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精選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

2023年11月06日

- txt下載

精選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做一個計劃。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後,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的操作,需要合作怕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其實狀況。因此對學生,我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學會數學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減法、認識圖形、100以內的數,認識人民幣、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統計、數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教學目標與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掌握100以內數,會讀寫100以內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並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進行恰當的描述,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及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採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六、課時安排:
  52課時
  教學內容 課時
  一、減法 8課時
  二、認識圖形 3課時
  三、認數 10課時
  我們認識的數 1課時
  四、加法和減法(一) 12課時
  五、認識人民幣 2課時
  小小商店 1課時
  六、加法和減法(二) 8課時
  假日小隊 1課時
  七、統計 2課時
  八、期末複習 4課時

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裡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置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二、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孝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繫,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繫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說明自己的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信息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繫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信息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五、滲透教育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集體、愛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學措施
  1、教者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於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重視學困生的補課工作。

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日期

周次

學時

內容

重點、難點

9.1-9.7

1

5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集合間的基本關係、
集合的基本運算

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並集與交集;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的關係及運算。難點:理解概念

9.8-9.14

2

5

函數的概念、
函數的表示法

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能簡單應用

9.15-9.21

3

5

函數的基本性質、

學會運用函數圖象理解和研究函數的性質,理解函數單調性、最大(小)值及幾何意義

9.22-9.28

4

3

本章複習、測試


9.29-10.5

5


國慶放假


10.6-10.12

6

5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指數函數及其性質

掌握冪的運算;探索並理解指數函數的單調性與特殊點。難點:理解概念

10.13-10.19

7

5

對數與對數運算、
對數函數及其性質

理解對數的概念及其運算性質,知道用換底公式;探索並了解對數函數單調性與特殊點;知道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互為反函數

10.20-10.26

8

5

冪函數,複習、測試

從五個具體的冪函數(y=x,y=x2,y=x3,y=x-1,y=x1/2)圖象中認識冪函數的一些性質

10.27-11.2

9

5

方程的根與函數零點,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幾類不同增長的模型、函數模型應用舉例

能夠藉助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相應方程的近似解;
對比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以及冪函數增長差異;結合實例體會直線上升、指數爆炸、對數增長等不同函數類型增長的含義

日期

周次

學時

內容

重點、難點

11.3-11.9

10


期中複習及考試


11.10-11.16

11

5

講評試卷

分析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11.17-11.23

12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數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進行弧度與度的互化,藉助單位圓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11.24-11.30

13

5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
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藉助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推導出誘導公式,能畫出
的圖象,理解三角函數的周期性、單調性、最值等性質

12.1-12.7

14

5

函數
的圖象,
三角函數模型的簡單應用

了解函數
的實際意義,能藉助計算器畫出函數的圖象,並觀察參數對圖象的影響。會用三角函數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12.8-12.14

15

5

複習、測試
平面向量的實際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過力的分析,了解向量的實際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義,理解向量的幾何表示

12.15-12.21

16

5

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標表示

掌握向量加、減法的運算,數乘運算,並理解其幾何意義以及兩個向量共線的含義。了解向量的基本定理、運算性質及其幾何意義。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標表示

12.22-12.28

17

5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
平面向量的應用舉例
本章複習、測試

理解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會進行數量積的運算,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係。用向量解決某些簡單的幾何問題。

12.29-1.4

18

5

兩角和與差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公式

用向量的數量積推導出兩角差的餘弦公式,並能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導出兩角和與差的正弦、餘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公式

1.5-1.11

19

5

簡單的三角恆等變換,期末複習

能運用上述公式進行簡單的恆等變換。進行知識的梳理。

1.12-1.18

20


複習及期未考試

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二、教學理念:讓不同的孩子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冊實驗教材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內容為依據。一共分為十個單元:數一數、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及總複習和二個數學活動(數學樂園和我們的校園。)
  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難點是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比較的結果,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會口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知識與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內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的內容和我班的實驗情況,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這四個方面確定全冊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初步了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初步認識鐘錶,會認整時和半時。
  9.初步學習對日常生活中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初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
  1.結合現實素材抽象出0-20各數,感受0~20各數的意義,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
  2.能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和記憶: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想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解,想1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得數,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4.能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中的應用問題。
  5.通過拼、擺、畫、想各種圖形,感受和描述各種圖形的特徵,通過對幾何形體的分類,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6.能用對應、比較等方法,比較出兩個事物的多少、長短、高矮。
  7.能根據事物的同一類型的特點把一些事物分類。
  8.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已探究、實踐活動等,發展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9.通過數學活動,初步發展學生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
  10. 初步學習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發展數學意識。
  (三)解決問題
  1.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幾時、半時的長短。
  5.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⑴會看。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信息想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說。能把自己想的說出來,會說三句完整的話。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⑹會做。會做數學作業,書寫規範,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評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本、書包,養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5.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用數學的樂趣,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6 受到關心集體、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等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健康發展。
  六、方法與措施:
  1.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偏、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6、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進行作業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8、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