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說什麼都不聽了,我該如何和孩子相處

2023年10月15日

- txt下載

在我的日常門診以及工作之餘的社交、生活的過程中,親子關係的話題會經常涉及。
作為父母角色,在陪伴小孩成長過程中,會為孩子取得的進步而欣慰,但同時在管教小孩過程中遇到的衝突矛盾也經常讓我們「苦不堪言」。
各種社交平台及新聞中也經常會出現父母們面對「熊孩子」花樣百出的挑戰難以應付的場面,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不符預期的行為卻無計可施,父母們經常困惑在工作場所雷厲風行,為什麼在管教孩子時會威風掃地呢?怎樣才能讓叛逆、不服從的孩子與父母恢復正常的親子關係呢?
父母們通常認為,家長的職責就是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慣常的做法就是行為約束,不外乎講道理、給建議、下命令和糾正行為,甚至會用負疚、羞辱以及懲罰或者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們做我們想讓孩子去做的事情,其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有一些目前依然常用的方法,比如「計時隔離」、「正向激勵」等聽起來似乎比較友善,但其終極目標還是一樣-----控制孩子的行為。
這些方法確實在一段時間內會讓孩子的行為稍有改變,但效果維持的時間卻是短暫的。家長們越是試圖用各種條規約束、後果威脅或者獎賞刺激來管理孩子,其鬥爭就越激烈,爭吵聲就越大,對抗方式就越不計後果,關係就越破裂、冷漠。
面對此種場景,家長們經常會覺得沒有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合作,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卻經常既沒有向孩子表現出尊重,也沒有表現出合作。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用「尊重合作」的方式來避免親子關係中的各種矛盾衝突呢?
01、明白合作的特點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合作的兩個核心特點。
1. 合作必須是雙向的
合作,意即一起工作,對於家庭來說,合作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制定那些跟他們有關的規則,一起為解決問題尋找方案,以及一起做決定的過程。
很多家長沒有把合作看成是跟孩子之間的雙向互動,而只是單向的行使權力,即要求孩子去做他們想讓他去做的事情。
當孩子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就認定他是「不合作的」,就會立刻責罵、批評、指責孩子,導致孩子抗拒、爭吵,接著又用懲罰或者獎勵來脅迫服從,進而引發更強的抗拒,如此循環往復。
如果你不跟孩子合作,孩子也不會選擇跟我們合作。
例如,下班回家後看到孩子和小夥伴們在家裡玩樂後沒有清理的雜亂的房間,家長們可能會有不滿的情緒,於是可能會對孩子這樣說「房間裡面太亂了,你必須在吃晚飯之前把房間打掃乾淨!」
家長使用權威單方面下達指令讓孩子在給定的時間按照你的標準完成這一切時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當你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感受、需要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打掃房間的方案時,就可能失去了孩子的尊重和好感,孩子對此無動於衷或者激烈牴觸其實就是對你單邊決定的自然反應。
2、合作是跟孩子一起協作
回想一下在跟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你是使用家長權利來掌控孩子的控制型育兒方式,還是使用跟孩子在一起協作的賦權型育兒方式?
控制型育兒方式的經典表達:我要你馬上去做,如果你不去做......你照我說的去做就好了!不要頂嘴,把我要你做的事情先做完!我知道你想玩,但是你得先......我已經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為什麼還不做.......你一定要、你必須要、你應該要......
顯然,控制型育兒的家長在竭盡所能的讓他們的孩子必須完成他們安排的事情,為了努力讓孩子服從,會花費很多時間訓話、爭論,甚至不得不用威脅懲罰或承諾獎勵的方式來強化命令,千方百計的讓他們的孩子滿足他們的期待。
賦權型育兒方式的經典表達:我們一起想辦法來做......你覺得這個主意怎麼樣,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願意......嗎?你願意告訴我你現在的想法嗎?我們能一起想辦法真是讓我高興。
這樣的表達方式,體現了賦權型家長更願意通過傾聽孩子的感受、需要和願望來理解孩子,傾聽通常只是對話的開始,傳遞給孩子「我願意在開始做這件事之前跟你一起探索」的信息,大家一起來決定怎樣做才是最合適的,家長和孩子通力合作共同商討所有行動。
02、突破合作的難點
其次,為什麼會如此難與孩子合作呢?
1. 與孩子有效聯結的時間太少
很多家長都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們待在一起,可是仔細分析後才意識到,那些所謂待在一起的時間都是在為孩子們上學或參加活動而準備。
比如:接送上學或放學、接送課外輔導班(各種興趣班)、接送參加各種比賽或者考試、卷進孩子們的家庭作業及其他學習任務中。家長們感到很無奈,好像沒有什麼時間跟孩子一起玩耍或者談心。
我們也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與孩子建立更多有效聯結:
養成相互陪伴的習慣:當孩子還小時,跟他們一起遊戲、唱歌、跳舞、畫畫等,一起歡笑,甚至簡單的依偎在一起。每周預留出一家人共處的時間。每周舉行一次家庭會議,這是一個家庭成員練習合作的機會,可以談論個人生活,可以談論家庭計劃,也可以一起玩有趣的遊戲,通過家庭會議讓每一個家庭成員享受到生活的平衡。
2. 家長習慣貼標籤、攀比和挑剔
當孩子的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標準或者預期時,家長經常會說:「真差勁」、「真懶惰」、「真煩人」、「真吵」、「真不負責任」等,甚至會貼上「好孩子」、「壞孩子」的標籤;而「你看看xxx多優秀」等與他人對比的言語更是不絕於耳。
標籤是用來貼到物品上的,給他人貼標籤除了不適當且傷人之外,還會讓自我暗示成為現實;而攀比,並不會讓孩子通過認識自我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只能引發孩子內心的敵意、嫉妒、疏離、沮喪或者叛逆,因為它沒有滿足孩子內心渴望關注、尊重和接納的需要。
正確的做法是聚焦孩子的具體行為,具體談談你所看到的那個讓你覺得孩子「不好」的行為。
比如孩子連續2個周末玩耍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我們可以這樣分享我們的觀察和建議:「很欣慰你在平時都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但當你連續2個周末都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時我有些擔心,我希望周末的時間你既能愉快的玩耍,同時也能完成該做的作業,不知道你有沒有很好的辦法來合理安排周末的時間呢?」
3. 習慣使用獎勵或者懲罰
當家長讓孩子去做違背意願的事情時,經常會使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手段。
如果經常使用獎賞來激勵孩子可能會「上癮」,由此你會需要不停的提供越來越多的獎賞才能獲得你所期待的服從;而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產生內疚、羞愧、害怕後可能會觸發孩子內在的憤怒和報復之心,家長可能會為此付出如下代價: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鼓勵孩子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去努力,而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在想法去行動。剝奪了孩子做事的快樂。拿走了孩子跟你合作的願望。教會孩子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從他人那裡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當然,不使用獎懲的方式來脅迫孩子做事,並不等於縱容孩子,也不等於放棄你的需要。恰好相反,如果使用有尊重的互動,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在意每個人的需要。
例如,當你看到孩子在房間生氣撕書的時候,放下懲罰、批評、責備孩子的衝動,要知道孩子行為背後都是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
你可以走進去抱住孩子,跟孩子說:「你現在很生氣,需要發泄是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很願意幫你找到一種方法既不會傷害你,也不會傷害我比較看重的書,好嗎?」
這樣,孩子可能就會願意敞開心扉談論他通過撕書試圖滿足的需要,知道了他的需要,你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找到既可以滿足他的需要又不會造成其他傷害的方法,這樣的談話可以讓我們都從中獲益。
如果相反,採用懲罰的方式,你永遠不可能了解孩子為什麼撕書,同樣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孩子可能會關閉自己,心懷恐懼、憤怒或者失望,滿腦子想著怎樣與你對抗。
4. 家長自身存在情緒或困擾
這一點其實也是相對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在親子關係中,除了上述列舉的,家長的一些不良交流習慣之外,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家長自身的情緒其實並非由孩子而起,而是由於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甚至個人疾病問題引發的。
由於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感,以及他們本身的自主意識沒有發育完全,所以面對家長的情緒宣洩,孩子們往往是怯懦的、退縮的。
這種「後撤」的姿態,其實給某些家長的情緒「騰出」了一個進攻的空間。就好像兩軍對壘,一方如果稍稍有些退縮,另一方自然可以向前緊逼一步。
但正如上文說的,親子關係不是兩軍對壘,而是聯手共贏。所以,家長也需要時刻審視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情緒問題(例如焦慮、委屈、怨恨、煩躁等)。
需要銘記的是:這是屬於家長自己的事情,是家長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孩子並沒有義務承擔你的情緒。尤其是要避免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媽媽/爸爸心情不好,你要理解!你要懂事!」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責任。
育兒過程中,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需要更多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合作。孩子生活在充滿信任感的家庭里,他們的需要被充分的尊重,他們的人生也將有可能更加健康和豐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