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試論我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實現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劉小紅
摘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消費者主體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這種理性消費方式也就是可持續消費。可持續消費體現公平、公正原則,它的實現依賴於人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有利於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實現社會成員關係的和諧,有利於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本文試圖從法律手段,稅收手段,媒體引導手段,教育手段研究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實現。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消費;實現
「可持續發展」第一次提出是1980年,直到1991年才對它的概念進行界定,而提出用這種理念去指導消費行為在1992年。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的進步,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資源的緊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世界視線越來越聚焦於資源的所有權歸屬,能源危機引發的國家安全問題給世界和平帶來了不安定因素,對於我們中國這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秉承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國家,我們有著實現可持續發展宏偉目標的國家、民族土壤。
一、我國居民消費現狀
1.過度供應與過度消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飛躍式發展,這帶來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人民生活品質實現了快速提高。生產者供應越來越多樣的產品刺激著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消費者膨脹的消費慾望和消費能力也反向促進商品生產,這就造成了生產者的過度供應和消費者的過度消費。生產者的過度供應快速地消耗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如我國現在頻現的煤礦過度開採事件,而消費者不節制的消費行為帶來堆集如山的固廢垃圾,造成環境污染,影響人民生產生活,同時資源也過度消耗。
2.符號消費
從某種消費品的社會知名度中尋找符號代入感,是符號消費的特徵。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高,單純只追求吃飽穿暖物質需要的想法已經普遍改變,而追求符號消費,把消費品的社會知名度當作個人社會地位的一種符號代表,已經越來越成為多數人的消費觀。如時下很多人常說的「寧坐寶馬里哭,不坐自行車上笑」,這裡的「寶馬」和「自行車」儼然成了兩類經濟能力不同的人的符號代表。
二、可持續消費
1.可持續消費理念的提出
從馬爾薩斯(1766—1834)於1798年發表了震驚世人的《人口論》,提出影響人類發展的是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到卡遜1962年的《寂靜的春天》把環境問題的思考更形象、更清晰地帶到了廣大民眾中間。無數的科學家的不斷努力給政治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召開了有114個國家參加的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出版《只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以事實說明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1980 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制定發布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出現「可持續發展」一詞,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組織會議要求以「持續發展」為綱領。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的情況,並系統探討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提出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發展危機不能分割,地球的資源和能源遠不能夠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必須為當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變發展模式。對可持續發展給了如下定義: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可迴避地涉及到消費問題,隨後國際社會試圖用可持續觀念解決消費引起的問題。
2.可持續消費的內涵
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把改變消費模式列為一個專門的項目明確指出所有國家均應全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消費模式。1994年聯合國環境署在內羅畢發表的報告《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續消費的定義:「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強調了一要促成當代人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不影響後代人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據查閱諸多專家學者的定義將可持續消費可定義為:既滿足代內發展需求,又不影響代際發展需求的公平、公正的消費。
3.可持續消費的特徵
⑴資源占有的公平性。這種公平性是建立在把代際的利益與代內的利益放在一個層面上考慮的,尊重代際的資源的占有權,在消費中充分考慮代際公平使用因素,合理分配使用既有資源,這需建立在自然科學對資源形成、分布、儲量的科學分析與人口總量的合理分配上。
⑵資源分配的公正性。資源本身的稀缺性、易耗竭性、分布不均衡性等對資源的分配影響頗大,而自然科學對資源本身屬性的認識也許會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有所不同,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更要注重資源分配的公正才能更合理地實現資源的可持續消費。
三、可持續消費理念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人民消費觀念的改變
可持續消費的理念重點是促進消費的代內和代際公平、公正。可持續的實現依賴於人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在利害觀上大多只顧自己利益忽視他人利益,更不用說長遠的後代利益,只顧自己享受,漠視不良消費行為對自己、他人、現在、未來的危害。在心理上有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對行為的合理性缺乏理性思考。用可持續消費理念修正消費者的不當消費行為、不良消費心理,形成理性消費觀念,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我國經濟迄今為止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為特徵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耗用了太多了發展資源,在我國這個人均占有資源在全球排名靠後的國家,我們更急迫去思考如何做到最優資源配置實現發展,而這需要可持續發展理念。而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消費去實現,從消費去制約生產,從而促進生產資料的優化配置,促進資源的良性開發。
3.有利於實現社會成員關係的和諧
貧富不均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有觀點認為20%的少部份人消耗社會80%的資源(二八定律),意思即80%的人相對貧困,那麼如果這些掌握80%財富的人不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過多地表現炫富行為,社會上的某些人的仇富心理將可能導致社會治安案件的發生,影響穩定大局。所以提倡大家節制性消費,有利於社會和諧。
4.有利於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如前所提,我國是一個人均占有資源較低的國家,提倡可持續消費觀念有利於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如何實現可持續消費模式
可持續消費方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可持續發展是要求人類在發展中要注意代內及代際公平、公正地消費資源,實現人類生存與發展對自然的改造的和諧平衡,是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標準需要科學不斷地論證,但是可持續消費方式必定是標準之一,所以把可持續消費方式列入考慮範疇,慢慢形成有效的可持續消費模式是時代呼喚。而如何實現這種模式,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手段來嘗試。
1.法律手段
加強立法,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去禁止一些已確認對自然和社會危害大於利益的行為是有效的手段。如前所說,人類對於人的行為對自然的影響的認識是一個不斷認識再認識的過程,很多認識往往是血的教訓,所以我們應踐行這些教訓。這種踐行行為用立法來實現是最高體現形式。
2.稅收手段
稅收是有效的政府調節手段,對材料屬性、設備用途、生產過程化學反應、物理反應等的細化稅收政策有利於鼓勵企業提高對環保的支出,也有利於約束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同時也能通過這種稅收手段徵集資金更有效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對環保設備、科技創新實行稅收減免,對奢侈品消費徵收消費稅,對資源徵收資源稅等對生產者和消費者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3.媒體引導
媒體特別是如社交網絡這種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快,傳播範圍廣,視覺效果明顯、受眾多的特點,可以在這些平台多宣傳。通過現實案例適時宣講可持續消費觀念,引導消費者實行適度消費行為。如電視媒體的節約公益廣告。
4.教育手段
教育的作用最為明顯,要建立從小教育的機制,讓每個人從小就對資源的稀缺性有一個感性認識,廣泛傳授節約觀念,從小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攀比、環保是時尚的人生態度。
消費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著力解決的問題。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人類需求變的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性,消費問題也將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解決。危機呼喚可持續的消費觀,只有奉行可持續的消費觀,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姜彩芬,余國揚,李新家,等. 消費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沈滿洪等.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