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不同決策研究範式中情緒與決策的關係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不同決策研究範式中情緒與決策的關係
 人類的一切行為可以說都是決策的結果。決策的規律與科學性不僅關係到個體和家庭的幸福和諧,也影響著企業乃至國家的興衰成敗。從古至今,數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等對決策做了許多研究,並隨著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決策心理學。由於決策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所以它的研究範式還沒有統一,主要的研究範式有標準化範式、描述性範式和進化論範式。近年來,情緒在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和作用逐漸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重視,美國著名決策研究專家R•Hastie[1]在展望判斷與決策未來的研究趨勢時指出:情緒問題是決策領域未來需要解決的16個問題之一。當然,在決策的三種研究範式中,有關情緒在決策過程中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一、標準化範式
  1.標準化決策理論
  標準化範式的理論基礎是客觀世界決定論、理性經紀人假設、貝葉斯公理。Adam Smith提出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包含三個命題:第一,個體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經濟人的行為是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三,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經濟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貝葉斯公理則提供了一個推斷事物客觀機率的良好測量工具。
  標準化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是無限理性的,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則的決策。藉助數理運算建立起一套決策行為的公理,認為個體決策遵循這套公理,並追求效用最大化。該理論並不關心個體如何做出決策,而是從構建好的數學模型出發,規定決策者應該怎麼做出決策。標準化範式的主要代表理論有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據經濟人假設提出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論以及Savage[2]提出的主觀期望效用理論。
  2.情緒與標準化決策理論的關係
  早期的決策理論始於博弈,博弈的過程本身就包含人類許多的情感(如冒險、刺激、恐懼等)。基於這種理論,Bernouli指出人們的判斷和估計不依賴於獲益本身,而依賴於獲益後的心理滿足或愉悅程度。例如,對一個窮人來說,贏得100法郎所帶來的滿足和愉悅是巨大的,而對一個百萬富翁來說,贏得100法郎帶來的滿足或愉悅程度就低得多。Bernouli將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或愉悅稱為效用,提出了效用理論:效用是收益的對數函數,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效用最大化。Bentham[3]發展了Bernouli的效用概念,認為效用是愉悅與痛苦之差。在這些奠定古典效用理論基礎的簡單概念里已包含了對情緒的關注。
  20世紀中期,數學上的重大突破催發了現代效用理論的產生,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論,該理論假設決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對選項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數幾個規則,決策者按最大預期效用進行選擇。這裡效用不再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而成為可測量的客觀指標。7年後,Savage[2]提出主觀期望效用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觀機率而以主觀機率來計算。主觀期望效用理論迅速成為標準化決策的主導方法。但無論是最大期望理論還是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在追求客觀性和量化指標的過程中均拋棄了古典效用理論所包含的心理內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從而使得這些理論在增強了客觀性的同時喪失了對許多現象的解釋能力。且上述兩種理論無法解釋偏轉反轉現象。
  標準化決策理論的研究者們把效用視為理性世界的客觀實在,假定效用可以被測量、比較、運算,並且滿足傳遞性、替代性、完全性等條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標準化模型,忽略了作為行為者心理體驗的效用的主觀性、個體性、易變性、複雜性。所以情緒在標準化決策範式中是處於被排斥的地位的。但在古典效用理論的概念里,我們已經看到了情緒的萌芽。
  二、描述性範式
  1.描述性決策理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