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夏日保健多禁忌

2023年09月08日

- txt下載

  炎熱的夏季,人們如果不注意個人保健,極易引發各種疾病,因此,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不宜用飲料代替白開水。由於夏季天氣炎熱,出汗較多,許多人喜歡用飲料來代替白開水。其實,這種方法很不科學。 飲料中含有較多糖精、電解質和防腐劑,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常喝會刺激胃腸道,影響消化和食慾。大量飲用飲料,還會增加腎臟過濾負擔,影響腎功能。另外,飲料喝得過多,會使糖分攝取過多,造成維生素B1、B2的不足。多喝白開水對身體有利,這是因為白開水比較容易透過細胞膜,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改善免疫功能。習慣喝白開水的人,肌肉組織中的乳酸積累減少,不易感覺疲勞。
  不宜飲食太清淡。夏天人的身體過熱,體內能量消耗較多,蛋白質分解加速,尿氮的排出量也增大,致使蛋白質需求量增加,如不及時補充,可發生體液失調,代謝紊亂,導致體質下降。因此,夏季除補充水分,多食水果蔬菜外,還要適當多食富含蛋白質較多且易於消化的食品,如牛奶、蛋類、瘦豬肉、牛肉、豆製品等,保證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不宜過量食冷飲。適量食冷飲,可清爽解暑。然而,過量食冷飲可使胃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流向胃腸道的血流量減少,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從而引起腹痛、嘔吐、腹瀉等。另外,過量冷飲的刺激會使胃黏液屏障功能減弱,胃腸道正常的節律蠕動紊亂,胃排空延遲,胃部產生瀦留,成為潰瘍病的透發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暴食冷飲,應少量多次,否則會引起熱痙攣。
  不宜多用熱性調料。夏秋季燥熱,烹飪時多使用熱性調料(如八角、茴香、桂皮、花椒、白鬍椒、辣椒等),會使人燥熱而不能耐熱,引起便秘、痔瘡、腸脹氣、尿痛、血尿、腎痛等,同時還易誘發口角炎,唇燥裂、咽炎、鼻衄、結膜炎、頭暈、心悸、痱子、中暑等。患有肝病、心臟病、肺結核、糖尿病、甲亢、動脈硬化的人,食用熱性調料會加重病情。
  不宜忽視穿戴。夏日天氣炎熱,人們外出時,最好戴上遮陽帽、眼鏡;不要穿青、藍色的衣褲,應該穿上淺色的衣褲,因為淺色的衣褲對日光有反射作用,不會增加人體溫度。對於女性,最好不要穿長筒絲襪,由於襪子緊緊箍在皮膚上,會使汗毛孔不能舒張,從而影響汗液的排出,妨礙自身體溫的調節,導致皮膚發癢,發生炎症反應。露天作業的工人,不要嫌熱而赤膊作業,應穿上較薄的工作服,以防發生"日光性皮炎"。
  不宜濃妝艷抹。不少女性夏日也喜歡使用化妝品,殊不知,化妝品可堵塞毛孔,妨礙汗腺分泌,影響體溫調節。正常人的皮膚是弱酸性的,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用化妝品後,會使皮膚喪失抗菌能力,易發生毛囊炎、斑疹等皮膚病。此外,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使化妝品產生化學反應,促使皮膚皺紋過早出現。因此,夏季不宜濃妝艷抹,化妝時應力求淡雅自然,並注意睡前卸妝。
  不宜用冷水快速沖涼。出汗後,若用冷水快速冷卻降溫,則會引起毛孔迅速閉合,血管驟然收縮,熱量不能散發而滯留在體內,出現頭痛腹瀉等症狀,重者可引起休克。如果夜晚多次用冷水沖涼,第二天起床後就會感到四肢無力、肩、膝酸痛。因此,冷水沖涼要適度,沖涼前一定要先擦乾身上的汗漬,每次沖涼的時間不要超過十分鐘,並注意夜晚沖涼的次數不要過多。
  不宜久吹電風扇。久吹電風扇,雖然人體溫度下降了,但人體皮膚毛細血管會收縮,血管外阻力增大,從而加重心臟負擔,長此以往會引起心臟疾病。不僅如此,久吹電風扇還會使人的肩、膝關節酸痛、全身乏力,頭痛、頭暈,有的還會著涼而腹瀉。使用電風扇時,一定要注意先擦乾汗漬,然後開小檔位吹風,最好採用搖頭扇。夜晚睡覺時,不要長時間吹電風扇,應開一段停一段,半夜轉涼時,應及時停用電風扇,打開窗戶讓自然風吹拂。
  不宜久待在空調房內。夏季,人待在空調房內,的確有"四季如春"的感覺,但這畢竟不是自然狀態。如果待在空調房內過久,人就會感到頭痛、頭暈、失眠、胃腸不適、乏力睏倦,還會出現類似著涼感冒的症狀,如流鼻涕、鼻塞、打噴嚏;還有如眼結充血、發紅、咽喉乾燥、發炎等,因此,待在空調房內時,應控制最佳溫度和濕度,一般最佳溫度為27℃至28℃,與室外的溫度不超過5℃。人離空調器送風口應遠點。夜晚睡覺時應用毛巾被蓋好肚子,以免受涼造成腹痛和腹瀉。夜晚涼快時,儘量不要開空調。
  不宜長時間露宿在外。有的人喜歡在屋外納涼,甚至露宿到天明,這對身體不利。如果在外納涼睡著,人的各活動器官會減弱,免疫機能下降,涼風吹起的塵土、細菌、病毒就會通過呼吸進入口腔、肺部,可引起咽喉炎、氣管炎等;沒有蓋被子時,受涼還會造成胃部功能紊亂,因而出現腹痛、腹瀉;有的還會出現偏頭痛以及關節炎和類風濕等。如果被蚊蟲叮咬,還可感染如瘧疾、絲蟲病、乙腦、肝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病。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