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談中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內容摘要】本文探討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指出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數學教學中,及時審視自己的教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空間,師生一起攜手探究數學知識,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方法學生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同時在全國上下沸沸揚揚展開。教學方法的變革可以被看成新一輪課程改革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本人以為中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樹立「以人為本,先成人後成才」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人才,先成人,後成才。幾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孔子就強調道德感化。「成人成才」——「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才,先成人後成才,能同時成人成才更好」。這也是我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健康成人成才,把學生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特點,選擇適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並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指導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學習生活、解決適應性問題、情緒調試、生涯規劃、認識自我、健全人格、青春期教育、人際溝通等等。因為學生不會做人,我們教越多的知識,對社會的危害只會越大,對我們學校安全管理也會造成更大的壓力;他學會了做人、生活,他自然而然地會好好學習,學習成績也自然而然就會上去。
  二、要樹立科學的數學教學觀
  「數學是真、善、美的統一體,數學精神對於求真、持善、臻美,形成完美的三維人格,促進德育、智育、美育全面發展,終身持續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都不知不覺地受到一種觀念,特別是數學教育觀的支配。也就是說每一位數學教師所從事的數學教育實踐活動從深層次上進行考察,都與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尤其是數學價值的認識緊密相連。事實上,無論人們的意願如何,所有的數學教育方法、教學模式都與數學教育觀有關。現代數學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數學教育觀。」[1]樹立全面正確的數學教育觀,這樣才有利於把握數學教學改革的全局和方向。美國著名數學家柯朗對數學的認識是一個較全面的概括,「數學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表達形式,反映生動活潑的意念、深入細緻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諧的願望。它的基礎是邏輯和直覺、分析和推理、共性與個性。」
  恩格斯說:「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現代數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數學教學新觀念,主要包括:數學的應用,問題解決與數學建模,數學交流,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化,數學活動,猜想、發現和創造等。
  一個數學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數學理念,樹立的科學數學觀、科學數學學習觀、科學數學教學觀。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科學地、系統地把幾種教學方式聯繫起來,使之靈活運用,並結合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其他專業特長,才能創造出成功的、比較適合自己的、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三、鼓勵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通過操作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啟迪思維,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
  我們應當積極提倡學生的主動探究,但也應當明確地肯定教師在這一過程也應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自主探索』也不是『自由探索』,漫無邊際和毫無目標的胡思亂想,不僅毫無意義,而且誤導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嚴謹性』。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應被理解成教師直接給出解題或解題方法;恰恰相反,更為重要的即是如何去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以及提供適當的案例。
  例如,美國學者巴拉布與達菲所指出,「教師的工作是通過向學生問他們應當自己問自己的問題來對學習和問題解決進行指導。這是參與性的,不是指示性的;其基礎不是要尋找正確答案,而是針對專業的問題解決者當時會向自己提出的那些問題。」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對於合作學習的提倡顯然也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是時代對人才的需要,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者,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鼓勵者,應站在時代的前沿,把培養探究性、創新型人才為己任。「應該能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究的機會,在學生研討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層層推進,直至達到研究目標。在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總之,基礎教育階段要著眼於人的一生的發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統一的模式。它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學方法改革之實踐與理論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5(1):4-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李伯春.數學教育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2(z1):17-19.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