,去撈水中之月,所以墜水而亡。為什麼大家寧可相信,這樣一個聽來荒誕的傳說呢?因為他的生命里,對月亮的那種愛,那種追求和他的天真,大家都願意相信。所以,他說,我在這種追逐中,我前行恍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但是這一走,離開武功這個地方了,忽然之間,心裡起了一點點惆悵,我真是上了天的話,那麼,人間我還回得來嗎?其實這就是李太白出仕與入仕之間的徘徊。他有的時候希望,自己真的能夠羽化登仙,但另一方面,他又對這個時代,心有眷戀,希望自己還能夠在塵間有所作為。李白為什麼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這個人完全是從天上貶下來的,就是因為他有無數的奇思異想。賀知章當年是看到了《蜀道難》,突然驚呼,他是一個仙人!
除了《蜀道難》充滿浪漫傳奇,李太白寫下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也是一樣。這究竟是一個幻境呢,還是真實?天姥山真的存在,但天姥山上的那一切,我們去能夠遇得著嗎?他起筆就給你說得那麼悠
篇三:登高古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