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第二冊音樂教學設計

2023年10月01日

- txt下載


第一課 春天
一、教學內容:
1、 聆聽《杜鵑圓舞曲》
2、 聆聽《小燕子》
3、 扮演《布穀》
4、 扮演《小雨沙沙》
二、教學總目標:
1、 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示的春天。
2、 通過演唱《小雨沙沙》,引導同學細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同學熱愛大自然。
3、 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穀》,並和《杜鵑圓舞曲》相比較,說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 能編創動作表示歌(樂)曲。準確地唱歌。
三、教材分析:
1. 手風琴獨奏曲《杜鵑圓舞曲》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本曲在曲調和節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樂曲採用三摺子圓舞曲體裁,C大調,中板。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
《杜鵑圓舞曲》由於曲調優美,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深受人們的喜愛。
2. 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護士日記》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後,這支歌便飛入了千家萬戶,成為小朋友們喜愛的歌曲,多年傳唱不衰。
歌曲以小女孩為主人公,動情地唱出了祖國的新面貌,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一方面也反映了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感情。
3. 歌曲《布穀》?
《布穀》是一首德國兒童歌曲,3/4拍,大調式。歌曲以模仿布穀鳥叫聲的音調開始。歌詞以小朋友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報春的布穀鳥,抒發了小朋友們對春天到來充溢歡樂的喜悅之情。
4. 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聲音階構成的一段體兒童歌曲,2/4拍,宮調式。旋律採用了級進、同間反覆和變化重複等手法,在有規律的節奏緊密配合下,生動地描繪了小雨沙沙的聲音。擬人化的歌詞天真而又稚氣,充溢了兒童情趣,歌曲既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種子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又提示小朋友們學會細心觀察事物,啟迪同學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四、課時布置:二課時
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
1、 欣賞樂曲《杜鵑圓舞曲》
2、 學唱歌曲《布穀》
3、 律動《布穀》
教學目標:
1、 通過聆聽歌曲《杜鵑圓舞曲》,學習用簡單的節奏樂器為歌曲伴奏;並通過圖形譜感受樂曲,通過畫旋律線的遊戲,讓同學初步學習旋律線。
2、 視聽結全學習歌曲《布穀》。通過直觀感受旋律的高低、長短;培養同學的初步的視唱能力。
3、 通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示體驗自身的情感,引導同學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 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較有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 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 複習課本小知識:小圖標的表示作用。
二、新課學習:
1. 小練習:隨音樂拍手:(節拍練習)歌曲《布穀》旋律熟悉。
2. 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從布穀鳥的認識導入:布穀鳥在我地區俗稱為「嬰幼兒看花」)
1) 教師範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引導同學視譜;
2) 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要有明顯的高低、長短的動作表示;
3) 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也可用變隊走的形式熟練歌曲)
3. 通過自編遊戲扮演歌曲《布穀》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同學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遊戲進行扮演。
4. 欣賞樂曲《杜鵑圓舞曲》
1) 初聽,(完整聽全曲)。
2) 談談感受,同時與《布穀》比較旋律相同的地方。
3) 復聽:自由活動:隨《杜鵑圓舞曲》自由地進行選擇活動,(畫圖、動作、用節奏樂器伴奏)都可。教師加以指點。但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同學自由發揮自身的感受。
三、小結:鼓勵與褒揚,並指出缺乏之處。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
1、 欣賞樂曲《小燕子》
2、 學唱歌曲《小雨沙沙》
3、 歌扮演《小雨沙沙》
教學目標:
1、 通過聆聽《小燕子》與創編動作,引導同學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2、 用聽唱法學唱歌曲《小雨沙沙》,指導同學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懂得種子發芽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啟發同學學會細心地觀察事物。
3、 通過教師範唱,讓同學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同學自編動作表達歌曲的意境。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 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較有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 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 複習課本小知識:小圖標的表示作用。
4. 複習扮演《杜鵑圓舞曲》,錄音伴奏。
二、 新課學習
1. 欣賞歌曲《小燕子》
1) 初聽,(完整聽全曲)。
2) 談談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內容、小燕子在什麼季節來到,你想對小燕子說點什麼?
3) 復聽:自由活動:隨歌曲《小燕子》自由地進行選擇扮演活動。(時間充許的話,也可讓同學分組創編、教師加以指點後。再分組扮演。)但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同學自由發揮自身的創編能力。
2. 小練習:隨歌曲《小雨沙沙》拍手:(節拍練習與旋律熟悉)
3. 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
1) 猜迷導入,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打一個自然現象……生視譜;
2) 模仿下雨練習:教師:滴答滴答,同學接:沙沙沙
3) 談話:種子與發芽的關係……點出「春天」
4) 教師範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
5) 引導學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注意沙沙沙處的唱法要輕些)
6) 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也可用變隊走的形式熟練歌曲)
4、 通過自編遊戲扮演歌曲《小雨沙沙》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同學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遊戲進行扮演。
三、 課堂小結:鼓勵與褒揚,並指出缺乏之處。
第二課 放牧
一、教學內容:
1、 聆聽《牧童》
2、 聆聽《牧童到哪裡去了》
3、 扮演《牧童》
4、 扮演《放牛歌》
二、教學總目標:
1、 通過聽《牧童到哪裡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同學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2、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3、 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三、教材分析:
1. 歌曲《牧童到哪裡去了》
《牧童到哪裡去了》是近年來創作的一首具有濃郁民歌風的兒童歌曲,2/4、3/4變換拍子,七聲商調式。全曲由兩局部組成。這首歌以普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為大背景,表示了在祖國飛速發展的時代,「上學的小朋友一個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國懷抱里的小朋友都能實現上學的理想。
2. 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採用2/4拍、C大調、四樂句的一段體結構。本曲像一幅田園風景畫,表示了作者對大自然、生活的熱愛,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成為人們喜愛的外國歌曲之一。
3. 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風的江蘇民歌。4/4拍。歌曲的節奏舒展,旋律優美抒情。歌詞以童心描繪出藍天、白雲、綠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野風光,抒發了小牧童悠閒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結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聲襯詞為歌詞,巧妙地補充了短小而意猶未盡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沛地抒發,給人一種完滿的審美感受。
4. 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2/4拍,一段體結構。
歌曲歡快活潑,很有朝氣。有趣的是聰明的作曲家採用模仿笛聲的小過門作為樂句的加花補充,使得歌曲演唱難度小,聽起來還很豐滿。在歌唱中,我們仿佛看到小牧童吹著小笛、騎著牛兒興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四、課時布置:二課時
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
1、 欣賞歌曲《牧童哪裡去了》
2、 學唱少兒歌曲《牧童》
3、 律動少兒歌曲《牧童》
4、 節奏樂器三角鐵的認識與演奏
教學目標:
1、 通過聆聽歌曲《牧童哪裡去了》,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同學要珍惜時間。
2、 視聽結全學習歌曲《牧童》。通過圖形譜直觀感受旋律的高低、長短;培養同學的初步的視唱能力。
3、 通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示體驗自身的情感,引導同學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4、 通過為歌曲伴奏的過程中學習認識三角鐵,學習其演奏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 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範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 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 複習前課內容。(唱遊為主)
二、新課學習:
1. 小練習:三角鐵認識。教師介紹三角鐵的演奏方法與姿勢,練一練。(也可與同學一起研討其演奏方法與姿勢)
2. 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
1) 邊隨歌曲《牧童》錄音邊拍手邊看插圖,熟悉歌曲(教師可用三角鐵)介紹或研討「牧童」是做什麼的?
2) 教師範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
3) 引導學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注意第三段歌詞與結束句的位置。)
4)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