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現代藝用木作的實驗教學體系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實驗教學是培養藝術設計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建構符合當代藝術設計教學理念的實驗教學體系尤為重要。依託學院重點學科支撐和國家級示範平台優勢,中國美術學院展開了一系列的深度思考與教學實踐。文章從現代藝用木作實驗教學的語境和理念、方法和模式、內容與安排三方面展開論述,試圖構建符合當下人才培養需求的實驗教學體系,以期為教學研究型大學提升辦學水平添磚加瓦。
關鍵詞】藝用木作;實驗教學;設計思維
隨著全國文創產業的迅猛發展,木作產品由於其與生俱來的色彩、紋理、材質和特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高等院校作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與時俱進開設符合當下時代要求的課程是應盡之責。人們將現代藝用木作的概念定義為:在現代語境下的藝術類專業的木工製作課程。區別於傳統木工教學以手作技藝為核心、手工工具為主要工具進行教學的方式,現代藝用木作實驗教學體系有著更加符合科技時代要求的理念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
一、實驗教學的語境和理念
(一)設計思維與木作實驗課程融合
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是實驗教學的首要目標。作為設計思維的倡導者,全球創新設計公司IDEO的總裁蒂姆•布朗將設計思維定義為「用設計者的感知和方法去滿足在技術和商業策略方面都可行的、能轉換為顧客價值和市場機會的人類需求的規則」,其認為設計思維是實現創新的新方法和新途徑①。該設計思維模型由發現(Discovery)、解釋(Interpretation)、構思(Ideation)、實驗(Experiment)和評估(Evaluation)五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互相依存,每個環節都包含多種方式方法和實現策略。中國美術學院將設計思維的模型與藝用木作實驗課程相對接、融合,讓學生深入體會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考慮到人與木材以及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關係,發現市場對木作的需求、調研並解釋形成需求的原因,並依據相應的訴求進行構思並繪製草圖及建模,之後再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木作模型的製作實驗,以及對模型進行評估並完善製作方式。學生通過系統訓練和疊代反覆的實踐,有助於其創新設計思維的整合和提升,並最終對木作產品的創新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和表達。
(二)傳統的手工藝與現代數控加工、增材製造技術結合
傳統木藝手工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需要傳承和發揚,學校基於傳統木藝手工技術開設的一系列實驗課程②,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並踴躍參與。與此同時,相關教師也在思考如何在當下高科技的語境下,更好地對木材創作實驗進行系統提升。中國美術學院的具體實施方案,是通過實驗室的建設和相關的教學實踐,將先進的加工理念和加工技術注入傳統木藝創作,將現代的數控加工、增材製造技術與流傳下來的手工工具實用技藝相結合,以提升藝用木作實驗課程的科技內涵。這裡的數控技術是指CNC雕刻技術,是傳統雕刻技法和現代數字化控制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既繼承傳統雕刻精巧細緻、用刀收放自如的操作特點,同時又提煉了傳統數控加工中的自動化技術,並將二者精華結合在一起,生成更為先進的雕刻技術,對木材、塑料和金屬都有著強大的加工能力。增材製造技術俗稱三維列印,原理是運用專業的軟體和設備對數字化模型進行三維方向上分層,形成切片數據並運算處理,然後對單層數據進行特定材質的「列印」,包括但不局限於熔融冷卻、雷射燒結、紫外光固化、液膠成型等技術,逐層列印不斷壘加實體材料,最終呈現數字化模型的高精度再現實體化。與傳統製造技術相比,具有加工效率高、空間異形複雜曲面模型還原度好、打樣材料成本較低等優點,因此在國防、軍工、醫療、電子產品乃至藝術設計領域得到大量的運用。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首先採用增材製造技術快速打樣,得到木藝製品的外觀和結構,並不斷改進,達到相關的要求和標準,然後採用數控加工實現木藝製品在材質和尺寸上的精確表達,最後將傳統手工與數控加工相結合完成木藝成品。
(三)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的藝用木作實驗共享平台
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依託於實驗室的硬體設備,而空間的改造和設備的採購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讓實驗室空間和設備得到充分的利用、突出基礎共享的功能是一個必須在前期考慮的問題,這需要建設者充分了解各個學科、不同專業對木作實驗的共性和個性的需求,滿足共性、考慮個性,並有目的地構建實驗平台。根據筆者這幾年教學一線的經驗發現,設計藝術學院側重於木作產品的外觀和功用、建築藝術學院側重木作模型的空間語言表達、手工藝術學院側重木作器物的藝術格調.跨媒體藝術學院側重木作裝置的實驗展示性等,而共性在於都希望能在木作實驗室中安全、舒適、高效地完成相應作品。因此,高校應基於實驗室的空間布局、工位設置、工具及設備配置、吹氣及吸塵管道的布置、溫濕度調節系統的安裝到規章制度的完備、運用數據平台進行有序共享使用等方面構建立體的基礎共享平台。
(四)組建「雙師型」實驗教師隊伍
實驗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既是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石,也是「雙一流」大學內涵建設的人才保障。根據藝用木作實驗教學的特點,需要選聘相應的技術型人才。具有10年以上傳統木工技藝的老師傅,對各種手工工具非常得心應手,對於各種家具製作更是熟練而細緻,但多缺少對理論知識的提煉和講授能力。而國內木材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對木材的基本特性和加工原理等知識掌握全面,相關實驗方法和流程運用熟練,卻缺少木材製作的實踐動手能力。這兩類人都是藝用木作實驗室需要的實驗教師,需要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指導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教學,老師傅的理論知識得到強化,年輕教師的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具體的培養方案特別注重對教師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綜合素質發展提升,通過對實驗系列職稱評聘制度的完善、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和實施方案,打通職稱上升渠道,大力開拓成長空間,鼓勵高級職稱的教師對新進教師進行「傳、幫、帶」,建立新型師徒制關係。此外,學校還加大對實驗師資培訓的資金資助力度,鼓勵實驗教師走出去,開展校際、校企及市場的學習合作和交流提升,鼓勵其開展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激發其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二、實驗教學方法和模式
(一)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
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進行探索性、開創性實驗,在相關硬體和軟體的配套方面給予支持和便利。如為了擴展學生對木材的認識,中國美術學院相關教師採用一種更加寬泛的視野來定義木材標本展示,構建起從微觀到宏觀、從組織結構的多樣性到材色形體的豐富性這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展示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既有木材不同部位切片組織的標本,也有國家標準規定的20多種紅木實物的呈現,既有常用樹種的三切面(橫切面、徑切面、弦切面)標本,也有體現各種風格和特點的木藝製品。可觀、可觸、可嗅、可感的展示空間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開拓對木材加工利用的想像力。
(二)開展重實踐、重體驗的教學模式
實驗教學注重的就是上手能力的培養,學校從傳統的教師講解示範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動手實踐體驗為重點,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各種工具和設備的體驗和使用。在各個實驗項目的教學流程設計中,首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安全保障、各項操作實踐的難度及循序漸進性,特別要留有較多的自由發揮創作力的課時。在完成作品的評價體系中,除了最終的作品實物外,包括文本、材料、使用工具、製作的半成品甚至是做失敗的製品等一系列體現自我動手和實踐的「證據」作為最終成績的評價依據。
(三)設置多渠道的教學場景
多場景的教學能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的構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反饋情況,學校設置了以學校實驗室為主,木作工藝大師工作室、大型生產企業為輔的三種教學場景。學校實驗室完成教學的規定內容、東陽的木作工藝大師工作室的參觀和單元式實踐,讓學生體驗木藝創作的一系列流程和傳統雕刻工藝的精湛技藝;大型木製品生產企業的學習和交流則讓學生感受工業化的生產背景下,批量木製品的加工製作流程以及如何將設計和製造相匹配、協同創新的過程。
(四)實驗教學內容和安排
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依據從傳統工藝到現代智造,從純手工加工到數字化機械控制的原則,將實驗教學課程的內容在橫向維度上分為三個模塊:傳統木工手工工具的學習和上手、現代木工機械的熟練運用和數字化加工設備在藝用木作中的介入和融合。在縱向維度上也分為三個模塊:理論知識模塊、實驗能力模塊、創新技能提升模塊,橫縱交織構建3×3的實驗教學矩陣,總計9個知識點的講解及實踐。具體內容安排如下:理論知識模塊包含20個學時,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實物展示和理論講解,涉及到木材材性及加工工藝、手作工具如鑿子、刨子、鋸子等,機械設備如推台鋸、平刨、壓刨、打磨機、鑽銑機、車床等的實物展示及原理講解,CNC雕刻和增材製造技術的加工特性和工作流程等。實驗能力模塊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以往的重觀看模仿轉化到自身體驗式上手,包含60個學時,以設計思維為指導,開展項目式的實踐課程,學生通過製作傳統燕尾榫的過程,掌握傳統木工手工工具的使用技巧;通過設計完成桌面收納木作的過程,熟悉現代木工加工設備的加工方式和操作要點;通過製作單曲面木作模型的過程,了解並運用增材製造技術和數控加工方式和流程。創新技能提升模塊包含60個學時,課程前30個學時以新型孔明鎖(必須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榫卯結構)的設計製作、基於北歐風格的等比例實木椅子設計製作、雙曲面異形木作的設計製作對應傳統手工、現代機械、數字化模型加工這三大橫向內容。課程後30個學時則是要求學生融合三大加工技術,設計並完成一件或者一套木藝作品,尺寸不限、具體用途不限。結語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高瞻的視野和接地氣的實踐過程,涉及到實驗室的建設、管理,設備的選型、維護,師資的培養、激勵等方方面面的事務安排。中國美術學院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放在首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教學,並且能夠與時俱進地加入新課程、新技術、新體驗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使其保持新鮮與活力,為培養更多的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創意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注釋:
①蒂姆•布朗.設計思維[J].哈佛商業評論,2008(6):84.
②沈建.藝術類高校木工實驗室建設研究[J].藝術教育,2017(5):149.
作者:沈建 胡惠君 何亞平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