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10日

- txt下載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


  《最大的書》一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為此,本課的教學,以指導朗讀為切入點,以讀代講, 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2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
  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課堂上,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主要目標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主要路線。當我出示課題時,為了引起學生對課題中引號的注意,我故意將其漏寫,然後就讓學生順著這條思路去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
  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地質的變遷這一部分,地質的演變對孩子來說很陌生,理解會比較困難。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把這一地質的演變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寥寥數筆就理清了學生的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3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和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化,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小朋友川川。
  教學前,我認為同學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的「書」》,同學們就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想到了什麼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
  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同學學會了提出自身的見解,還能協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同學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同學通過自身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同學自身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勝利。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課文找一找。」小朋友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小朋友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小朋友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小朋友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小朋友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發明的,接著,我請小朋友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一遍,這回讀,讓他們自身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還分角色讀。小朋友練習讀後,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還分角色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診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同學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發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4


  1、語文就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沈大安指出語文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面對《最大的"書"》這一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本接觸,"潛心會文本",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再利用句式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介紹化石,利用給動畫配音賞析文本。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
  2、挖掘想像資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讓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本,學會想像。"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想像力的舞台。這節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像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像波痕,再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想像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台。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3、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當然在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時,我則採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課件,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4、準確把握"書"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錮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局限於本課堂。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5


  《最大的「書」》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本接觸,「潛心會文本」,引領他們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現我就本課的教學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像資源——使文本活力充溢。
  讓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本,學會想像。「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想像力的舞台。這節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像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像波痕,再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想像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台。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二、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
  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三、準確把握「書」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局限於本課堂。
  可是,綜觀本課教學,我還有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教」沒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
  《最大的書》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沒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於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為了讓學生扎紮實實地學語文,扎紮實實地理解詞語,這節課中,我採用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刨根問底」,先問孩子們:文中的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在讀了幾遍課文後,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於我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以至於後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朗讀訓練的時間明顯不足,並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這一點在拓展環節中體現尤為明顯。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孩子們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拋出《綠色情報員》一文,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6


  孩子特別喜歡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們喜歡冒險,喜歡探索未知的領域。本課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孩子的這一心理規律。
  課的開頭就讓學生進入了一個讓他們感到新鮮好奇的氛圍里,並且在每一個關卡都設有問題,讓小朋友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闖過難關。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而且讓他們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興趣地繼續向前探索。闖關過程中,把課文內容以「大自然的`話」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學生們學得有興趣,接受得特別快。
  在他們闖關結束後,把課文最後一節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現,讓他們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訓練則鍛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的意識。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7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主要是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顯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在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顏老師用我班的孩子執教了本課,師生配合默契,老師引導有效,評價有針對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
  一、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
  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字詞的教學。顏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緊扣字、詞,扎紮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檢查生字詞時,生字詞分組出現,先是一組前鼻音,接著是一組多音字,再接著是一個專有名詞和一個難讀成語,再是簡單的短語,再到演示字的演變指導識記生字,最後通過猜謎語識記生字。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同一類的生字,也就是本課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顏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質、厚、底」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用紅字進行標註,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歸類寫字的方法。
  二、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本課是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的,這正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好素材。在學習前兩次對話時,顏老師通過學習叔叔說的話「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際的.平台,引導學生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要有明確的回答,而且還要有理有據,然後運用「讀課外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際,學生說的都很到位,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利用課後資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課後的「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顏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課文的5-8自然段中,顏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里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讀文,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總之,顏老師的講授很清晰,目標達成度高,評價多樣,有針對性,值得我學習。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8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麼或者你想到了什麼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有的說「書,為什麼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麼?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岩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麼書上的字是什麼?」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麼書上的畫又是什麼?」我說。「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岩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造的,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麼對讀。孩子練習讀後,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儘管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岩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新課標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時巧遇地質勘探員,在地質勘探員的介紹下認識最大的「書」——岩石的`故事。
  根據以往的慣例,我是打算第一課時主要以領著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整體地把握課文為主。可是當我說完導入語,板書完課題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高高地舉起了他們的小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板書的課題出了問題。等我叫起一個舉手的孩子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孩子是主動要求提問的。
  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我一板書完課題他們就發現了課題《最大的「書」》和我們以往學習的課文不一樣,多了一個「引號」而這個引號就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疑問。為什麼課題里有個引號啊?引號里的「書」是什麼意思呢?最大的「書」是什麼書啊?最大的「書」里寫了些什麼呢?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仿佛印在了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裡。而我的心裡,卻開始了糾結。
  關於課題的疑問,我本來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課時的時候解決的。於是我開始了篩選問題:「孩子們,最大的「書」是什麼書?最大的「書」里寫了什麼呢?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書,聽老師讀課文思考。看看誰能找到答案。而關於課題引號的問題,我們存到問題銀行,下節課再解決好嗎?孩子們嘴上雖然答「好」。可是眼睛裡分明暗淡了一下。這些,我都看在眼裡。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應該調整教學思路,先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也許是出於對自己掌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許是出於怕改了課堂預設會比較麻煩的「惰性」。教學還是按照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了下去。可是,當孩子們識記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讀完課文,我正打算進入教學寫字的教學環節的時候。又有幾雙小手舉了起來。「老師,第二自然段里為什麼引號只有一半呀?」「為什麼第二自然段的『書』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號,而第三自然段里的『書』卻沒有引號呢?小小的引號,讓這些孩子們燃起了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們的眼睛裡,重新燃燒起了熊熊的求知慾。我想,如果我這個時候再提出「問題銀行」孩子們一定會很失望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我深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是多麼重要。如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不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今後不再願意提問了。
  所以,我毅然決定停下教寫生字的步驟,從課題的引號開始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嘗試打破慣例把閱讀教學放到寫字教學的前面。
  問題解決了,孩子們通過自己讀課文,仔細和同伴研討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課的時間也隨之到了。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看著孩子們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滿足,回想孩子們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還是覺得這節課很棒!真心實意地尊重學生,當然也包括為學生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呀!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9


  【教學反思一】
  《最大的「書」》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本接觸,「潛心會文本」,引領他們自主地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現我就本課的教學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像資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讓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本,學會想像。「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想像力的舞台。這節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像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像波痕,再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想像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台。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二、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於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努力採用後置的方式呈現課件,既不使語文過於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三、準確把握「書」的內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局限於本課堂。
  可是,綜觀本課教學,我還有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教」沒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教學反思二】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裡,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主要抓住三個問題來深入探索這本「書」。
  上課初始,我從學生的學習上引入:我們平時所讀的書有什麼特點?(有字有畫,給人帶來知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接著質疑:加了雙引號的書又是指什麼?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準確信息練讀。接著追問:那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書呢?(有字有畫,能讓我們知道山川河流的變化,哪裡埋藏著寶藏。)讓這個問題引出對字、畫、帶來的知識歷史變遷和作用三個方面的深入探究。並練好人物對話。然後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於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麼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後,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幹什麼?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
  最後,在拓展環節,我引用了單元導讀中的一句話點題: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許多樂趣,發現許多秘密。然後拋磚引玉給出一個例句:我從樹葉發黃的顏色中知道秋天已經來了。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就把學生帶進了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0


  《最大的書》一課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內容比較淺顯,孩子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力爭不把這樣的課上成地理課,盡最大努力上出語文味兒。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兒,我認為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教學中我抓住一條主線「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岩石書上有字有畫,岩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刨根問底,了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讓同學們通過對話體會其中情感。
  二、圍繞「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說話。
  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岩石「書」的內容時,想像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像,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岩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
  三、唯材「適」用,讓語文味兒更濃。
  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岩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動植物化石、岩石」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著「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敘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生活學習語文。
  語文老師,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兒,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1


  《最大的「書」》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當看到課題時,非常的茫然,這樣一篇有關科學知識的文章,該怎麼上呢?又該怎麼樣通過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語文味」又該如何體現呢?百思不得其解。
  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在文本的解讀方面。在備這節課時,我儘量讓自己不要太受網絡的影響,儘可能地自己想出有創意的點子來。一堂課中不可能處處有亮點,但是能把一個亮點上精彩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本堂課中,我在學生理解了「書」加上「雙引號」的意義後,還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把「雙引號」的不同作用理出來了,我想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另外一個,我這堂課中的知識點也都抓得比較多,能比較有序地讓學生學下來。
  關於朗讀的評價指導,特別是川川問叔叔的話,疑問的語氣,我認為自己還是指導的比較到位的。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等。但學生在朗讀完一個句子之後,我不知道該怎樣有效地評價,怎樣把朗讀指導蘊藏到評價語中。這也是需要我好好琢磨和學習的`。
  課堂中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在傳授知識時的講法存在問題。很多時候總是把知識赤裸裸地傳授給學生,沒有做到等待孩子回答,實在是答不出師再解惑的地步,可能導致孩子們在接受我的信息時有點茫然的感覺。低段的孩子,畢竟不懂的東西很多,怎樣把知識點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學到知識,我想這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2


  新課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最大的「書」》這篇文章的表現形式是人物對話。敘述了川川與爸爸在登山過程中跟地質勘探員交流的見聞,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下面摘錄一篇不錯的《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與各位小學語文老師分享。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以對話為線索,將地質的相關知識融入課文之中,語言中充滿了兒童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與熱愛之情。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達到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科學意識。
  所以,我在《最大的「書」》的教學過程中,側重於加強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願望。
  比如:
  1、叔叔講到岩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藏著鐵礦,哪裡埋著煤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石油、有的說是鑽石、金子、瓷器等,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我在教學《最大的「書」》時,除了側重朗讀外,還重視雙基訓練,有完形填空題、修改句式等練習。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
  《最大的「書」》的教學設計還是滿完整的,但在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鍊。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3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探隊員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於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學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說出來。所以我在課堂中創設「夥伴合作學習」的情境,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抒發。上課一開始,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勾畫生字、喜歡的詞語、不懂得字詞。然後互相交流,和同伴說說你已經認識了哪個字,是怎樣認識的,可以怎樣記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過重慶的紅岩村。「冊」,教科書封面上寫有「二年級下冊」。把自己喜歡的生詞讀給同伴聽,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樣引導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促使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向同桌請教不懂得字詞。和同桌合作朗讀課文,爭取把帶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讀正確,讀流利。並且多種形式認讀。
  寫字環節仍是個重點,「厚」字上下都無點,而「底」字上下都有點。「寶」字下邊是「玉」不是「王」。「印」字右邊是單耳,不能寫成雙耳。「埋」字左邊是土字旁,要與「理」區分字形。我讓學生記住「有土才能埋」。
  本課以人物對話為主,教學時我採取「角色體驗」的方式,去讀、演、悟。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教過之後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岩石書上有字有畫,岩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刨根問底,了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讓同學們通過對話體會其中情感。
  二、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語文味。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這樣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里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岩石「書」的內容時,想像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像,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岩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整堂課氣氛還是比較好的。
  三、唯材」適「用,讓課堂更加充實。
  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岩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動植物化石、岩石「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著」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敘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里,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要是讓學生閱讀文本後自己找出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解答,最後老師點明重點就更好了。我想這就是課堂的機智還不夠,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
  1、會寫上節課剩下的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課都應該讓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節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書里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里,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像,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