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發展學生數學思考方法探究

2023年09月27日

- txt下載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提高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文章從「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索動機」「二、注重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三、小組合作探究,在合作中探索問題」「四、加強組織引導,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五、鼓勵學生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六、注重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六個方面入手,就如何在探索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探索活動;小學數學;數學思考能力

一、引言

小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數學潛能的開發,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創設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勇於表現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和學習,教師還要注重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索,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索動機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提問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助於增加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教師在提問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提問,還可以運用新知識和學生原有認知的衝突創設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要有啟發性、趣味性,使學生通過仔細思考問題來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商不變的規律》這節課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觀察、比較、猜想等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講這節課時,我首先列出幾個算式,使學生觀察算式並找出規律。40÷8=5,80÷16=(40×2)÷(8×2)=5,120÷24=(40×3)÷(8×3)=5,20÷4=(40÷2)÷(8÷2)=5。我提出問題: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小組討論,並說出了:四個算式的商都相等,第二個算式的被除數80是第一個算式被除數40的2倍,第二個算式的除數16是第一個算式除數8的2倍,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的倍數相同,都擴大了2倍。學生髮現第三個式子中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3倍,第4個式子中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2倍,商不變。學生總結之後,我向學生展示了商不變規律。我又讓學生討論:(40×0)÷(8×0)=?這種情況是否適用於商不變規律?學生討論後發現商不變規律(零除外)。我又列舉了一些式子,使學生運用商不變規律填空。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商不變規律,使學生在思考中掌握數學知識。例如,《生活中的負數》這節課主要是使學生能夠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講這節課時,我出示了一些數:+2,-2,+5,-5,使學生認識正負數,我提出問題: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學生思考並回答: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我向學生展示了天氣預報圖,使學生找出其中的負數,學生通過觀察,找出了-3℃、-6℃等。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說出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負數呢?有的同學說電梯里有-2表示地下二層;有的同學回答:在足球比賽的時候,丟掉2分通常用-2表示;有的同學說:溫度計上有負數。我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正負數:1.今日北京的最低氣溫為零下3℃,記做-3℃,最高氣溫為6℃,記做+6℃;2.小明的爸爸這月工資3000元,記做+3000元,小明家這月支出2000元,記做-2000元;3.小明的媽媽到銀行存入5000元,記做+5000,小明的媽媽又取出2000元,記做-2000元。學生觀察這些正負數,看看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學生觀察後發現這些正負數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義。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生活中的正負數,增加學生對正負數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正負數存在於生活之中,感受到學習正負數的意義。

三、注重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探索

探索活動離不開動手實踐,學生在拼、剪的過程中進行猜想,並通過觀察結果得到結論。動手實踐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獲取新知識。在動手實踐前,教師讓學生準備好相關的材料,學生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有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動手操作的方式更利於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邊操作邊探索,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了,對於所學的知識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講《相交與垂直》這節課時,我讓學生拿著手中的小棒擺一擺,擺出相交的角,學生擺出了不同角度的角。我引出垂直的概念,讓學生認識垂足。我讓學生通過折正方形紙的方式使摺痕相互垂直,引導學生用彩色筆將摺痕畫出來。學生進行折、畫並交流折法。學生運用三角尺的直角畫直線的垂線。過直線上的一點畫一條直線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直線的垂線。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兩條直線的相交和垂直。動手操作的方式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學生手、口、腦、眼並用,有助於學生掌握新知。又如,在講《角的度量》這節課時,我先出示了幾個不同大小的角,讓學生比較和估計角的大小。然後向學生介紹了測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我先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然後提問學生:量角器有什麼特點?學生觀察:量角器是一個半圓,被平均分成了180份,它有內外兩圈刻度,量角器有一個中心點。我向學生介紹了量角器的中心點、外圈刻度、內圈刻度和零刻度線,讓學生找出量角器上45°、50°、140°的角,在學生找角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如何看量角器的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然後我讓學生畫一個銳角,並用量角器量一量。學生總結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最後運用量角器畫出指定度數的角。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用量角器量角、畫角,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在觀察、動手操作中獨立思考,掌握了數學知識和技能。

四、小組合作探究,在合作中探索問題

小組合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的過程是學生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能夠了解到其他同學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共同探究,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例如,在講《加法結合律》時,我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四年級舉行跳繩比賽,四(1)班有28人參加跳繩,四(2)班有17人參加跳繩,四(3)班有23人參加跳繩,四年級參加跳繩的共有多少人?我提出問題:如果先算四(1)班和四(2)班參加跳繩的人數,再算這三個班級的總人數,怎樣列式?學生列出了算式:(28+17)+23;我又讓學生先算四(2)班和四(3)班學生的人數,再算總人數。學生列出了算式:28+(17+23)。我把4名學生分為一組,進行小組探究:比較這兩個算式的異同點,看一看有哪些發現。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計算出這兩個算式的結果都為68。經過觀察,學生得出了這兩個算式加數相同,都是連加,結果相同,但是運算順序不同。我又給出了一組算式:(35+15)+8,35+(15+8),讓學生先猜一猜,然後計算一下這組算式的結果怎樣。學生進行猜測:這兩組算式的結果相同。組內的同學同時進行計算,看結果是否相同。我提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說出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三個數相加的和與先將後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的和是相等的。我又列出了一些算式,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88+12)+10,88+(12+10);(13+17)+20,13+(17+20);學生進行計算並小組探究,經過驗證發現規律是正確的。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學生舉出一個例子,小組內進行驗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掌握了加法結合律。

五、加強組織引導,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在學生探究時,教師要加強引導,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法策略上的引導。在學生探究遇到問題時,教師給予一些建議,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讓探究過程更加清晰、有條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探究方法,比如:操作發現法、猜想驗證法、類比聯想法、觀察歸納法等。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探究方法的引導,學生的探究能力才可以得到快速的提高。例如,在講《小數乘法》中的小數乘整數這節課時,我先讓學生複習因數擴大或縮小積的變化規律。學生通過觀察15×5=75,150×5=750,1500×5=7500,發現了一個因數不變,積和另一個因數擴大的倍數相同。我舉了一個例題:蘋果每斤1.5元,買5斤蘋果多少元?怎樣列式?學生用加法計算:1.5+1.5+1.5+1.5+1.5。我提出問題: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可以怎樣列式?學生說出了1.5×5。我繼續提問:1.5×5表示什麼?學生回答出5個1.5。我提出問題: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可以轉化成整數乘法嗎?採用什麼方法呢?我引導學生將1.5擴大10倍變為15,15×5=75,根據積不變的規律,使原來的積不變,75需要縮小10倍,變為了7.5。我使學生思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呢?學生思考後回答:相同。我讓學生討論小數乘整數應該如何去做,並帶領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這節課讓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進行計算,藉助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知識中的問題。

六、鼓勵學生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在探索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質疑是學生思考的開始,有疑問了學生才會動腦去思考。學生只有有了疑問,才會積極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不理睬,而是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提出自己意見的做法進行表揚,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積極引導全班同學一起探究,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在講《乘法結合律》這節課時,我舉了一個例子:某小學6個年級的同學參加合唱,每個年級有5個班,每班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參加合唱?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可以先算一個年級有多少人參加比賽?(25×5)×6=750人;有的學生說可以先算出全校有多少個班級,用(6×5)×25=750人。我讓學生思考這兩個等式有什麼特點,學生髮現乘數的位置不同,乘數相同,結果相同。一名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是否乘數變化順序後積不變?我讓全班同學一起進行探索,我出示了幾個例題:(25×4)×12,25×(4×12),(125×8)×3,125×(8×3),學生經過計算,得出了乘法結合律的規律。我讓學生想一想:這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運算律相似?學生思考後回答出加法結合律。我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快速地計算出結果,學生進行計算。這節課學生通過計算、觀察、交流活動,探索乘法結合律。學生有了疑問,我並沒有打壓學生,而是鼓勵全班同學一起進行驗證,學生經過驗證解決了疑問,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掌握了乘法結合律。學生遇到問題先進行猜想,然後通過計算驗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了出來,學習熱情提高了,探究的火花被有效地激發。

七、注重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

在探究活動將要結束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通過歸納總結將學生探究過程中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結論進行總結,有助於使探究結果更加具體,使小學生能夠了解到探究的結論,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就感。歸納總結的方式可以使學生了解到這節探究課的目標是什麼,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沒有掌握。例如,在講《路程、時間與速度》這節課時,我出示了松鼠、猴子、兔子的競走成績:松鼠4分鐘走了280米,猴子4分鐘走了240米,兔子3分鐘走了240米,我讓4名學生為一組,探究問題:1.松鼠和猴子為一組,誰走得快?2.猴子和兔子為一組,誰走得快?3.松鼠和兔子為一組,誰走得快?學生討論後回答:1.松鼠和猴子比,松鼠走得快,因為時間都是4分鐘,松鼠走的路程遠;2.猴子和兔子相比,兔子走得快,因為它們走的路程是相同的,但是兔子用的時間少;3.松鼠和兔子走的時間不同,路程也不同,不太好比較。我啟發學生:可以把松鼠和兔子的時間統一為一樣的嗎?學生回答可以把時間統一為12分鐘。我又提出問題:還可以算每分鐘它們分別走了多少米?怎麼計算呢?學生列式計算:松鼠為280÷4=70(米),兔子為240÷3=80(米),因此,兔子比松鼠走得快。我啟發學生這裡的70米指的是松鼠的速度為70米/分,同學們說出了兔子的速度為80米/分,猴子的速度為60米/分。我給學生舉出了一些生活中速度的例子: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4米/秒,光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萬千米/秒。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麵包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小汽車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哪個行駛的速度快呢?學生討論並列出算式:麵包車的速度120÷2=60千米/時,小汽車的速度200÷4=50千米/時。最後,我讓學生總結概括出路程、時間和速度的關係,歸納總結的過程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通過歸納總結,學生掌握了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探索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有助於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讓學生的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進行思考,在探究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在學生提出問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去探究,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黃曉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130-131.

[2]劉麗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8(4):220.

作者:蘇海燕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