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劉邦當初被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匈奴最後為何要放虎歸山

2023年08月16日

- txt下載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劉邦突圍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眾所周知,在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單于曾經率領40萬騎兵把劉邦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但最終,他還是故意開了條口子、放了劉邦一命。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依靠這種強大的兵力優勢,冒頓是不是可以一鼓作氣殲滅劉邦,然後順勢覆滅漢朝、入主中原呢?他最終放虎歸山,難道真的是因為妻子的勸說嗎?

  對冒頓單于這種人來說,他之所以不殺劉邦、滅漢朝,只可能出於一個原因:辦不到。
  要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咱們的先搞清楚這個人的性格、作風與思維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冒頓單于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是自華夏文明誕生、產生「華尊夷卑」觀念以來,首個統一了「北狄」(即北方的游牧民族)、隨後對中原發動正面挑戰的少數民族首領;在後世兩千多年,一旦草原上湧現出了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人們總是習慣地將其與冒頓做對比。
  作為沒有經過系統教育、主要依靠天才和本能而嶄露頭角的傑出人物,冒頓單于將匈奴游牧民族的「狼性」特徵展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報復父親曾經對自己的拋棄與迫害,冒頓一方面假裝順從,另一方面卻以「鳴鏑射擊」來訓練一支完全聽從自己的死士隊伍,甚至不惜以自己的愛妻為試驗品;
  「鳴鏑弒父」後,冒頓本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則,將他的後媽、弟弟以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貴族全部殺死,以鐵血殘暴的作風奪取了部落的統治權。

  但他不單單是兇狠頑強,而且極富智慧和謀略。
  面對更為強大、霸道的東胡,他所採取的套路深得「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精髓——當東胡王勒索千里馬、索要妻妾時,匈奴上下氣憤不已,冒頓卻能淡定的悉數滿足,既成功地讓敵人放鬆了警惕,又讓自己的部落將士憤怒莫名、發誓報仇雪恥;待到時機成熟時,面對敵人的割地要求,冒頓卻一反常態痛斥:「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其後率領早已躍躍欲試的精兵、一舉襲滅東胡。
  由此可見,冒頓單于幾乎具備了古代頂級梟雄的一切必備素質:
  作風頑強、極度隱忍,為了目標可以無視一切屈辱;
  心思縝密、有勇有謀,善於創造並隨之把握機會,將自己的對手玩弄於股掌之中;
  堅毅果敢、狠辣殘暴,理性到殘暴的地步,對反對者毫不留情、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至親。
  這種幾乎毫無弱點的生存之道,讓他成為了首個創造「統一草原、控弦三十萬」偉業的霸主。

  因此,這樣的人物,如果真的具備了殺掉劉邦、覆滅漢朝的能力,他一定會像餓狼看到羊羔一樣,惡狠狠地、沒有絲毫憐憫心地猛撲上去,將對方吃得連骨頭渣都不剩。
  他之所以圍睏了劉邦卻縱虎歸山,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老婆的勸說(畢竟他曾經眼睛都不眨地弄死寵愛的前妻),也不完全出於擔心王黃、趙利反水,而是因為自己的實力不濟。
  估計很多朋友對這一說法不以為然,下面咱們細細分析。
  從兵力對比來看,當時的漢軍貌似處於下風。劉邦這邊,是「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而匈奴人的兵力看起來更多:「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
  在我們的觀念中,兵力就代表著國力;而且更可怕的是,漢軍絕大部分是步兵,而匈奴人全是騎兵(一個步兵都沒)。由此看來,匈奴碾壓西漢看似毫無難度。
  如果認同這種概念,那說明咱們對那時的匈奴不夠了解。

  西漢初期的匈奴族,逐水草遷徙、隨畜牧而轉移,不從事任何農業生產,以放牧、打獵為生,吃肉喝奶、穿革披裘,從小騎羊射鳥鼠、長大騎馬射野獸,個個都是天生的騎射戰士。
  但是,我們不要因此認為匈奴人就是無敵的,他們的弱點也非常明顯:
  一、人口稀少。騎馬放牧、騎馬打仗,對匈奴男子來說並沒有任何區別,任何一個成年匈奴男子,都是個隨時可以上戰場的軍人;因此,冒頓單于組織起40萬騎兵,等同於中原把所有耕地的農民都組織起來,軍隊規模不能體現人口多少。
  據史料記載,到了漢文帝初期,冒頓單于徹底統一草原,還完全掌控了西域,就像他說的那樣:「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實力達到頂峰。但即使如此,他們的人口也無法與西漢相比,就像漢奸中行說指出的那樣:「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匈奴全部人口,還比不上漢朝的一個大郡。

  匈奴人數雖少,但勝在個個都是能夠上戰場的精兵。同時,由於生活條件所限,他們的吃、穿、用極為簡陋,中原的綾羅綢緞、糧食美酒具備極大的誘惑力。因此,自古以來,整個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都熱衷於南下掠奪,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只是生存所需罷了。
  這種動員體制,再加上馬背上的強大機動優勢,匈奴人短期內組織起規模龐大的軍隊,用來進行奔襲、掠奪戰,那自然沒什麼問題,甚至還是對枯燥生活的調劑、對貧瘠生活物資的改善;但進行滅國之戰卻是另一碼事了,冒頓單于能夠帶著全部軍人跟西漢打長期消耗戰嗎?那就等同於發動所有男性勞動人口上戰場,這對一個社會組織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若只發動一部分人,卻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打不過。當時的劉邦一共組織了32萬軍人,被冒頓單于包圍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先頭軍。能包圍漢軍,不代表就能打得多;匈奴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在陣地戰方面甚至還處於劣勢。這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巨大弱點:技術的落後。

  二、技術及生產力的代差
  公元前169年,晁錯曾向漢文帝上書一封,系統闡述了自己對漢、匈雙方優勢、缺點的梳理。在他看來,當時的匈奴具備三大優勢:
  匈奴馬匹眾多,擅長在各種山地、溪谷靈活機動;
  匈奴人的騎射技術精湛,遠遠超過漢族士兵;
  匈奴人常年在惡劣環境下生存,不怕疲勞、習慣於忍飢挨餓,中原人這一點處於下風。
  由此可見,匈奴的遊牧特色,決定了他們在個人素質、技巧上具備獨樹一幟的優勢。但決定戰爭的因素遠遠不限於人和馬,在晁錯看來,中原的優勢更多:

  其一,在平原地帶,漢軍以戰車、騎步組合,能夠輕易對抗匈奴的輕騎兵;
  其二,漢軍武器裝備遙遙領先,中原的強弓勁弩,射程碾壓匈奴人的小弓;將士手裡的長戟,遠勝對方的短刀;
  其三,漢軍的鎧甲防禦效果佳、武器精良,匈奴人劣質箭頭大打折扣;漢軍紀律嚴格、陣型嚴密,匈奴人難以抵擋;
  其四,漢軍雖不善於騎射,但隊伍中的弓箭手訓練有素、成規模,在制式箭矢的攻擊下,匈奴人的皮革護甲、木製盾牌脆弱不堪;
  其五,下馬近身搏鬥方面,匈奴人的耐力、技術遠遠比不上漢軍。

  這就是巨大技戰術差距的體現。在西漢後期,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霸氣口號的陳湯曾說:「胡人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當漢兵一人。今聞頗得漢之工巧,然猶三而當一「。漢人技術先進、制度領先,而胡人則武器落後、靠著天分打仗,雙方的損傷比經常是1比5;近些年來對方有進步了,但戰損頂多縮小到1比3。
  而在西漢初年,中原經過了多年的戰爭,軍人的素質也處於一個小巔峰期。但受困於馬匹不足,騎兵規模、騎射技術是短板,面對席捲而來、呼嘯而去的匈奴人,漢軍將士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法接近敵人。
  因此,冒頓單于如果只是騷擾、搶奪中原,自然沒什麼難度,他們可以利用騎兵的機動優勢,突破漢軍的防禦薄弱點、打個時間差;而當組織嚴密、軍陣強大的漢軍正規軍趕到,他們早就策馬逃走。說得直白點——匈奴人確實硬剛不過漢軍,但可以「敵進我退、敵退我擾」啊!

  但如果匈奴人想要「滅亡」漢朝,那就必須進攻中原的腹地。用裝備簡陋、缺少攻城器械、不會土木作業的輕騎兵,主動跟武器精良、制度先進、裝備器械完備、有城邑輔助的漢軍打持久戰,這不是送死嗎?就他們那點人口,也許沒過幾仗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其實匈奴騎兵後來確實主動硬鋼過漢軍步兵,結果是這樣:匈奴單于親自帶幾萬騎兵圍攻深入草原的李陵5000步兵,最終匈奴人損失了近兩萬人,漢軍邊戰邊退,最終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沒。
  聰明、狡猾的冒頓單于,不會做這種蠢事;他與西漢交手,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利益。說白了就是撈點錢、物,改善改善生活。如果通過和親能達成這一目的,何必要冒著生死存亡的風險跟強大的中原文明硬剛?
  在雙方休戰後,冒頓單于集中精力開拓西域,在掌控這一富饒地區後,他的實力進一步增強,自認為具備與西漢分庭抗禮的資格了。於是,他給漢文帝送了一封「國書」,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原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
  這就是冒頓單于作為一名政治家的智慧所在:雖然自己的力量今非昔比,但休養生息的西漢國力也蒸蒸日上;對匈奴最有利的狀態,仍舊是相安無事、保持和平。以這種方式獲取漢朝贈送財物,何樂而不為?

  不過,後世的匈奴統治者不滿足於西漢贈予的有限財富,漢朝上下也不忿長期與「北狄」和親。匈奴人不斷對強大統一的漢帝國進行騷擾掠奪,終於惹禍上身、招來了致命的反擊。
  漢朝進攻匈奴,只需要補齊機動性;而匈奴想要進攻中原,那要彌補的短板可就多了去了。漢武帝時期起,為了扼殺匈奴人的優勢,西漢王朝打造起一支毫不遜色的騎兵隊伍,依仗碾壓式的國力,對匈奴人展開了上百年的窮追猛打。在這種戰鬥模式下,匈奴人的機動優勢變成了笑話。雖然不斷躲躲藏藏、苟延殘喘,但最終還是被清理出了歷史舞台,要麼俯首稱臣,要麼灰溜溜的西遷。也許這就是落後文明的宿命。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