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書秘訣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一、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如果說物質享受靠金錢,那麼精神享受則要靠讀書了。不學無知,無知其生存就失去意義,人活的就是一種精神,人類文化傳承,就是傳承的一種精神。所以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為此,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讀書日」,旨在讓各國政府與公眾更加重視圖書這一知識對傳播,以交流便觀念和信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在「世界讀書日」的框架下發起了「世界圖書首都計劃」,並宣布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為2001年的「世界圖書首都」。此後,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圖書首都」的稱號。書籍是人類知識和文化的載體,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交流和融合。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類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徑。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要讀書的原因,這個道理一般人都知道。但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後,讀什麼書?未必大家都知道!特別是如何讀書?知其者微其微,所以才推薦《莊子》一書,以領會其真正的讀書秘訣。
書籍是傳播知識的媒介,世界上的知識分兩大類,即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兩門知識。能啟發如何做人或如何做事的書就是好書。當然「同氣相求」,最好的書是啟發如何做人,其次才是啟發如做事,誨淫誨盜的書也能給人以啟發,但它卻是最壞的書;好書是精神糧食,壞書則是精神雅片,不好不壞之書則是作者在讀者心中跑馬的無聊之談。
二、如何讀書?
關於如何讀書的問題,則是一種高深之學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總結出讀書十大秘訣:一、序由淺入深 循序漸進。二、勤 業精於勤 荒於嬉。三、恆 持之以恆 鍥而不捨。四、博 從精出發 博覽群書。五、問 不恥下問。六、記 多動筆墨 多記筆記。七、習 溫故而知新。八、專專心致志 專一博廣。九、思 多加思考 學會運用。十、創 觸類旁通 敢創新路。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就是「勤」。
王陽明三大讀書秘訣:1、背誦經典,一條必經之路。2、以無心之心讀書。3、讀書,發明本心。他說「曉得」是第一義,「記得」的第二義,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
諸葛亮讀書秘訣:學須靜,才須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文忠讀書秘訣:(一)作詩須多誦古今人詩,不獨詩爾,其他文字皆然。(試筆)(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筆說誨學說)(三)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云:「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告人,故尤有味。(志林記六一語)(四)永叔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黃庭堅讀書秘訣:盡心一兩書,其餘如破竹。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一)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有餘力然後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起精。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二)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雜。讀書務博,常不盡意;用心不純,訖無全功。治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心冶情,事親從政,取友接物,得失憂樂,一考之於書,然後長古人之糟粕而知味。(三)凡讀書法要以經為主。經過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又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餘力乃能縱橫。(四)古人有言曰:「並敵一向千里,殺將要須心地收汗馬之功。」讀書乃有味。棄書而游息,書味猶在心中,久之乃見古人用心處。如此,則盡心一兩書,其餘如破竹數節,皆迎刃而解。 曾國藩讀書秘訣:讀歷史要像在和古人聊天。(一)大抵看書與讀書須畫然分為兩事。(二)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家書)(三)讀書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數端: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朱熹讀書秘訣:「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鄭板橋讀書秘訣: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
三、讀書秘訣
陶行知對王陽明、諸葛亮、歐陽文忠、朱熹、黃庭堅、曾國藩等人讀書秘訣的十大總結,一些讀書狂,還是不得要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其讀書名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則不知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之意,否則韓愈不會有如此之說。
筆者認為讀書要領,首先弄清該書究竟說的什麼,其次弄清該書通過所說明的問題證明了什麼,最後通過所證明的問題看作者想說什麼?從中受到啟發,這個啟發就叫「悟」。「悟出其道理」後,該書究竟說的什麼就忘記了。讀書不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白讀,或者說就是讀死書,按前述讀書要領就活了,書呆子就是得不到讀書要領,不能從一本好書中受到啟發。是否是一本好書,就在於它能給讀者一個什麼樣的啟發。《莊子》才道出了真正的「讀書秘訣」,《莊子·天道》篇、《秋水》篇,特別是《莊子·外物》篇,對如何讀書值得推薦。
《莊子·天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莊子是說:世上人們所看重的「道」是從書中來的,書並沒有超越言語,而言語確有可貴之處。「世之所貴道者書也」,莊子此處所說的「道」是指「做人和做事」 的「道理」。言語所貴的就在於它所表達的意義,而這種意義是隨其言語的。「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莊子是說:精緻「做人和做事」 的「道理」,其意義的出處,是不可以用言語來傳告的,然而世人卻因為看重言語而將其「道」傳之於書。本篇桓公與輪扁之對話中,有「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之說,就是對「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之注釋。莊子此論是說「道」在言外而非言內,莊子的「莊周夢蝶」、 「渾沌鑿竅」,就是典型的「道」在言外而非言內之體現。讀懂「渾沌鑿竅」這則寓言,就知該如何做人做事。
所以《莊子·外物》對此總結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是說:筌、蹄、言皆為工具,目標則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麼這些作為表意之語言,無非是捕魚獵獸之工具都可以忘掉了。也就是說,意在言外而非言內,意在言外就是「道」在言外之體現。所以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因而莊子才說「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與人談「道」理只談「事」而不論「道」理,則「道」理在其中,這就是「是不言之言」,知其「道」理而忘其「事」,自然「得意而忘言」。
《莊子·養生主》中,「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之技,就是順應自然之道用而知「輕重」應變,養生也是如此,所以文惠君才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文惠君並不在意庖丁如何解牛之妙,而在於庖丁解牛順應自然之「道」,這就是「道」在「事」內而「意」在言外之體現。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理不在其學而在其悟,學我者死悟我者生,因為「學我者」是言,而「悟我者」才是意。文惠君之「悟道」,就是讀書秘訣之寫照,文惠君不在於庖丁之言如何之妙,而在於「妙」中道理。齊白石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亡」,齊白石是說:學我之「神」者生,似我之「形」者亡,這個「神」就是意道。意道不是靠「學」而是靠「悟」,所謂「悟」,是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吾」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恍然大悟」。所以不但研究中國古代哲理,沒有「悟性」是不行的,研習中醫之學者沒有「悟性」同是不行的,傳統中醫是告知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所以它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莊子秋水》篇中:「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莊子是說: 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範圍了,這就是「道」,最高深之哲理。歷來流傳的「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文以載道」之論,但這個「道」是外「道」而非內「道」,外道可傳內道則不可傳而靠其自「悟」。由此可見,言之有物是物「象」,意之無物顯物「本」,沒有「言」不能體現其「意」, 沒有物「象」不能顯示其物「本」,而「心意所不能傳告的」,則要靠我們去「悟」,將別人之「心意」,轉化為「吾」的「心意」從而「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們讀古典,不在其文辭之工具本身,而在於其文辭之工具所達言外之意,猶其是讀老莊之經典,如不這樣就不得其要領。所以對老莊經典之譯文,決不能死硬直譯,而必須知其文旨而予以靈活意譯。意譯必須符合文旨,否則就是想當然之意譯,想當然之意譯,不是經典之意而是譯者之意。而一些學者對老莊思想之批判,實則是批判的是「譯者之意」的老莊思想,是一種不自覺的「自我」批評,自己設靶自己射,而不是原本的老莊思想,那些「吹捧」 老莊者也是如此。兩千多年來研究老莊之經典者,其文學造詣極高,但不知老莊經典之文旨,只能對其章句予以解注而不能對其全文予以通譯通解,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注今譯》及《莊子今注今譯》,雖然是對其全文「通譯通注」,但因不知其文旨,其「注」而不對「譯」而不通。
領會《列子說符》之旨要,也知什麼是讀書秘訣!
《列子說符》:「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巨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比「伯樂相馬」略勝一疇的九方皋,雖能識日行千里之良馬則不知馬之雌雄,就是「得意而忘言」之體現。如果我們讀書,能象九方皋相馬那樣:「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就到家了,否則就是書呆子。
被稱之為書呆子者,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所以有人總結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未必全都如此。此說對技藝之術來說是對的,但對涉及萬事萬物之普遍哲理來說則不適用。《老子》第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要知道真知識不是靠外在感知而是靠內心之悟,所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真知識就是涉及萬事萬物之普遍哲理。老子這一心物一元哲學觀點是對華夏古典哲學精闢之論,卻被現代唯物哲學家稱之為典型的唯心主義,所以現在被西方哲學所教育的學者讀不懂華夏古典哲學。所以讀書「忌死讀,死讀書」,就是說讀書不要死板硬套要圓通,其路才越來越寬而四通八達,否則就是鑽牛角而陷入死胡同,知此就知什麼是「天圓地方。」
老子論學問:《文子·道德》記載的文子問道於老子,老子說:「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故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專精積精,內意盈並,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
「學問不精,聽道不深」, 學問是否精湛,就在於做人的道理究竟搞清楚沒有,做人的道理模糊不清就是「聽道不深」。世界上只有兩門學問,那就是如何做人與如何做事這兩門學問,人未作好事一定作不好。如何做人是道的問題,如何做事是術的問題,有道有術是神人,無道無術是凡人,無道有術不是妖魔鬼怪就是禽獸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針對有術無道者所說的。中央民族大學一位教授作客於央視四台時,引用曾國藩一句致理名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當時主持人聽此一驚便說「我們做不了聖賢,未必就是禽獸不成」?這位教授瞠目結舌無以應,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解讀道與術的關係。曾國藩這一句致理名言「不為聖賢,便是禽獸」,是針對有術無道者說的,倘若無術就失去了做禽獸的資格。「道」是解決如何做人問題,而「術」才解決如何做事的問題。你看西遊記中之神仙與妖精,都是有術其本事了不得者,但神仙有道妖精則無道。
「不精不明,不深不達」,只有精細精微才能過經過脈,只有能過經過脈才算明白,老起半截就跑似是而非是不明未探其究竟。深入精細精微才能通達應變,成敗在於細節,摸清細節才知事物背後之真象,要知道精細精微不在字面而在字內。現實之人們不但喜歡聽,也喜歡說豪言壯語而忽視微言大義。豪言壯語能激動人心導致心血來潮,如講政治都是大話口號誇誇奇談;如談情說愛都是海誓山盟大話鮮天,什麼愛你一萬年之類,其結果不是夫妻離異就是情人分手,甚至反目成仇,根本不知平淡之中見真情。而微言則是極平常極平淡之言,不經意之語顯得十分小氣,一些人不知這些微言其精深微妙,不知其言近旨遠、言簡意賅其中之微言大義。《老子》五千言中沒有一句豪言壯語,相對來說其言辭幾乎都是微言,其精微之義則無人能解。《老子》五十九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嗇」這一句平淡無奇,可這一句則是老子思想之魂,能理解其「嗇」字之微言大義,就能理解其五千言之旨。
讀古代之經典重在發微,闡發其微妙之處,讀古代之經典不能發微,不是死讀就是白讀毫無意義。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才需要發微。漢代陳琳《迷迭賦》有:「動容飾而發微,穆斐斐以承顏」之說, 宋代周敦頤 《通書·誠幾德》有:「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其論,朱熹對此批註:「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遍而不可窮,則聖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朱熹雖有此注,但對曾子《大學》中「格物致知」則不但不能發微反而其解讀之錯,將曾子格除物慾之念的「格物致知」說成是推究萬事萬物,這種誤讀流傳至今。所謂微言大義,是指含蓄微妙的言語,精深切要的義理。所以微言有「精當而含義深遠之話」其解;大義:本指經書的要義,或大道理,真正的大道理在其微言之中,而絕不在其豪言壯語之中,這也是讀書要點之一。
視聽之秘訣:視有目視、心視、神視三種,聽也有耳聽、心聽、神聽三種;目視過目則忘,心視過目不忘永留心中,神視則會發現被視之物內在或背後的東西;耳聽左耳進右耳出,心聽銘記在心永世不忘、神聽則會受到感悟或啟發。所以「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以目視者,也是學在皮膚,以心視者,也是學在肌肉,以神視者,也是學在骨髓。只有視聽用神才能心領神會,才能精細精微而盡其精,這樣行事無不成。要想發微只有神視神聽,不能神視神聽就無以發微,否則就是「聽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盡其精,不能盡其精,即行之不成」。凡是視聽,只有心凈而致虛極才能聚精會神,才可能入於神視神聽之境,這就是讀書學習的訣竅。
上述之論就是對前引《文子·道德》一段之發微。
《莊子·人間世》也論述到三聽:「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在「聽」的效果問題上,《莊子》和《文子》其說詞不同而意思則相近。「聽之以氣」就是「上學以神聽」之意,「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就是「虛心清靜之意」。《列子》中有:「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的記載。這裡的「能以耳視而目聽」,這不是「視聽混淆」而是視聽相通,視是目對光波的感知,聽是耳對聲波的感知,視與聽可以互換,目耳可以互代,所以瞎子比常人耳靈,朧子比常人目銳就是這個道理。
「三視三聽三讀」 之總結。
「三視」:目視、心視、神視。目視過目則忘,心視耿耿於懷,神視觸類傍通。過目則忘之目視,有如肓人,耿耿於懷之心視,如刺哽咽,觸類傍通之神視,目光深遂。
「三聽」:耳聽、心聽、神聽。耳聽左進右出,心聽銘記於懷,神聽恍然大悟。左進右出之耳聽,猶如風過,銘記於懷之心聽,背誦引用,恍然大悟之神聽,世事洞明。
所以耳目之器官,必須要與心神匯合,做到心領神匯,其視聽才是有的放矢。
讀書也有「三讀」 :目讀、心讀、神讀。目讀一眼十行,心讀專致言辭,神讀領會文旨。一眼十行之目讀,不知所以,專致言辭之心讀,則成智障,領會文旨之神讀,知一道萬。
莊子的「得意忘言」 ,就是神讀之結果,讀古典不能「得意忘言」 ,是徒勞;寫文章突不出旨意,是白寫而無用。讀書就應象《列子》中的「九方皋相馬」,注重的是馬之靈性其內在,而不是馬之皮毛雌雄之外在。讀古典注重的是古典意旨之內在,而不是古典之辭句其文字之外在,要「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不要「得筌忘魚,得言忘意」。
通才與全才:在現代教育中專業越分越細專家越來越多時,發現其弊端後,又提出「通才教育」培養橫向型人才,就將通才解讀為是指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之人。而所謂全才則是面面具到「博而不精,廣而不專」的萬金油。通才則不同於培養橫向型人才,而是縱橫交錯之才,只有精通華夏易道哲理之人才能稱得上通才。真正的學問在於精深而不在於廣博,學問廣博之人樣樣都會其實一樣都不會,學問精深者是一通百通;如你精通太極八卦圖,對天下一切無所不知,這樣的人才才是通才。看不懂太極八卦圖者根本不知易為何物,一些研究易經的人不去研究太極八卦圖之易道,而捨本逐末去研究卦爻數術之易術,在研究卦爻數術之易術時,又「不精不明,不深不達」,而胡言亂語。
知道讀書之秘訣,就知該如何讀老莊之經典,知道如何讀老莊之經典秘訣,就領會老莊經典之旨,知道老莊經典說的什麼,就能走出「三玄」,從而懂得中國古典哲學原理。懂得中國古典哲學原理,就能讀懂太極八卦這本無字天書,從而能看懂古今中外天上天下一切。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