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例談我讀課文的八種方法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衡水市饒陽縣尹村鎮中學 宋璞玉 [email protected]
做為教師,我們要想教有所成,自身就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而教材研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硬的基本功。奇妙的課文研讀方式層出不窮,下面本人佐以實例加以闡述。
一、 文章表達技法的專題研究。研究文章表達技法的專題研究可從典型的波瀾手法入手。.欲揚先抑手法的運用。欲揚先抑手法的運用是製造文章波瀾的一種主要方法。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一課中,「我」對阿長的態度轉變是採用的欲揚先抑手法,「我』對阿長的情感變化經歷了「看不起---產生敬意---產生空前敬意----深深懷念」的過程,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有了豐富的情節起伏的波瀾,吸引讀者急於讀下去。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變色龍》一課採用的是欲抑先揚的寫作手法,同樣也使文章形成波瀾起伏。剛出場的警官奧楚蔑洛夫神情嚴肅,說話口氣貌似公允,頗有公事公辦的架勢。不料後來卻隨著狗主人的不斷變化,其語氣、態度不斷發生變換,真正露出來奴顏婢膝的奴才嘴臉。「揚」之後,筆鋒陡轉,繼而「抑」增強了文章的波瀾性,更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意味。
(二)誤會手法的運用。誤會手法的運用也是製造文章波瀾的一種方法。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戲劇單元中的《威尼斯商人》。鮑西婭女扮男裝出場,開始她支持夏洛克的決定,也主張讓安東尼奧割肉還債,這讓安東尼奧、巴薩尼奧等誤認為鮑西婭是夏洛克一夥的,這就出現了「誤會」,此時讀者的心也隨之揪了起來,人人必以為安東尼奧必死無疑,安東尼奧本人也做好了赴死的準備。而夏洛克興奮不已,他以完全放鬆了警惕。不料鮑西婭話鋒一轉,她要求夏洛克按合同割肉,不能多也不能少,還不能流一滴血,最終夏洛克只能自認失敗。到此讀者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心情頁隨之豁然開朗起來。這樣就緊緊抓住讀者的心,造成了情節的大起大落,形成巨大的波瀾。抓住了情節的波瀾起伏就等於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冊鄭振鐸所寫的《貓》對第三隻貓情況的描述,也是誤會手法的運用。當金絲鳥被咬死後,大家紛紛尋找兇手時,偏偏這隻貓嘴裡好像吃著什麼,由於這樣的巧合,於是大家誤會是它吃了小鳥。所以導致它被毒打,最終死去。後來真相白:兇手另有其貓,「我」的心情很沉痛,內心很是自責。這是這種誤會與巧合手法的運用,才使這一部分形成一個波瀾,並最終推動情節達到高潮,然後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
(三)矛盾手法的運用。矛盾手法的運用是製造文章波瀾的一種重要的寫作手法。這在戲劇中表現非常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情節就是緊緊圍繞著矛盾衝突展開的。夏洛克堅持要割安東尼奧身上一塊肉,千方百計想置安東尼奧於死地。而巴薩尼奧、鮑西婭、公爵等人則千方百計組織夏洛克的割肉行為,藉以維護安東尼奧的人身安全。雙方圍繞割肉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鬥爭中矛盾逐漸衝突、升級,這就形成了文章起伏的情節波瀾。
《打漁殺家》中蕭恩與漁霸的矛盾衝突在於漁霸千方百計不讓蕭恩打漁,一心想勒索錢財;而蕭恩不想被勒索,千方百計要打漁,這樣雙方就形成了激烈的矛盾衝突,也就有了波瀾起伏的情節。最後蕭恩怒殺漁霸,矛盾得以解決,劇情結束。歌劇《白毛女》中的矛盾衝突在於黃世仁千方百計要霸占喜兒,楊白勞、大春等人想方設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這就形成了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是戲劇的矛盾衝突。最後喜兒被搶,繼而逃進深山,楊白勞被逼死,矛盾衝突得以解決。戲劇的情節起伏就是在矛盾的產生、發展、解決中進行的。
(四)張弛手法的運用。張弛手法的運用也是形成波瀾的一種方式。《我的叔叔于勒》在交代于勒情況是大面積的「弛」,最後寫「我」一家與于勒在甲板上相見,父母對於勒前後不同態度的變化屬於「張」。正是這一張一弛構成了文章鮮明的節奏,也造成了文章的波瀾起伏。《醜小鴨》一文中也運用了「張弛」手法,文章大量寫醜小鴨遭受冷眼、受欺凌,遇到種種生活和心理困難,這是「弛」。這些為 「張」做了蓄勢。寫醜小鴨最後蛻變成白天鵝這節屬於「張」。這是這張弛的變化,形成文章鮮明的節奏,造成文章起伏的波瀾。
(五)巧合手法的運用。巧合手法的運用也是波瀾手法的一種方式。例如:《威尼斯商人》一文中,鮑西婭的出場就是運用了一種「巧合」手法。鮑西婭看似站在夏洛克一方,可正是看似站在夏洛克一方的鮑西婭,實際上是在暗中幫助安東尼奧,鮑西婭最終戰勝了夏洛克,挽救了安東尼奧的生命。這就是運用了「巧合」的手法。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阿長與《山海經》》中也成功運用了「巧合」手法,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回事時,「我」心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誰料這是「我」從心裡看不起的阿長最終為「我」買回了《山海經》。通過這件事是「我」對阿長產生了空前的敬意,推動故事情節向高潮發展。《貓》中第三隻貓情況的描寫,也運用了「巧合」手法,鳥被咬死,眾人查找兇手時,偏偏貓嘴裡好像嚼著什麼東西吃,這是這無意得「巧合」才造成了後來悲劇的發生。推動情節到達高潮,最後引發人們深深的思考。
(六)反覆手法的運用。反覆手法的運用也是製造波瀾的一種常用手法。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關雎》、《蒹葭》就運用了反覆的手法。每節只是變換幾個字,或幾個相同句子反覆出現,就形成了重章疊句。重章疊句的運用使文章有了迴環反覆之美,也造成文章的波瀾起伏。形象表現了男主人公追求愛情的艱辛與道路的漫長,表達出其心中永恆的愛戀,讀來令讀者扼腕嘆息。
(七)反差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反差與對比手法的運用也是常見的一種波瀾手法。《我的叔叔于勒》中父母對於于勒叔叔態度前後鮮明的對比形成巨大的反差。「我」與父母對待于勒叔叔的態度也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波瀾性,增強了文章主題的諷刺性,從而更好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加深了人們對資本主義人與人純粹金錢關係的認識。《有的人》一文中兩種人的「生」與「死」,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人民對他們截然不同的態度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與反差中形成了波瀾,更好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引發人們深深的思考。
(八)伏筆與照應手法的運用。伏筆與照應手法的運用也是形成文章波瀾的一種重要手法。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中寫天氣的炎熱,寫七條好漢欲賣不賣---嘗酒釋疑等環節都是為後文寫楊志中計埋下了伏筆。這就形成文章的波瀾,突出了七人的智慧,照應了題目「智取生辰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交待魯達粗中有細,也是為下文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例如;魯達怕鎮關西追趕金氏父女,在店前坐了幾個時辰,直至金氏父女走遠。後來看看打死了鎮關西,他故意喊道:「你這廝裝死……」這些粗中有細的舉動是伏筆,為其後來從容逃走埋下了伏筆。總之,這些手法的運用能讓文章形成波瀾。分析這些手法的運用就能抓住文章的內容和中心,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二、課文朗讀的精彩角度體味。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的重要作用。文章需要反覆地讀,用心地讀,這樣才能有所體會。細讀課文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讀的清楚,要讀准文中的字音句子。第二個層次是讀得好聽,讀中要把握句中的重音、停頓、語音、語調變化。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讀的有味。讀中要悉心品味語言,對課文有奇妙發現。下面結合例子加以闡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朗讀難點在於讀出抑、揚、疏、密。首先這篇文章是文言文,因此要努力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就是要特別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努力還原古人搖頭晃腦,抑、揚、疏、密讀書的情景。文章第一句是敘事,交待時間、夜遊原因,讀的平淡、舒緩些。但讀到「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要讀出「我」的興奮,要讀出夜遊的興致。作者被貶黃州政治上不得志,與其弟蘇轍久未謀面,心中的孤苦與愁悶可想而知。偶遇明月當空,不由得將憂愁拋置腦後,萌發出夜遊的興致。因此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夜遊的興致。「懷民亦未寢」中「亦未寢」應重讀,此句應讀出作者的那種欣喜之情。作者出遊想邀懷民為伴,恰巧懷民也沒有睡覺,像是也有出遊的興致。兩人的想法竟不謀而合,又有了同游的夥伴,怎能不驚喜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描寫了月夜之美。夜靜悄悄的,明月當空,美景美不勝收,因此讀的時候要舒緩一些,輕輕讀出夜的寧靜味道與賞月欣喜的味道。「蓋竹柏影也」「蓋」有恍然大悟、驚訝的味道,應重讀,聲音稍稍延長,並有短短的停頓,要努力讀出那種驚訝、恍然大悟的味道。「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 「閒人」意味深重,有指責、憤怒、悲憤、無奈。這句含有作者複雜的情愫在裡面。既有賞月的欣喜,又有落寞的孤寂,有散步的悠閒,還有不得志的憤慨。因此在讀時語速應稍快,語調要稍高,努力讀出作者的質問及心中的複雜情愫。「因此《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的朗讀可以按照「抑、揚、疏、密」四字訣去處理。由此可見,準確地讀、好聽的讀、有味的讀可以幫我們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主題以及遣詞用句的精妙之處」。所以說,教師讀教材是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要吃透教材必須反覆去讀,用心去讀。讀中自有升華,讀中自有真知灼見。
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世說新語》中《詠雪》一課,正文雖僅僅有71個字,但栩栩如生刻畫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因此要精讀。第一個層次要讀得清楚,讀准字音。第二個層次要讀得好聽,注意句中重音、停頓、語音語調。第三個層次是讀得有味,去深入揣摩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把握文章的主題。這裡僅以人物對話為例加以闡述。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天降大雪,東晉士族大都愛雪,謝安也不例外。而且紛飛的大雪又給了他出題考查子侄們的靈感。所以說,那種欣然之情是溢於言表的,因此讀時「欣然」要重讀,「白雪紛紛何所似」 ?既要讀出欣喜之情,又要讀出考查期待回答的意味。兄子胡兒是個急性子,他不假思索搶先回答,但又覺得心中無底。因此讀「撒鹽空中差可擬」一句時,要讀出他的急躁和不自信及猶豫。兄女無奕是個才女,胸中充滿自信,這從「未若」一詞可以看出。因此讀「未若柳絮因風起」時要讀出自信與語氣的堅定。謝公聽後未作評價,只是大笑樂,實則實感欣慰,子侄輩學有所成,令他高興,因此「大笑樂」,大笑後應稍稍停頓,並重讀。仿佛讓我們聽到謝公爽朗的笑聲。由此可見,讀中應仔細體會當時的情景,這樣就有利於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的主旨及其精妙之處。
再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狼》,也可以從精讀的角度體會人和狼的性格與當時的情境,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一屠晚歸,擔中肉盡,只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這句雖是敘事,但也著力渲染了環境的兇險,因此讀時要儘量讀出恐怖感,甚至可誇張為顫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情況更加危急。讀時應讀出緊湊感,讀出緊急感。「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屠戶在危急時刻,突然發現有利地形,急忙跑去,因此要快速地讀,讀出屠戶的匆忙和動作的迅速。「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危急情況稍有好轉,屠戶鬆了口氣,此句應讀得舒緩,從氣息中能感到屠戶心情的放鬆。「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屠戶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快速行動,整套動作一氣呵成。因此讀時語速要快,讀出屠戶的果敢。最後一段是點睛之筆,交待主題,應讀出對像狼一樣終將失敗的惡勢力的辛辣嘲諷與告誡。
總之,精讀課文能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文章主題及文章的諸多妙處。所以說,做為教師,我們要煉就過硬的課文朗讀能力,從朗讀入手去與課文深入對話。
三、 精彩段落的選點式欣賞。對經典篇目教材的研讀既要做到宏觀的整體把握,又要能微觀把握。宏觀把握可以整體把握教材的內容,而微觀閱讀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更好地與教材深度對話。深挖教材是鍛鍊教師能力的一項基本功。唯如此,我們才能不斷深入思考,不斷提升自己,從而讓學生最大程度受益。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都德的《最後一課》最後一部分描寫非常精彩,是小說的高潮和結局。「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這幾句句號的運用,表明主人公及人們心中的沉痛心情。今天是最後一節課了,因此顯得彌足珍貴。人們都後悔過去沒好好學習法語,都想在這一節課的有限時間裡,好好學習祖國的語言。這時人們是多麼盼望時間可以停止甚至是倒流。而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這時教堂的鐘聲響了,普魯士兵收操了,這就意味著這節課即將要結束了,韓麥爾先生和人們心中是多麼難捨,多麼無奈又是多麼悲痛啊!這幾句的句號表現的就是這種複雜的心情。並不單純表示一個意思的結束。如果改用「!」那麼就會過於沉痛,沉痛得無法自拔。這是不太合適的,因為在這種沉痛得情感中,還有對法西斯占領軍的憤慨,還有燃燒能在人們心中的愛國熱情,還有熱切盼望也相信祖國光復的信念,不僅僅是一味的沉痛。「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我」做為即將離開國土土生土長的人,做為即將不能再教授法語的人,做為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的人,面對這節即將結束的法語課,內心是多麼的波瀾起伏,內心又是多麼得悲痛,同時又是多麼的無奈,以至於難過地說不出話來「 」就是這種情感的集中體現。由於悲痛,以至於後面的話都沒能說出來。由此可想悲痛之深。接下來「轉身」「拿」「使出全身力量寫」「呆」「靠」「不說話」「做手勢」一連串動詞的運用,表現了人物瞬間的動作。動作是人物的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物的內心情感。這裡有對法西斯的恨,有對即將離開祖國的懷念,有對學生的愧疚,有對祖國語言的深深熱愛與不舍。所以這些複雜的情感促使韓麥爾先生做了這一連串的動作。這一連串的動作代替了他的語言,真是悲痛、不捨得、愧疚的「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啊!最後韓麥爾先生「把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是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是定格手法的運用。人物的動作、形象在我們心中形成了定格。我們在頭腦中會記住韓麥爾這個人物,記住韓麥爾先生的音容笑貌,記住這個偉大的人物。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收錄了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故鄉》其中「我」與中年閏土相見後,閏土的神情、動作、語言頗有思考的價值。例如「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與閏土本是兒時的玩伴,相處得相當融洽。幾十年過去了,「我」和閏土都已人到中年,閏土的生活卻大不如前。此時兒時的夥伴相見,閏土的歡喜之情自是不必說,但考慮到兩人身份、地位、貧富的巨大懸殊,不由得現出淒涼的神情。閏土心中渴望像兒時那樣兩人稱兄道弟親密交談,可在閏土頭腦中現實又不允許他這樣做。所以,他只能把這種重拾兒時的衝動,深深隱藏起來,壓抑起來,這種做法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他的臉上顯出淒涼的神情。想到兩人現在身份地位的反差,想到自己日子的悽惶,重拾兒時親密友誼,在他心中早已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所以,她臉上淒涼的表情事他正常的反應。思想激烈鬥爭後,閏土終於回到現實,意識回到現實世界。兩人存在巨大反差的事實,使他不由得態度不恭敬起來。「終於」一詞,可見閏土內心是多麼痛苦,多麼矛盾,又是做過怎樣的內心掙扎。「老爺」的叫法,表明閏土終於意識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和兒時的夥伴是存在等級觀念的。兩人之間已經有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王玉華語)他接下來對我母親說:「這成什麼規矩----又叫水生上來打拱」一系列動作、語言,表明他內心的痛苦和痛苦的掙扎,也表明他「中毒」之深。這讓我們不由得深思形成這種現狀的根源。閏土口中的所謂規矩是什麼?窮人見富人稱老爺、打拱。不管這富人在兒時和自己有過多麼親密的關係,有過多麼親密的接觸,都應該這樣做。兒時的歡樂、親密被抹殺了。原因何在?閏土是社會中的人,我們只能在他生活的那個環境中去尋找原因。兵、匪、官、紳是造成他生活貧困、可憐的原因。可又是什麼造成他森嚴的等級觀念和沉重的精神枷鎖呢?用階級分析方法來分析就是社會制度造成的。正是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的思想灌輸、耳濡目染,才讓閏土心中有了深深的等級觀念,竟對兒時親密的夥伴恭敬起來,稱呼「老爺」,讓孩子「打拱」。由此可見,社會精神的毒害對人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重。這也是對社會制度的一種批判。這樣讀課文,無疑就加深了對課文主題、對人物性格成因的把握。
四、 寫作規律的提煉與概括 。掌握課文寫作規律,可以有效地把握課文的結構從而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使得教學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一)第一句話開門見山,第二句話緊扣第一句話鋪開寫。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第一句話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第二句是「我從未見過開的這樣茂盛的紫藤蘿。」《散步》一文中,第一句話是「我們在田野中散步。」第二句是「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背影》一文,第一句是「我和父親不相見有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句是「那年冬天……」《台階》中的第一句是「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第二句話是「我們家的台階有三級……」。《老王》中的第一句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輪」。第二句話是「他蹬,我坐……」這幾篇課文第一句話都是簡短的,開門見山的點題。然後第二句話緊緊扣住第一句話鋪開寫,後文都出現大段精彩描寫。其中《散步》和 《背影》還採用倒敘的寫作順序開頭。(餘映潮《研讀教材方法》》
(二)先敘事後抒情。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風箏》、《羚羊木雕》採用的是先敘事後抒情的寫作方法。其中敘事是基礎,占了大量篇幅,議論、抒情是在敘事的基礎上畫龍點睛的點題,升華主旨。引發人們對其中的道理深入思考,有的是對人們的諄諄告誡。
(三)對比開頭接下來鋪開寫景或敘事。《濟南的冬天》、《風箏》兩文開頭都是拿本地氣候與別的地方的氣候相對比,在對比中突出當地氣候的特點。為接下來鋪開寫景或敘事做了鋪墊,然後用大量篇幅描敘,最後在此基礎上做出總結,直接或間接扣題,點明中心,升華文章主旨。
(四)總-分-總式結構。《春》、《濟南的冬天》都採用了總分總結構模式。在文章開頭作者都用直接的描述或運用對比的方法總寫春和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接下來抓住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徵鋪展開來進行詳細描敘,都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運用多種色彩的詞語描繪了春的萬紫千紅般的美麗和濟南冬天色彩豐富、溫晴的特點。最後兩文都在鋪陳的基礎上對春天和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進行了總結,使得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整篇文章渾然一體。
(五)情感一線穿珠法。《土地的誓言》一文中,作者對祖國土地的熱愛,對日寇行徑的悲憤與痛恨貫穿其中。文中涉及美麗的關東原野上的美景,回顧了當初美好的回憶。這一切都貫穿於作者熱烈情感的表達中。《智取生辰綱》全文處處貫穿一個「智」字。示酒---故意不賣—智激—釋疑---中計。每一步都是事先設計好的,每一步都體現了智慧。《我的叔叔于勒》也有線索貫穿其中。一條是明線,于勒的種種變化。一條是暗線,父母對於勒叔叔不斷變化的情感態度。于勒揮霍他們的錢財時,他們恨于勒。于勒來信說發財時,他們盼于勒回來。後來遇到窮困潦倒的于勒時,他們怕于勒拖累他們,從而躲于勒。這樣「恨于勒—盼于勒---躲于勒」就形成一條明顯的情感線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述了百草園的美麗與神秘以及「我」在三味書屋的學習。其中也有一條線索貫穿在字裡行間,這就是「我」對兒時生活的美好回憶。以上文章都有一條明顯的情感線索貫穿其中,這種寫法叫「一線穿珠法」。「一線穿珠法」使文章行文清楚,線索明晰。
(六)環境烘托開頭,然後展開故事敘述。《蘆花盪》、《智取生辰綱》兩文在文章的開頭都採用了環境渲染的方法,然後展開故事的敘述。環境的渲染起到了烘托氣氛,預示故事情節發展走向的作用。《蘆花盪》開頭優美環境的描寫,烘託了輕鬆美好的氣氛,預示了下文描寫戰爭環境的詩情畫意,著力刻畫了老頭子的本領,表現了中國人民對戰爭必勝的自信。《智取生辰綱》開頭對烈日炎炎環境的描繪,渲染了緊張氛圍,預示了下文的情節發展是扣人心弦的。
(七)採用引用名言開始。《聞一多的說和做》是採用引用名言開始,用名言表明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做事風格,然後展開敘事,結尾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收束總結。全文採用的是總寫—分寫—總結結構方式。使得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開頭結尾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八)採用背景式、場景式的描寫方式。《安塞腰鼓》、《觀舞記》是採用背景式、場景式的描寫方法。有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人物表演的不同階段猶如上演一幕故事。也有其發生、發展、高潮、結局。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完整的場景式描寫。各個場景相對獨立,又是互相聯繫的,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
五、課文評點式研讀。對課文進行評點式研讀,不失為研讀課文的一種較好的形式。用批註的方法對課文進行評點式研讀,可以隨時把研讀心得,把思想火花留下來。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為例進行評點式閱讀。(一)我們要明確詩歌的分類。從描寫內容來看,它屬於詠雪詩;從描寫地域來看,它屬於邊塞詩;從詩中主要場景來看,它屬於軍營詩;從主題來看,它屬於送別詩。(二)我們可以從雅詞方面做批註。雅詞例舉:「卷—形象寫出風力之大。」 「折---側面表現風力度之大,摧枯拉朽」「忽—形容天氣變化之快,遠在人們意料之外」「千、萬---形象表明下雪地域之廣大。」「瀚----形象表明地域之廣大。」「愁雲---形容天氣陰冷,給人心理的冰冷感覺。」「凝---生動寫出北地天氣的嚴寒。」「紛紛—生動寫出大雪飛揚的情景,增加了動感。」「風掣—生動形象寫出風之大。」「凍不翻---側面表現天氣之奇寒。」「滿---側面表現雪大、雪厚。」
(三)名句批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四)課文美點賞析批註: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颳風而來,「北風捲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註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一支白雪的讚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於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雲,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二句以誇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於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於送者能觸動鄉愁,於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儘管風颳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台東門。儘管依依不捨,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麼走啊!路轉峰迴,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後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麼?是對行者難捨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五)寫作手法賞析批註: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沉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
六、對課文妙點進行揣摩。把課文當做為整體對其進行美點欣賞,也是研讀課文常用的一種方法。(一)在抒情散文中。我們可以選用最精彩的寫景句進行揣摩。如《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六段、第八段、第十段這幾段落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了地寫出來紫藤蘿花美麗的勝景。我們把這幾段有機地放在一起,就匯合成一篇精美的短文。集中了幾乎全部美點的小短文。又如《鶴舞翔空》可以將介紹本文相關內容的第三段、第八段、第九段、第十三----十六段、第二十一---二十三段合起來串讀。這樣,我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能整理出抒情美句和寫鶴妙喻,達到讓學生最精粹地掌握文章精華的目的。(二)在小說中可選點勾勒出人物的漫畫形象,提煉出對人物細膩傳神的描寫。如研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第四段中描寫的孔乙己:他身材很高;清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第十一段中有出現了孔乙己形象的描寫:他的臉色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綜合比較不難發現,兩段中不同的是孔乙己臉色變了,由青白色變得黑而且瘦,長衫也變成了破夾襖。而且由原來站著變為盤腿坐著了。這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揭示了孔乙己好逸惡勞的劣根性以及當時科舉制度及統治者對他的毒害,從側面有力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三)在科技文中可以羅列出知識要點、關鍵信息讓學生去篩選,去概括。如《說「屏」》一文,我們可出示四組詞語。1.詩意 情境 嚮往 微妙 2.擅長 功能 美感 稱道 3.帷幕 裝飾 書齋 休憩 4.造型 輕巧 繪畫 得體。我們可以任選一組詞語連詞成句成段,或從五個段落中各選有關的話連綴在一起,就能形成全文的縮影。這樣我們就能準確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餘映潮《說「屏」》)《說「屏」》第一自然段美在1.用詞雅致。例如「銷魂」—生動形象表明意境美。「似隔非隔」---精鍊、形象表明屏的特點和作用。「心生嚮往」-----形象表明對屏的喜愛。2.虛詞運用「總要」---形象表明對詩句的喜愛和對屏的嚮往之情。「不禁」---忍不住,形象表明屏魅力之大。3.感嘆句的運用。「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讚嘆其意境美。「怪不得時至今日,外國人還都齊聲稱道!」---形象表明外國人對屏的喜愛之情。4.美在引用詩句。「銀河燭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引用詩句形象表明意境的美好,令人讚嘆。5.美在精妙的概括。「屏的微妙在於「似隔非隔」,其集中了功能與美感,關鍵在於一個「巧」字。」---精妙的概括了屏的功用及特點。6.美在一個抒情的開頭。「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用抒情的手法贊屏,並且開頭與結尾互相關照關係,使文章結構嚴謹。7.美在巧妙引出說明對象:美在三個層次寫出了作者從童年時代到中年時代感受屏、研究屏的這樣的一個過程。
(四)相關題材對比閱讀。《天上的街市》詩中提到了天上生活而毛主席詞《蝶戀花答李淑一》也寫到了天上的生活。這樣我們可以把兩文放在一起作比較閱讀。《天上的街市》表現的是一種寧靜之美。《蝶戀花答李淑一》表現的卻是一種豪邁之情的篇章。兩者放在一起配成靜美與豪邁相互補的浪漫篇。《過故人莊》描寫的是春天的鄉村景色。《游山西村》則是描寫的冬天的景色。兩者放在一起做對比閱讀,正好配成一春一冬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寫景抒情篇;《口技》與《核舟記》配成一動一靜的狀物寫人篇。這些搭配誠然是一種極具創意的設計思路,它的成功全在於教師平日大量的閱讀積累和記錄,以及做教學上的有心人的智慧與勤奮。
(五)文言文善於抓反覆出現的詞。例如《馬說》妙在通篇寫馬,而通篇寫人;妙在以喻為論,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全文七點千里馬;妙在十一個「不」字,這十一個「不」字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妙在理性闡述中(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居然有一處感性的東西。(天下無馬?)通觀三個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第一自然段「不以千里稱也。」「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自然段「安求其能千里也。」「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自然段「其真不知馬也。」「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醉翁亭記》中21個「也」的全部意思和表的的語氣。本文共用21個「也」字,語氣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陳述肯定感嘆。若將本文細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應有陶醉語氣,介紹人名之「也」,應是得意語氣。
陳述
1.環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4.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5.山間之朝暮也 。6.山間之四時也. 7.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8.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9.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10.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11.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12.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肯定
1.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2.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13.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感嘆。
1.在乎山水之間也。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而樂亦無窮也。4.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總之把課文當做整體對其進行美點分析,可以抓住文章用詞造句之妙,還能對文章的主題有一個深入體會。
七、課文的集合與分類。課文的集合與分類的研究室非常重要的,經常這樣做可以使我們找到研讀課文的方法,尋求到一些規律,這樣讀課文,效果會事倍功半。(一)長文短教。長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語文第一冊30課中,就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9篇長文,第二冊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長文,第三冊中,有《阿長與〈山海經〉》等8篇長文。長文有著信息量大的優點,但同時也有占用課時多、容易引起學生厭倦、信息繁冗、教學上難以處理等等弱勢。所以,研究長文短教,在提高教學效率上就有比較重要的意義。長文短教,從教材的類型看,可分為教讀式處理與自讀式處理,教讀式處理比較精細,自讀式處理比較粗放,所以我們一般應研究對長文如何教得精一點;從教學手法看,可分為平實性處理與藝術性處理,平實性處理比較平淡,藝術性處理比較生動,所以我們一般應研究如何教得生動一點。但無論怎樣處理,無論運用什麼手法,長文短教都重在一個"短"字,這個"短"字,又主要表現在"點"上。也就是說,長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選點"。(餘映潮《閱讀教學50講》)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1.緊扣課文教學要求,以完成一兩個教學重點為目的進行短教。以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為目的,對課文進行創造性改編或創造性複述。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無疑買《山海經》是重頭戲,其中蘊含「我」豐富的情感內涵。是文章主題的體現與升華部分。我們教讀時可以把這部分剔出來讓學生複述或改寫,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故鄉》一文《月夜刺猹圖》景色描寫非常優美。我們可以拿出來做美點賞析;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外貌和性格變化非常明顯,可以把做對比閱讀訓練;中年閏土和楊二嫂的外貌描寫可以當成範文給學生講解。「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正如地上的路……」這一段無疑是難點,要給學生講透。
(二)難文淺教
所謂"難文",有時是篇幅長、文字多的現代文,有時是用語生僻、意思深奧的文言文,有時是內容艱深的短課文;有時是看似優美而連教師都似霧裡看花的散文,有時是平白如話而寓意難以琢磨的小說。總之,難以在規定的課時中上完的或者難以讓一定年齡層次的學生理解的課文,就是閱讀教學中的"難文"。難文要淺教可以「巧借東風」,從「預習提示」或從「自讀提示」中選一兩個問題進行教學。也可以「選點突破」,選教文章中最好的一點或最美的一點。可以「變講為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體會。(餘映潮《閱讀教學50講》)例如《阿長與《山海經》》是難文,前面有閱讀提示,魯迅為什麼寫阿長?阿長是一個什麼人呢?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這兩個問題進行教學,從而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獲得一些實實在在的收穫。再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學生對立論知之甚少,並且也不易掌握,即使強硬灌輸,也會讓學生不得要領。而這一課中的本論「中國人大部分有自信力」這一部分論證得非常精彩、嚴謹,非常有說服力。因此我們可以把它拿出來作為立論的經典例子來講。再比如《熱愛生命》一文,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不是多麼深刻。我們可以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在讀中去體會主題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短文細教
短文細教,應該在「細」字上下功夫。短文細教,可用如下的一些方法與角度:1.藝術地細化朗讀訓練的層次,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神韻、風格,對含義較深的詞句、段落進行充分的感悟、體會和品味。2.充分關注語言訓練,增加語言訓練的時間與課堂容量,從語言訓練、語言習得、語言積累、語言實踐與運用等不同的層次深化教學內容,豐富學習成果。3.細化對課文的理解,從整體上適當增加對課文的品析角度,以立體地多側面地理解課文內容。4.根據課文特點,有機地進行一些穿插、引進、遷移、聯綴、補充、收集、查詢、交流、研討的教學活動,以增加和豐富課堂教學的線條與情趣5.運用「1+1」的教學策略,將有某種內在聯繫的精美短章組合為「一課」進行教學,從而形成「學讀」「聯讀」「比讀」等不同的教學組合,細化課文的教學。6.從課文特點出發,細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不僅從形式上藝術地組織起不同的活動細節,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學生的課堂活動量,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餘映潮《閱讀教學50講》)例如《狼》一文。1.我們可以設置朗讀的層次。一讀,讀得準確,讀通句子。二讀,讀得好聽,讀出句子的節奏與停頓。三讀,讀得有味讀出當時的情形。2.從屠戶的心理及動作綜合分析屠戶的性格,並分析狼的性格特點,再深入引導學生思考屠戶戰勝狼的原因。3.最後,提問設疑,引發學生思考:「狼」只是狼嗎?引導學生思維拓展深入。4.學生試著寫寫生活中的「狼」。
(四)淺文趣教。淺文趣教是一種教材處理方式,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的設計。這其中的「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別出心裁,將淺顯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趣並在這種有趣中進行語言教學、思維訓練與情志薰陶。這種「內在」的趣既能表現教師巧讀課文的水平,又能表現教師設計教學的技藝。一是教師開動腦筋,變換手法,將教學的過程撩撥得有趣,這種「外在」的趣能夠很好地表現教師的教學機智。研究淺文趣教,是為了化平淡為神奇,變無味為有味,從而充分地開發利用課文的價值;淺文趣教,還是要落實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之上,落實在「教學」二字上,要體現出一個「雅」字。比較科學的做法,是根據課文特點,在教學中設計安排一個兩個或幾個比較有「趣」的點。這種「趣」點,可以從如下一些教材處理方式或教學設計手段上獲得: 1.別出心裁地分析課文,或將課文材料進行變形,或將課文材料進行組合,或將課文內容進行濃縮,設計能讓學生集體參加的充滿「文趣」的表演式朗讀活動。2.針對有些課文短小、精美、易懂的特點,用「反覆」的手法,設計分層推進、逐層深入的美讀教學步驟,讓課堂閱讀活動充滿「美趣」。 3.教師巧讀課文,對課文進行閱讀新解,並將自己這獨有的心得轉化為教學設計,讓學生面對淺顯的課文,也覺得有一點「奇趣」。 4.針對課文內容,從「發現問題」的角度,從「編擬練習」的角度,從「積聚精華」的角度,設計能讓學生覺得饒有「興趣」的課堂競賽活動。(餘映潮《閱讀教學50講》)例如《詠雪》教學板塊分為賽讀? 賽問? 賽講等環節。(一)賽讀:讀文比賽。(10分鐘左右)1. 5分鐘自由朗讀,教師提出層次不同的朗讀要求。2. 5分鐘競讀比賽。或分組賽,或對手賽,要求讀出情景,讀出敘、議的層次。(二)賽問:質疑比賽。(10分鐘左右)1. 3分鐘質疑問難準備。2. 3分鐘質疑問難比賽。3. 教師釋疑解難,並安排一定的課中練習。(三)賽講:講故事比賽。(20分鐘左右)1. 請同學們展開聯想和想像,將課文內容「變」為一篇白話故事。2. 同學們自讀自講。3. 分小組講故事。4. 選手競講。5.教師評說。在這樣的教學中,串講不復存在,繁瑣的提問銷聲匿跡,賽讀、賽問、賽講三個教學環節與整體感知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緊密相聯。《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公輸》、《馬說》屬於謀略類,要反覆讀,在讀中去體會字裡行間主人公的能言善辯及說理的透徹。《小石潭記》、《湖心亭看雪》、《滿井遊記》、《醉翁亭記》屬於情趣類,要從賞析美點的角度去讀,在讀中體會景色的優美及作者高雅的情趣。
八、文章結構形態分析與欣賞。文章結構形態是文章的骨線,研究文章結構形態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其實用價值之高,也許可以說超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切其它因素。因此要想搞好語文教學,必須具備從文章結構形態去研究的基本功。以《濟南的冬天》為例。(一).從全文行文布局角度來欣賞。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蹟」「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讚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繫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二)從文章標題首尾安排角度欣賞。標題是《濟南的冬天》,結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為何「濟南」與「冬天」位置互換?作者藝術匠心有三:
1.首尾呼應為多種文體採用的方法之一,作者為避免結尾使用標題的照錄,作了標題主詞與偏詞位置的互換。這一換,引起讀者關注,激起賞析者的興趣,有淺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濟南的冬天》因「冬天」為中心詞,見此馬上會生冬天之感:朔風撲面,大雪紛飛,厚雪冰棱,無一不透出一股襲人的寒氣。可讀過全文,響晴取代了暗晦,陰冷被煦暖替換,作者結穴為「冬天的濟南」,把中心詞換成了「濟南」,則突出了濟南的冬天特有的韻致,使讀者經歷了從切膚之冷到響睛之暖的轉化,確實勝八一籌。
3.《濟南的冬天》作為中心詞的「冬天」是一個時令,給人以籠統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離的懸念(到底什麼樣?),接著以生花妙筆寫出具體的冬天的濟南。山是搖籃似的山,太秀氣的山,小水墨畫似的山;水是冒著熱氣的水,深得發藍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結尾主詞與偏詞的互換,標誌著從無形寫到有形,從無色寫到有色,從迷離的虛寫到形、色俱佳的實,終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駐筆,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教學參考資料助讀)
(三)從畫面色調、烘托畫法來欣賞。本文具有繪畫美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1.運用色調的對比烘托形象。
(1)以北京冬天朔風怒號、天寒地栗的肅殺襯托濟南冬天的「暖」色。以寒村暖。
(2)以倫敦灰霧慘澹的陰鬱襯托濟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襯明。
(3)以熱帶地區烈日高照的可怕襯托濟南冬天的「溫」色。以熱襯溫。
這裡運用了繪畫藝術中「以形賦形」的烘托方法。
2.從紛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徵,突出表現。
沈括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見假山耳。」老舍先生正是用的「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法。作者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城的東南西北,只畫冬天濟南的秀美睡態。畫山,不畫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徵:「小山整個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接著引導讀者展開想像:「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難保暖和。』」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畫形體,只畫濟南冬天人物情態的最主要特徵:「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山渾然構成一幅畫面。
(四)從文章細部構成角度賞析。
《濟南的冬天》精心設計景物和構圖,層層展現景物形象。
繪畫是「空間藝術」,須將空間並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巧妙的布置。這種繪畫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了。說第二段畫的渾然一體的濟南大地是一幅寫意畫,那麼第三段畫的美態紛呈的濟南雪景則更接近於工筆畫。
作者依山寫景,通過寫美的小山各個細部的雪光、雪色、雪態,畫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藝術結構上取了兩層布置。先進行工筆的分筆描繪,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地輕描: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這件花衣被風兒吹動,叫你希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是它的態,在色和態的描繪里寫出了靜中的動;它更有世上最動人的容色,艷艷夕陽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樣「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畫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筆一景,一景一態。這一段分筆描繪,從方法看是用的工筆,從意境看依然著力於寫意。中國繪畫講究「氣韻生動」,分筆描畫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動的。一連串的動詞,將讀者帶聯想、想像的意境,讀者所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光、色、態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雪的內在的美。作者所創造的,正是「氣韻生動」這一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
行當所行,止當所止,融情人景,詩意盎然。如文章開頭「對於一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這段文字,讀來順暢、上口、富有節奏感。這和作者在語言協調上下了功夫有很大關係。這個意群由兩句話組成,內容上是兩個對比,但在語言的組織上,卻是化散句為整句,兩節文字—一對稱,基本上是單音詞對單音詞,雙音詞對雙音詞。如兩個「像我」並列,「北京」對「倫敦」,「奇蹟」對「怪事」等等。在整齊中又有變化,錯落有致,氣勢貫連,讀來很有音樂性。
由此可見,對文章章法結構的賞析,可以讓我們從深度廣度抓住文章的結構構建規律,感知其形式美、音韻美。
讀課文的種種方法是我們深入研讀課文,挖掘文本內涵,近距離與文章、與作者對話的一種手段。因此,做為教師,我們要煉就這一項基本功,從研讀教材去提升自己。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