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漫山遍野的育兒文章中如何大海撈「真」——科研套路教你見招拆招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噹噹當!喜歡芝麻麻麻上一篇文章《新手麻麻的自我修養育兒書里不常見的三句話》的筒子們注意了,1-5歲微信育兒群群主芝麻麻麻的第二篇原創科普文來了。
  文:芝麻麻麻
  最近經常聽到一個新詞微信育兒,有人解讀為是個麻麻都加個微信群麻麻群討論育兒,也有人解讀為現在都講科學育兒,而網絡傳媒特別是微信公眾號里有很多科學理論,要多多學習。
  然而,現下公眾號實在太多,產出的育兒文章也自然是海量。面對漫山遍野的育兒文章,麻麻們如何去偽存真,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指導是一大難題。今天,我從我所接受的九年的科研套路的角度嘗試對忽悠人嚇唬人的理論見招拆招
  No.1拿著個案當真理,隔壁二大媽如是說。
  麻麻們在育兒的路上可謂艱難險阻,經常遇到各種困擾和麻煩。而我們面對一些育兒理論的時候又常常感到很無助,因為書里寫的經常是騙人。書里說4~8個月添加輔食,可人家隔壁二大媽家小孩3個月就喝水果汁了也接受的挺好啊~
  科研實驗中,在評估實驗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時,常見的考量點是實驗對象的樣本量。當實驗對象只有單純的一個或者兩個的時候,只能叫個案分析或者報道,而不能完全算作系統的實驗設計。這樣的個案報道體現的個別的例子而不是廣譜的普遍真理。
  同樣,在我們理解很多育兒理論的時候,科研中說描述的結果往往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指的是實驗組的平均水平遠高於對照組的平均水平,而不會說實驗組中每一個全部贏過對照組。所以,科學理論大多是普遍真理,但從不否定存在個體差異,不是說每一個個體都一定會依從這個理論。就好比100個人里80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而你遇到的剛好是隔壁二大媽說的是那20%而已。
  我們更容易相信眼前見到的,我們習慣於被身邊見到的實例所深深觸動,然而事實上我們不能保證我們對樣本的遇見率是足夠隨機的,也許我們碰巧遇到的是少數派呢。
  No.2相關不是因果,證據也分強弱。
  曾經看到文章說,拿筆姿勢不正確是因為小時候爬的少。其中引入很多分析論點,扔出來一大串高大上的名詞,什麼感統失調,平衡感,內耳前庭,一層一層講出很多理由。
  我初次看這樣的描述的時候是非常疑惑的,因為從我習慣的科研套路來說,在沒有充分前提的情況下丟結果,經常過度解讀,面對現象有很多推測的解釋,但真正的科學結果是富有邏輯性的一步步嚴謹的推論而不是推測。拿筆姿勢不正確和小時候爬的少,這裡面隔著嬰幼兒期隔著童年,有太多太多的干擾因素。
  看到這樣的結論,我會習慣性提出幾個反證:1)如果一個爬的很多的小孩去學錯誤的拿筆姿勢是不是學不會?2)是不是只要爬的多,正確拿筆姿勢無師自通且絕對穩定不會變壞?3)如果一個沒爬過的小孩,刻苦訓練正確的拿筆姿勢是不是絕對學不出來?多玩命的矯正都絕對不成功?
  習慣了套路,每當說起各種道理的時候,習慣性的會問一句:證據呢?邏輯呢?嚴謹麼?有沒有過度解讀?我不否認裡面有證據,很有可能在某個實驗里,拿筆姿勢正確組的孩子比拿筆姿勢錯誤組的孩子小時候爬行時間更多。然而拿筆姿勢和爬行只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娃身上的相關。
  舉個歪栗子,媽媽甲最近胃口不好,吃的東西少,食物殘渣不足,然後兩天沒拉屎。後來第二天因為家具顏色和老公吵架了很生氣;媽媽乙吃了好多柿子,鞣酸攝入過多,腸道蠕動慢,然後兩天沒拉屎。後來第二天為了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和老公意見不合和老公吵架了很生氣。媽媽甲和媽媽乙都先出現了沒拉屎,第二天出現了和老公吵架。沒拉屎&和老公吵架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是先後分別同時出現,這兩件事情在客觀上就有聯繫有相關。但是,相關不等於因果,我能說因為沒拉屎所以和老公吵架了,或者因為和老公吵架了所以連屎都不拉了麼?
  所以,我想說的是,造成任何一個現象往往是多個因素混合影響而成的,把中間千千萬萬的干擾因素都忽視,掐頭去尾的光去對應相關的現象,就一躍而當做因果來解釋是不符合科學的。如果有文章系統的說,兩組(足夠大的樣本量)生長環境一樣性別一樣年齡一樣叉叉叉叉什麼都一樣的孩子,唯一的差別是爬行時長多的孩子握筆姿勢正確。那說出這裡面的因果才算是有些科學誠意。
  再者,醫學用藥里總講一個詞叫證據弱證據強,簡單化一點解釋就是說,證據弱就是說這個藥治療這個病有一定療效,但療效沒有那麼好。其實在育兒理論里也是一樣,絕大多數研究受困於實驗設計的不完備,樣本量的不充足,地區差異環境差異等等的考量不充分,存在一定偏倚。
  也可以理解為,育兒理論里有些是對的,但不完全對,不是每個情況下都對,不是放哪個娃身上都對,但也不是全無道理。所以,我們每當看到一個結論的時候,都應當往前看下這個理論的前提條件,客觀的篩選而後再選擇是否接納。
  No.3沒有什麼全優點或全缺點的永恆真理。
  又想到一個發育中的焦點:爬行。我看到一些文章的理論基本可以概括為:不會爬就全身殘疾。然後又出來一些極端反對聲音:不用爬就走一樣天下無敵。根據科研套路,一般此類極端解讀都會存在偏頗。首先,知識理論是不斷更新和修正的,20年前的理論成果基本被推翻更新的七七八八了。
  所以我至今沒見過哪個paper里會敢把話說的這麼滿,特別是如此複雜深遠的影響力的探討。古諺說的好,每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爬行對於孩子的發展當然有很多優點,但也不是說全是優點沒缺點,那我們為什麼不一直爬到成年,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的我們千辛萬苦進化來的直立行走的意義都蕩然無存?
  什麼事都有好壞,難點在於度的把握。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再是那個正義黑白分明,絕對臉譜化的時代了。很多時候,孩子不分優點或缺點而都是特點,而且是持續變化調整的特點。我們不是在育兒文章里找認可尋求安慰,我們是從理論到實踐,從理論的鏡子裡尋找自己孩子可提升和改良的空間。
  在育兒路中,持續變化的不光是孩子,還有我們。誰都無法精準預測一個孩子的未來。我們應當採納的,是海納百川而又淡泊從容的學習心態。我們需要做的,是隨時觀察孩子的變化,調整我們的養育策略。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