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試論中職語文課程的合理定位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陳小華
(福建省福清龍華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中職語文課程是中職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基礎文化課,然而,受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影響,特別是「2+1」學制推廣以來,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開始縮減其課時比例。另外,不甚合理的課程定位,也導致部分中職語文教師陷入了錯誤開發教學內容的誤區。本文探討合理定位中職語文課程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導教學。
關鍵詞 :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大綱;合理定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101-04
作者簡介:陳小華(1980—),女,福建永春人,碩士,福建省福清龍華職業中專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這些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職業學校來培養。
中職語文課程在中職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能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而且是其他課程的學習的基礎。然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正逐步成為各個職業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陷入重「專」輕「文」的誤區,為了保證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技能培養,不斷減少語文等文化課課時比例或將語文課程改為選修課。此外,中職學生生源素質普遍較低,而且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對中職語文教育存有錯誤認識,這無形中使得該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此外,不合理的課程定位使得部分中職語文教師陷入了錯誤或不恰當開發與創造語文教學內容的誤區,過分強調中職語文課程的職業性功能,只進行應用文寫作和口語交際指導。如給廣告專業學生講授《項鍊》這節課時,讓學生設計瑪蒂爾德舞會上戴的項鍊;在為建築專業同學講授《我的空中樓閣》一課時,花大精力組織學生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房子及構造等等。這種不合宜的教學內容直接導致了中職語文課程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
中職語文課程既具有語文課程的一般特點,又帶有職教特色;既有基礎性功能,又有職業性功能。因此,其定位既要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又要結合專業特點,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職業能力,為日後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尷尬處境
(一)教育對象實際水平與九年義務教育目標水平相距甚遠
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在此,已明確地指出中職語文課程所面對的學生已經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其目標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和提高。但中職學校入學新生實際文化水平如何呢?
教育部曾於2007年組織開展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對111所中職學校的45 596位剛報到的入學新生分別進行數學、英語兩科水平測試。其中,數學這一科目有46.60%的學生未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59.69%的學生未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而英語這一科目有38.63%的學生未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72.24%的學生未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
中職學生語文基礎如何呢?教育部2005—2007年連續三年分析通過中考招收的新生分數得出結論:語文成績平均分最高的城市為58.67分,而分數最低的一個城市僅為33.70分,情況依然很嚴峻。
教育部所展開的調查統計還僅僅是停留在參加中考、有入學成績的學生上,而在各個職業學校里,還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等渠道入學的學生,其文化課水平往往比那些通過中考招收進來的學生低得多。
儘管近幾年來政府不斷加大扶持中等職業教育的力度,通過規定普職招生比、發放中職生助學金、免學費等方式保護中職學校生源,但中職學校的招生仍舉步維艱,普職招生比嚴重失衡,離國家規定的1∶1招生比距離懸殊。長期以來,上普高、考大學是中考生們的人心所向。因而,經層層選拔被淘汰的,往往才是職校的生源。很顯然,中職語文課程的教育對象雖然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但往往未達到九年義務教育該有的水平。
(二)大綱理想與教學現實差距較大
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本門課程的地位、作用、任務和要求,同時也提出了本門課程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和學時數,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對教育前景的理想預期。無論教材的編寫、教學進度的制定,還是學生成績考核以及課程教學檢查評估,都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但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學大綱的綱領性作用卻被大大削弱,大綱理想與教學現實差距不斷被拉大。
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明確規定:「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必修教學時數為192~216學時」。按教學大綱的課時要求來算,每周4節,每學期20周,語文課要開設3個學期。但在實際課時安排中,語文課的基本課時量根本難以保證,有的學校只是開設兩個學期,而且周學時往往只有2~3節,有的學校則壓縮至一個學期,還有的學校甚至將語文課改為選修課或應用文寫作課。以2009年江西省三所中職學校的語文課時安排和2010年撫州市中職校語文課時安排為例。江西省商務學校只在文科類專業開設一學期的語文課,周課時2節;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只在工商管理專業開設一學期語文課,周課時2節;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只在財會、電子商務、文秘、市場營銷等4個文科專業開設一學期應用文寫作課,周課時4節。撫州市只有新賓職專和清原職專的高一年級每周開設4節語文課,其他中職校語文課的周課時普遍為2節,有的3節,個別1節。中職語文課程現實教學課時嚴重不足的情況並不限於個別地區,而是很普遍的現象。
(三)學生對中職語文教育的認識有誤區
長期以來,學一門技術,畢業後成為一線的初、中級技術人員是人們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普遍認識,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學生、家長和學校往往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語文等基礎文化課的學習。抱有「我是來學技術,不是來學語文的」這種想法的中職生還不在少數,但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認識。如果只是想學一門技藝,從學生角度來看,完全沒必要來職業學校接受教育,「拜師學藝」一樣可以出師,而且學習成本更低;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如果只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就可以直接在企業教學,沒有必要耗資建校舍,購設備,搞課改。若如此,職業教育與傳統的師徒技藝授受沒什麼太大區別,也就沒有存在意義了。
職業教育以技能培養為核心,與師徒的技藝授受有著本質區別,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要為學生日後的工作、學習奠定發展基礎。作為基礎文化課,中職語文課程既能培養學生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等與日後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基本技能,同時對中職學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養提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職語文課程目標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中職語文課程目標的一般性
中職語文課程性質是中職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影響中職語文課程目標定位的直接因素。新《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中職語文教學大綱這一課程性質定位充分肯定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徵。從中職語文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比較來看,中職語文課程的性質與普高語文課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不管是哪類學校,哪個階段,作為學科屬性,語文還是語文,我們說的都是漢語,寫的都是漢字,不可能發生本質改變」。
中職語文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種,具有語文課程的一般性特徵。一是和其他類別的語文教育一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為課程目標之一,這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特徵的體現。從普高語文課標和中職語文教學大綱對課程目標的描述上看,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普高語文課程和中職語文課程的共同目標。二是和其他類別的語文教育一樣,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這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特徵的體現。普高語文課標指出,學生要「通過閱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中職語文課程則是通過「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雖然普高語文課標和中職語文教學大綱關於人文教育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二者的實質內容相同,都是以塑造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養為課程目標。
可見,中職語文教育雖然有別於其他類別的語文教育,但同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是語文教育,其根本性質和目標是一致的。
(二)中職語文課程目標的特殊性
職業教育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給予學生從事某種生產勞動所需知識技能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的解釋是:「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可見,「職業或生活」、「必需」、「夠用」、「知識和技能」是職業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四個要素。其中,「必需」、「夠用」是職業教育學科教學質和量的標準。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用得上」,二是「足夠用」。增加和提高學生「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其最終目的是滿足學生「職業或生活」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能力」,特別是「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實用教育。正如中國職業教育的開創者黃炎培先生所指出的職業教育的三個目的:「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一也;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二也;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也。」
中職語文作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文化課程,也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培養目標。「從整體上或本質上說,中職語文與普高語文的區別,前者在於應用性,後者在於學術性。」中職語文與普高語文雖然同屬於語文教育,一樣注重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但普高學生以升學為目的,而中職學生以就業為目的,因此在學習內容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中職語文主要培養滿足學生就業和生活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普高語文則主要是培養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深造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新《大綱》在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中職語文應「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中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並指導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從新《大綱》的表述上看,中職語文的「實用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培養中職生現實工作崗位和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識與技能」,以滿足中職畢業生首次上崗的需要;二是培養中職學生將來職業和終身發展用得上的「知識與技能」,為中職畢業生日後轉崗、晉升奠定基礎。也就是說,培養中職學生當前和日後職業和生活所必需或可能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中職語文的課程目標,是否滿足「必需」的要求,是中職語文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中職語文課程功能的基礎性和職業性
(一)中職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功能
中職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功能主要有兩方面體現:一是語文承載著人們的思想、情感,是人們進行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和基礎。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種,中職語文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繼續,是中職學生學習語言,提高語文運用能力的直接途徑,也是其學習、生活以及日後工作過程中進行思想與交流的基礎。二是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工具和基礎。葉聖陶曾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中職學校所開設的課程中,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專業課,其知識和技能的傳播都需要藉助語言文字這一載體,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就是運用語文的過程,而語文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他課程的學習效率。
(二)中職語文課程的職業性功能
中職語文課程作為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之下的基礎文化課,有著深刻的「職業」烙印,沒有職業特色的語文教育不能稱之為中職語文教育。中職語文課程無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內容的確定,都要考慮到職教和專業特點以及學生實際。鑒於中職學生畢業後將融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中職語文課程則應根據專業崗位需求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中職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雖然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中職語文課程有著不同的需求,但在口語交際能力和應用文寫作能力這兩方面的要求卻是相對一致的。因此,中職語文課程應加強這兩方面教學的比重,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此外,由於中職學生在性格、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缺憾或問題,中職語文課程應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文化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課程具有語文課程的一般特點,又帶有職教特色;既有基礎性功能,又有職業性功能;既要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又要結合專業特點,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職業能力,為日後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中職語文課程的合適定位應是「有專業特色的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的基礎課程」。作為基礎文化課,中職語文課程要以基礎教育為主,兼及職業教育。這一方面是因為中職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是提高專業學習效率和順利就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中職語文教育的根本性質是語文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此外,大部分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水平較低,雖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卻大多沒達到九年義務教育該有的水平。作為九年義務教育後續的語文教育,中職語文課程有必要加大基礎教學比重,以夯實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適當進行職業能力訓練和提高,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並最終實現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何小剛.職業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付安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