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與政府政策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一、可持續 發展 與外部性 問題  
近代以來的 經濟 發展,主要是以市場制度為依託的發展。市場制度的有效性無疑已被近代 的經濟奇蹟所證明了。然而,經過數百年的 現代 化過程,人們逐漸發現,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在逐漸耗竭,人類與其它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場制度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聯繫在一起。那麼,在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市場出了什麼錯呢? 
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經濟主體,他們可能是個體農民,也可能是鄉鎮 企業 ,也可能是國有企業或者政府部門。他們之間在進行交易,通過多次的交易,逐漸形成了多個市場的均衡價格。在任何一對交易者看來,他們達成的價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數(或供給函數)曲線上。由於賣者的產品是用多種要素生產出來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別人購買,所以該產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決定的。經濟學證明,在沒有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兩個人的交易所帶來的成本或收益,對第二個或第三個人的成本或收益產生直接 影響 。或者說,一個人並沒有承擔或獲得他自己行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 社會 層次上看,所謂外部性,是指這樣一種情境,即因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個人或組織間恰當地分配,以至人們寧肯放棄他們本來應該獲得的利益(盛洪,1996)。 
導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產權制度。比如,在一條河邊上的造紙廠的產權有明確的歸屬,但這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或者有名義上的歸屬,如歸集體或國家,但產權的行使效率較低。當造紙廠將污水排入這條後,河裡的魚就無法生存。由於沒有人擁有這條河(或不關心這條河),所以沒有人因為魚的損失而向造紙廠索賠。因此,造紙廠將不承擔污染河導致的經濟成本(這裡暫時不考慮環境成本)。但河裡沒有了魚,實實在在地就是社會的損失。因此,造紙廠的「個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它的成本曲線比真實成本向右下角移動了(如圖1所示)。這導致造紙廠的均衡價格低於「真實價格」,而產量卻高於「真實產量」。在極端情況下,從社會角度看,建立這個造紙廠也許是得不嘗失。因為它給社會帶來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實成本生產多獲得的「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大約是BEE』C所包括的面積),幾乎就是它給社會帶來的損失(也大約等於BEE』C所包括的面積,即因污染而無法生存的魚的市場價值);況且由於成本低估導致資源過多地進入造紙業,使得社會失去了將這些資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時所獲得的利益。 
一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可能是由於制度的或觀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在我國,前一種原因還是大量存在。因為我們剛剛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來,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還剛剛開始,人們還不習慣將一條河想像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河不是在鄉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術上由某些個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長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擁有一整條河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擁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響。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進一步,海洋,以至說到極端,整個大氣層,整個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擁有了。因此環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從而是市場價格體系失靈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們知道破壞環境的現時成本,也還是無法擺脫外部性問題。因為對環境的損害,從時間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當長時間內,環境被損害的程度的增長是緩慢的,但當超過一定的閥值後,損害程度就會迅速增長,但這時再補救已為時晚矣。所謂為時晚矣,是指對環境和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有時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對稱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復;如某種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復存在;或一旦臭氧層的漏洞大過一程度,就永遠無法修復。不對稱,即是指很難恢復;如一旦將森林砍伐殆盡,雖然可以重新種植,卻要經歷很長時間、付出很大代價;又如由於過度捕撈,我國沿海的黃魚曾一度絕跡,經過很多年以後才重新恢復過來。但是由於在達到臨界點之前,人們不會將即將到來的供給的突然減少 計算 到與他人的討價還價中,因而在市場中,沒有一種價格信息會提醒人們節約使用該種資源。這是信息在時間上的不均勻導致的外部性問題。而這種時間上不均勻的信息,又會因為人們在空間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災難發生前知道。人們一般不會把以後的成本算在 目前 的賬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進行交易,就必然會將對環境或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推過閥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