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和平共處,換一種態度待疾病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蘇衛
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在得病之後,尤其是一些難以治癒的疾病後,往往會驚恐萬分,害怕自己不久於世。於是便病急亂投醫,看病、檢查、吃藥、手術……只要是能治好病的法子,都儘可能地去嘗試。而一旦沒有效果,便會遭受五雷轟頂的精神打擊,全家也都會被搞得一片愁雲慘霧。
人生在世,生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疾病很容易確診,也有很多醫治方法。如果患上這類疾病,當然要趕快看醫生,乖乖吃藥,把病治好。可也有一些疾病的病因和症狀都比較複雜,現代醫學還不足以完全攻克難關,甚至就連醫生本人也無計可施,所以碰到這種情況,如果一味糾結於疾病本身,一心想把疾病趕盡殺絕,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將自己拖入痛苦的深淵,這就是不明智的做法了。
不在乎失眠,失眠反倒沒了壓力
老謝長期失眠,不知道看了多少醫生,藥幾乎天天吃,但失眠情況卻並沒有太大的改善。這讓他逐漸變得情緒煩躁,痛苦無比。在被失眠折磨了整整兩年之後,老謝對治療失望了,不再尋思著去看醫生、吃藥,心想:算了,反正吃藥也沒啥效果,吃多了肯定對身體不好,隨他去吧,失眠就失眠吧,該咋樣就咋樣。
以後的日子,老謝晚上十點半就上床休息了。熄了燈,把床頭的收音機打開,聲音調到柔和舒服的程度,什麼節·目都聽,常常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然後醒來,在接下來睡不著的一兩個小時里,他回想著剛剛做過的夢,也回想一生經歷的種種事情,再計劃一下天亮以後要做的事情,如此便又睡著了。
有時,後面還會再次醒過來,可他不再焦慮煩躁不安,接著聽收音機里的節目。不知不覺,天色已經漸亮,於是起床上廁所,出門做運動。
如今,老謝的失眠狀況仍然存在,但並沒有繼續惡化下去,身體狀況也不錯。最關鍵的是,他的內心已經變得平靜安穩,不再焦慮,他接受並適應了這種夜裡獨醒的狀態。而與失眠和平共處的結果,就是他讓身邊的人更加舒服了,同時他自己的生活質量也保證了。老謝深刻體會到:對於那些我們無力改變的疾病,有些時候微笑接受比頑強對抗更有意義。
與疾病「和平共處」是一種生活態度
人一出生便朝著死亡的方向前進,而推動其前進的動力便是疾病。這些疾病有的在母腹中即已得上,有的則是出生後逐漸上身。縱觀人的一生,其實就是與疾病鬥爭的一生;雖然很多時候,經常以我們的勝利告一段落,但最終還是要被疾病戰勝,讓疾病把我們送走。由此看來,終生與疾病共處,是人生註定的宿命,誰也不能擺脫。而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接受這個現實,我們才能更坦然自如地對付疾病的困擾。
目前,對癌症的治療,主要的方法仍然是手術、放療和化療。據統計,目前約有45%的癌症患者可以治癒,對於曾經是「絕症」的癌症患者來說,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也同時意味著還有多達55%的患者無法治癒,
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患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保存患者的生命。就象對患者實行手術、放療或化療,目的是為了治癒該患者,消滅腫瘤只是治癒該患者的手段,可是我們卻常常為了消滅腫瘤而把患者這個「人」也一起消滅掉了。常見一些患者,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傷了正常細胞,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致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其實,許多研究都表明:對某些癌症,手術切除非但不能治療,反而有促進癌細胞呈暴髮式生長增殖以及轉移的危險。對中晚期癌症患者進行治療,不能一味追求腫瘤的完全消退,可採取控制腫瘤,讓癌休眠,與癌共存(帶瘤生存)方式。這種姑息療法雖然不能根治癌腫,但能減輕痛苦,延長患者的生命,利大於弊。多年前,美國國家癌症中心就提出「與癌症共生存」的概念,並強調我們應從「尋找及消滅」的觀念轉換成「瞄準及控制」的思路。總之,只要能夠讓患者好好活下去,癌細胞也並非要斬盡殺絕,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讓病人活下來。
子宮肌瘤是所有女性腫瘤疾病裡面最多見的一種。由於它的不適症狀比較少、比較輕,而且惡變的幾率低於1%,所以,我國著名婦科專家郎景和教授曾告誡那些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要老是憂心忡忡的怕惡變,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和平共處。
風濕病也是一種「終生疾病」。對於此病的治療,目前醫學界也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法「情志護理療法」。醫學家們發現,由於風濕病的病程長,病情反覆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複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產生了急於治癒、心情急躁、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而這些都會導致疾病發作或者加重。如果改變觀念,學會與風濕病共處,那麼病人多會保持良好心情,有的患者可以長達三四年不發病。
腎臟疾病中除了急性腎炎、特定原因導致的腎損害以外,大多呈慢性進展過程。即使小兒患有腎病,只要及時干預,絕大多數能獲得良好預後,不影響正常生活。但如果父母對此過分焦慮、跑遍全國求醫,不僅不利於疾病康復,反而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孩子「心理殘疾」。因此,目前腎內科醫生治療腎病的目標是:避免過度治療,避免患者出現心理疾病,儘量使患者能和正常人一樣帶病自然衰老。
總之,面對疾病,我們必須更新一種觀念: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與疾病共存的。要學會把無法治癒的疾病轉化成良性,不是戰勝疾病,而是要尋找出疾病發展的規律和與疾病和平共處的方式,控制住疾病的進展,將疾病帶進墳墓。2007年,吳孟超院士等人曾就提出「與疾病共生存」的理念。吳孟超院士認為,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使得患者長期「與疾病共生存」成為可能。目前臨床存在很多「過度治療」現象,不但造成對患者的傷害,而且浪費醫療資源。提倡「與疾病共生存」可以更好地促進患者治療後,在病情穩定狀況下帶病生存,還可以有效避免傷害病人和醫療浪費。201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等4家醫療主管單位共同提出了「與疾病共生存」的倡議,與5年前中國醫生的觀點不謀而合。
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
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是我們今天必須客觀面對的事情。下面這些方法,將助您與「它」和平相處。
別一味追殺它。治療疾病還得講究分寸,應三分治七分養,不能一味對疾病「追殺」而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在「追殺疾病」的同時也會傷害人體。所以,一定要杜絕過度治療,要認識到,除了治療外,飲食、運動、心情等方面的調養也很重要。
摸清它的脾氣。疾病就像一頭毛驢,如果不了解它的脾氣,上來就捋它的毛,難免會遭殃。和疾病相處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要明白疾病的一些特點,比如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忌什麼,什麼情況下會加重病情……只要盡力不去觸犯它,人體就會與它相安無事。
了解自己的弱點。帶病者知道自身的弱點後,因為沒有「本錢」放縱自己,往往能經常學習養生知識,善於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長期堅持下來,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為「整取」的長壽了。
找回自我,發揮潛能。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本來經過調養和功能訓練是可以逐漸好轉或恢復的,但如果過分依賴別人的照料,就會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削弱自身的免疫功能和內在的抗病力。所以,即使有病在身,也要儘量做個生活儘量自理的正常人。
(編輯/李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