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注重學思結合 創新教材模式

2023年09月01日

- txt下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注重學思結合」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改革路徑,「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教材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要素,應該把深化教材改革、提高教材創新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貢獻度」作為未來教材建設的方向。



高等教育教材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湧現積累了一大批各類優秀教材。然而,迄今的教材建設成果無論多麼豐碩,都不表明教材建設的現狀令人滿意,尤其是教材的創新離廣大學生和一線教師的期待還相去甚遠。總體來看,現行教材在編寫理念、知識傳達方式、內容選擇以及呈現方式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教育界、出版界反思。



所謂教材模式,大致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編寫思想主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而構建的相對穩定的內容結構及其傳達、呈現方式。要實現教育規劃綱要倡導的具體改革目標,必須「注重學思結合」,創新教材模式。



由追求確定性轉向動態、多維和開放



首先,要承認知識的相對真理性,改變教材要提供結論性知識的觀念,讓學生明白現在所學的知識只是人們到目前為止對事物的認識,今後可能有新的證據證明這些知識是不夠科學的。教材中基礎知識當然要講,但要定位於作為掌握變化的、動態的新知識的鋪墊。教材編寫不妨以假設開始,以問題為主線,以探究、討論的方式傳遞知識,通過對內容的反思來引領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知識,批判地審視問題,科學地探討有無另一種可能對權威性結論設疑、挑戰甚至否定。這樣的教材可能更有利於將人類的智慧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智慧,「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其次,教材要多維度地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適當地引入其他學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引導學生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看待問題,順理成章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



再其次,教材不妨主動設疑,多提「另一種可能」,在有意為難自己中豐富學生的想像力。這就要求教材在內容、思維空間、結論、習題等方面具有開放性,不能一味追求知識的全面系統和邏輯的天衣無縫,應注重突出知識、思想發展的邏輯,給學生提供看待問題和作出決策的工具,設計有思維價值但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究式習題、討論題。



由給予式的提供知識轉向生成知識



提供知識不是教材的最終目標,教材應定位於在傳遞知識中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學習。依據「學思結合」的要求,教材除對必要靜態知識的條分縷析外,更重要的是同時呈現知識所承載的動態思維歷程和與當時實踐的互動。教材提供知識的過程應該變成追尋前人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歷程,是思想和行動的探險,並進而提出新的問題,變成探究、發現甚至創造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改變支配性的給予和外部灌輸的方式,不能把學生排除在教材外,要讓學生在體驗發現發明知識的過程中自主地去生成、建構自己的知識,實現教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



教材要為平等的對話式、過程化的教學服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首先把教材編成學生可角色化參與的「劇本」,通過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會、對知識應用的參與,獲得創新、創造的體驗,培養創新、創造的思維和方法。



多角度、多元素地傳達知識



首先,應該史、論、辯結合。教材在論述原理的過程中應穿插思想史的內容,生動介紹知識產生、發現、爭論、分化整合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體會前人創新知識的路徑和特點,體會知識的發展過程與社會實際問題的關係、與當時人們認識的關係,通過了解知識的過去和現狀來展望未來,實現對知識的發展性理解。教材應從現實或歷史中提出問題或悖論,既介紹不同學派是如何試解、爭論的,也通過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討論、辯論,並通過「連結」提供相關背景資料。這也是通過教材的先導作用帶動課堂教學的改革。



其次,倡導文、圖、表結合。圖有多種,一般來說,一個圖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幾段甚至幾頁文字表達的內容更多,而且具有開發性和較大的想像空間;表具有信息集中和對比性強等特點。恰當地引入圖、表和多色印刷,不僅可以改變教材幹枯的老面孔,使知識更具活力,愉悅讀者特別是「90後」讀者,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實現「學思結合」的目標。



再其次,注重多種媒體動態整合。教材不同於一般的圖書,一般圖書出版後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一般不需要配套資源和服務。一本紙質教材對於課程教學來講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產品,只有配上內在相互協同、支持的教學資源,並動態化更新,再加上持續的教學服務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幸運的是,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提供了立體化、動態化、個性化呈現內容的手段,我們不僅要儘快實現數字化和內容的先進呈現,還應注意內容與載體是否匹配、各載體之間分工是否錯位協同以及是否能無縫整合。如「書+盤+網站」已是比較常見的教材呈現模式,但內容資源如何在三者間配置、如何關聯還大有優化的餘地。在每種載體內部,還要考慮版式、頁面以及動態是否友好,努力做到不僅可讀,還要可視,甚至可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