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何為畫像石畫像磚 畫像石畫像磚是什麼

2023年10月25日

- txt下載

所謂畫像石,實際上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所屬建築,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築,因此,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顛峰,而且對漢代以後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區別
漢代畫像石在製作方法上與畫像磚有所區別。前者是在天然石塊上雕琢圖案;後者是用粘土成型,再在半乾的坯上用印模製作畫像,待磚坯乾燥後入窯燒蓽,但是在畫像內容方面,兩者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本章節討論畫像磚藝術時,結合畫像石有關內容進行。
漢代畫像磚的一項重要成就是展示了漢代農業生產勞動情況。
米脂東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牛耕圖,耕者雙手扶犁,腰微彎,俯首緩行,好像在察看新翻的泥土。兩頭牛用一根繩子系在一起,牛頸上抬一橫槓,拽引耕犁,蹄步瞞跚。耕舉由鏵、床、柱、轅、梢等附件構成。鏵作等腰三角,當是鐵鑄的發土利器。犁前接以長轅,轅首又置橫木為較,壓於兩牛頸上。耕舉最下部叫犁床,此犁之鏵未安在犁床上而安在犁床之上的另一個附件上,是為了在它與舉柱交叉點上加穿楔木,以定耕地的深淺。畫面上這種先進的耕犁和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當是《漢書_食貨志》所載「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的形象反映。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也有類似的4』牛耕圖「:一農夫扶舉,二牛在前面拉犁,後跟一提籃少年在下種。
四川德陽出土有漢代畫像磚播種圖,畫面上有6人,前面4人,手執柄鐮作用力收割狀,後面兩人手執圓形器物,作播種狀,畫面上的田畦、樹木歷歷在目。山東滕縣宏道院出土的漢畫像石牛耕圖,刻劃了眾多的農夫在田間耕作。畫面中間,一農夫在驅牛扶犁而耕:右邊一農夫驅牛拉一物碎土摩田;左邊,三農夫執鋤中耕。又一人手捧斗形器,似在撤播下種。畫面的左端,有人擔食而來,為在田間勞作的農夫送飯。畫面右端、有一棵大樹,樹陰下一人執杖悠然而坐,似地主監工。上述兩幅農耕圖表明,我國廣大地區在夏天一邊搶修,一邊搶種的農事,早在漢代就早已有之。
作為漢畫像石邊飾的裝飾花紋帶,無論在圖像配置上還是在畫面裝飾上,都有重要作用,是畫像石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種花紋帶的裝飾圖案,一般都以二方連續的形式刻在主體圖像的四周。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畫像石花紋帶的圖案,以簡單的幾何形圖案為主;東漢中晚期,不僅出現了極富變化的捲雲紋和卷草紋,而且出現了由幾種圖案帶互相重疊而組成的復合裝飾花紋帶。在第一、第三分布區,由於大量使用了這種復合裝飾花紋帶,使主體圖像極為華麗典雅,大大提高了畫像石的藝術觀賞性。從東漢中期開始,畫像石的主體圖像開始廣泛使用了填白技法,使畫像的結構布局舒朗有度,更富觀賞性。
由於各個分布區的漢畫像石的製作工藝不同,使畫像石在東漢時期呈現出千姿百態的不同風貌,山東、蘇北畫像石的細膩精美,南陽畫像石的壯闊雄大,陝北畫像石的簡潔凝重,四川畫像石的飄逸瀟洒,都是漢畫像石園藝中奇葩。而第五分布區畫像石藝術風格的前後變化,證明了東漢中期以前南陽地區的畫像石藝術發展水平最高,其後,山東、蘇北成為畫像石藝術水平最高、對其他地區影響最大的區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