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靠哪一句話消滅20萬明軍

2023年10月30日

- txt下載

  在古今戰例上,一般大兵團作戰,都喜歡「四面合圍」或者「分進合擊」的方式,然而,作為兵力較弱的一方,也會利用地形,機動作戰,鑽進敵人各部之間的空隙,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發生在明朝後期的薩爾滸之戰,就是這方面的經典戰例。
  在明朝萬曆後期,大明與後金已成明顯敵對的雙方,在遼東一帶經常展開戰爭,互有勝敗。明朝方面覺得必須徹底解決後金這個麻煩,於是決定興大兵,以數量上的優勢擊敗後金。而後金方面呢,努爾哈赤也覺得必須擊敗明朝,尤其是殲滅其精銳兵團,以便在今後的交戰中占上風,雙方都在尋找一場決戰。
網絡配圖
  公元1619年正月,決戰機會來了,明朝方面集中47萬兵力向遼東發起進攻,由楊鎬坐鎮指揮,明朝方面真實的兵力,一直說法不一,有的說不過11萬,有的說約20萬,反正數量遠多於後金。都是強有力的軍隊,但強有力的軍隊組合起來,未必是強有力的團隊,因為戰鬥力不等於簡單的加法或者組合,還得看各路軍配合。明軍當時從四個方面進軍,從北面進軍的是馬林兵團,從西面進軍的是杜松兵團;南面是劉綎兵團,西南面是李如柏兵團。整個作戰部署是「分進合擊」的思維,看上去似乎穩妥而全面,然而,似乎沒有考慮到戰爭條件的多樣性和地理的複雜性。
  而作為敵對的一方,後金的總指揮努爾哈赤說:「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說不管你明朝來多少人馬,我都不會去一一應對,而是集中優勢兵力,進攻你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其實,努爾哈赤說這話的時候,未必勝券在握,他作為較弱的一方,也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迎敵,計謀其實也是逼出來的。
  明朝軍隊雖然規模龐大,但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各路人馬之間的進軍速度不協調,各有參差,這樣一來,就給了後金鑽空子的機會。出發一段時間,漏洞就出現了,西面杜松兵團已經突飛猛進,上了前線,南面劉綎卻還遲滯在路上。努爾哈赤慌忙率軍重點進攻杜松兵團,三月,兩軍在薩爾滸遭遇。明軍與後金軍隊展開激戰,從早至晚,前一階段不分勝負,但一到黃昏,後金熟悉地形的優勢顯示出來了,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後金占領了河畔、山腳等戰略要地,以密集的射擊向明軍發動摧毀性的進攻,明軍外無援軍,內受強攻,終於全線崩潰,死傷慘重,杜松戰死。
網絡配圖
  在其他三路軍隊還在路上的情況下,明朝的西邊人馬已經被解決掉,不僅戰鬥力喪失,而且重重地動搖了明軍軍心。正在前進的北路軍得到消息,不敢進攻,只好就地布防。但北路軍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們當時配備了足夠的火器火炮,如果駐守不動,倒還可以和後金戰一個平局,而北路軍總指揮馬林對敵軍人數估計不夠,命令陣營移動,想發動進攻,但正當移動之際,各部之間前後不相應,稍有混亂,失去防禦的陣營,後金軍隊從高地俯衝而下,發動突襲,明軍猝不及防,全軍覆滅,只剩下馬林少數幾個逃跑。北路軍被解決之後,明軍人數上的優勢喪失殆盡,接著便是劉綎軍隊和南路潰敗,努爾哈赤大獲全勝。薩爾滸之戰是後明與後金戰爭逆轉的關鍵,從此後金轉入攻勢。
  競爭對手雖然強大,但如果將其分拆來看待,針對其虛弱的部分,發揮自己
  今日網絡時代,炒作無處不在,其實古人也很重視炒作。唐代的杜甫就是一位炒作高手,他一生給李白寫詩數十首,以顯示自己與名人不一般的關係,而李白只回了他一首打油詩。
  到晚清之際,文人士大夫更是崇尚清談,好論時事、兵事、外事,以顯示自己的高明,炒作之風盛極一時。但這些手法在一個人眼裡,卻只是小兒科,他就是左宗棠——如果要評「大清第一炒作高手」,那非左宗棠莫屬。
  在任何時候,一個人要想出名,最好的辦法是有「故事」,而左公恰恰是這樣的人。
  早在學生時期,左宗棠就「好大言,每成一藝,輒先自詫」。他每寫完一篇文章,都要先自我欣賞一番:怎麼寫得這麼好,難道真的是我寫的嗎?
網絡配圖
  成年後的左宗棠,更是擅長「編故事」。第一個故事,道光十年(1830年),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丁憂回湘,當時年僅18歲名不見經傳的「農村知識青年」左宗棠拜訪他,賀為左之才氣所驚,「以國士相待」,與左盤旋多日,談詩論文,還親自在書架前爬上爬下,挑選自己的藏書借給左看。
  此事載於《左文襄公年譜》,問題是二人見面的事,其他人並不在場,如何佐證?極有可能是左公自己創作或傳播出來的。賀長齡是晚清的大學者,賀長齡之弟賀熙齡是左宗棠在城南書院的老師,他非常喜愛左宗棠,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也僅此而已。
  第二個故事,道光十七年(1837年),回家省親的兩江總督陶澍見到20多歲的舉人左宗棠,「一見目為奇才」,「竟夕傾談,相與訂交而別」。不久又和他訂下了兒女親家。
  這個故事較之前一個更是「別有用心」。陶澍愛才,左宗棠得知陶大人回鄉必經醴陵,故而事先寫下一副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上聯「印心石」隱含了陶澍一個引以為豪的故事,看到此聯,自然心花怒放,引為知音;下聯更赤裸裸地拍了陶大人一記馬屁。總之,一副對聯擊中了一個傳統士大夫官僚的軟肋,竟然不顧年齡和輩份懸殊,與之結為親家。
  第三個故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雲貴總督林則徐在回家途中,因為聞悉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邊一敘。林則徐「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宴談達曙乃別」。其實,林則徐見左宗棠,並非「聞聽」其大名,而是緣於陶澍。陶、林二人關係不淺,左又是陶的親家,陶在信中早已向林大人介紹過許多左的故事。左公拜見林大人,也是因為陶親家的授意。林大人樂得給陶公一個面子,自然不惜美言。
  那麼,三個故事都聚焦在左宗棠的「奇才」上,此時的左公到底露出過什麼奇才?後人很難曉得。憑常識判斷,無非是左宗棠的口才,至於詩文之才——左公顯然不如李鴻章,至今不見左公留有名詩文。至於其它才能,憑初識的一面應該難以判斷。
  為了抬高故事中的人物,左宗棠也毫不吝惜地抬舉他見過的名人,如林則徐在左宗棠心目中被視為「天人」。更關鍵的是,這些故事一般限於二人交往之間,外人之所以得知,無非是當事人的對外傳播。於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反正都變成了故事。對此,《清史稿》中說得直白:「(左公)喜為壯語驚眾,名在公卿間。嘗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稱之,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
網絡配圖
  還有一個經典段子,說的是長沙發生「劣幕事件」,左宗棠被人告發,受到追查,有個叫潘祖蔭的大臣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更是將左公抬到天上。
  潘祖蔭的一道奏摺果真如此管用嗎?非也,左宗棠之所以被赦,完全得益於曾國藩、胡林翼、郭嵩燾等人的保救。而潘祖蔭這句話或許是真的,卻未見載於《清史稿》,倒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其所以流布者,無非是左公有意炒作,這與左公「喜為壯語驚人」的秉性極為相得。因此,當左宗棠後來抹殺曾國藩的救命之恩,即令時人感覺不公,為之抱不平。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