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評論創作談】寫教育評論要多些「心眼」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我在大學裡就開始寫書評、影評。但接觸教育評論大概是三年前,蒲公英評論網的編輯和作者引領我走上了教育評論寫作的道路。在寫教育評論的過程中,我一邊學習別人發表在蒲公英評論網上的文章,一邊嘗試自己寫,漸漸有所感悟:要寫好教育評論,一定要多些「心」「眼」。
想寫好教育評論,首先要用一顆「熱心」來關注教育。我寫教育評論,絕不是為了出名謀利,而是為了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通過評論的方式傳達出來。無論能不能改變現狀,也要為天下學子和教育工作者「振臂一呼」。例如,我撰寫的《「減負」絕非從書包里拿掉幾本書那樣簡單》一文,正是源於我對「減負」的關注。「減負」一直都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減負」的口號就已經如雷貫耳,但20年後依舊如是。儘管我已無法享受「減負」所能帶來的幸福童年,但真心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少一些精神壓力,得到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教育。再比如,我看到有報道說,某老師因為家長誣告,生活遭到了嚴重的影響。於是,撰寫了《教育管理者要理性對待家長投訴》一文,該文入選蒲公英評論網「銳評」欄目。文中,我痛聲疾呼「對於教師教學方法不當的問題,應該以修正提攜為主,切不可貪圖省事而逢迎家長」,千萬要「多給教師留些『餘地』」。
想寫好教育評論,還要練就一雙「冷眼」和「銳眼」。前幾天,看一位教師在談教育評論創作時,側重一個「快」字。我卻認為,有時候「慢一拍」「冷一冷」未嘗不是好事。之前一位小學教師寫了一封辭職信,火爆網絡,許多教師都提起義筆,肆意揮灑同情。在一片支持聲中,這位教師卻默默地將此信息刪除,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其中細節到底如何?旁觀者未必清楚。再比如之前的北大女孩發布了「感謝貧窮」的文章,引起了諸多評論作者的抨擊。讀著那些犀利的言辭,其實我頗有些擔心:不知這個女孩面對撲面而來的網絡暴力,會不會遭遇心理的滑鐵盧。隨後北大女孩又一次發言,申明所刊發的文章僅僅是前半部分,屬於斷章取義,還有後半部分對新生活的展望。因此,我認為撰寫評論,一定要在熱點中保持冷眼旁觀,冷靜思考,讓觀點在大腦里不斷淬鍊,切莫被一時的風潮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各種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其中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大行其道的未必就是優秀的教育理念,我們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掌握真實的教育案例,進行深入的教育思考。在《人工智慧取代不了教師教育學生的溫度》一文中,將當前火爆的人工智慧與人類教師進行優劣對比,得出了「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是機器永遠無法做到的,而人類可以」這一結論,這也是人類教師永遠無法被取代的重要論據。
寫教育評論,光有「冷眼」和「銳眼」,很可能會被當成異類,唯有再加上一顆「慧心」,才能讓人心悅誠服。一線教師的辛苦不容置疑,但是很多教師每天奔波於三點一線之間,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寫教育評論需要我們對待教育時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感性情緒。例如,我發表在「銳評」欄目的《好老師的標準咋能硬性規定》一文,動筆前我進行了深入思考。到底什麼是好老師,其實很難一概而論,但我通過不斷觀察身邊的優秀同事,發現真正的好老師都是真心喜愛學生,有著深厚的教學功底,懂得用閱讀來滋養自己並善於反思的人。我承認這篇評述中包含著許多感性認識,因為好老師是不能夠用一個固定標準來進行定義的,但在老師教書育人的本質中,還是總結出了一些優秀教師的共性,這也能化為我們自身成長的養份。
最後想說,寫教育評論還要有一顆「恆心」。寫作初期,我的許多文章都無緣「銳評」,甚至沒有入選「犀言」,但我從不氣餒。在閱讀其他老師的評論文章時,我感受到了自己和高手之間的差距。因此,我不斷加強學習,並堅持撰寫教育評論。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的一些文章入選「銳評」,也有多篇被《中國教育報》選用。對於一名年輕教師而言,這是莫大的肯定和榮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