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五篇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資本論》,全稱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鑑。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範文一
記得以前看到某個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話,說集權和極權的區別在於,集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專 制,而極權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 制,因為它深入人心,讓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從心裡認同這種專 制獨 裁。而現代社會,正是一個資本所統治的極權社會。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是,資本家用一定量的預付資本,購買僱傭工人的勞動;僱傭工人為資本家勞動,從而以工資的形式取得自己勞動的報酬。這一過程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公平的:資本家和工人,分別作為勞動力的買方和賣方,平等的出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平等的交易;資本家可以選擇僱傭這個工人,也可以選擇僱傭那個工人,工人可以選擇受這個資本家僱傭,也可以選擇受那個資本家僱傭。表面上看來,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完全符合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
但是,在這表面之下,掩蓋了事實的真 相,那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它的價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資本家所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
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就隱藏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差別之間。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使用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比如,在一個10小時工作日內,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產了20000元的產品,那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10000元(20000元減去10000元)。勞動力的價值,是指勞動力的維持費用,即:一個人要保持正常的體力和腦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比如工人為資本家勞動了一天,獲得5000元的工資,那麼,這5000元就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
工人為資本家勞動10小時,創造了10000元的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平均每小時勞動創造1000元價值。而他實際上獲得的工資卻只有5000元,也就是說,他只有5小時在為自己勞動,而剩餘的5小時,全部是無償的為資本家勞動。這剩餘的5小時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的利潤的來源。——如果沒有剩餘價值,則資本不可能增殖,資本家不可能獲得利潤。
在僱傭勞動中,勞動者(工人)的所有勞動都表現為為自己的勞動;他為資本家提供的無償勞動(剩餘勞動)掩蓋在他的工資的面具之下。在奴隸勞動中,奴隸的所有勞動都表現為為奴隸主的勞動;即使是奴隸維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也表現為奴隸主的財產。在徭役勞動中,農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時間內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勞動,在另一段時間內在地主的土地上為地主勞動,即服徭役。
在僱傭勞動和奴隸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不同點僅在於,僱傭勞動的成果表現為勞動者自己的財富,而奴隸勞動的成果表現為奴隸主的財富;前者是隱蔽的剝削,後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飾的剝削。在徭役勞動中,勞動者為自己和為他人的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
典型的奴隸勞動,如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和內戰以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制。在奴隸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信奉「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和其他的勞動資料一樣,都是奴隸主的財產的一部分。在僱傭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後會論及,為什麼這種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實到現實中,會成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現代社會中資本的極權統治。
通過對僱傭勞動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區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平等的商品交換規律,會演變為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占有規律。
買方和賣方在對等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交換,起初並沒有產生任何問題。但是,當交換的商品變成勞動(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時,異變便開始了。勞動力的使用形成勞動,而勞動創造價值,因此,勞動力便可以與資本進行交換。(勞動力本身不是價值,它不可以與代表價值的資本進行交換。)這裡的欺騙性在於,工人天真的以為資本所購買是他的勞動,他得到資本所付的工資,他與資本間的交易就算完成了、兩者就扯平了。而實際上,工資所購買的,並不是他的勞動,而是他的勞動力,換句話說,只是他的勞動的一部分,即他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而他在自己的勞動力的維持費用之外所創造的價值,則無償的為資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勞動(勞動力)的買賣這一特殊的商品交換過程中,擁有資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著社會進步的果實,而擁有勞動力的一方,日益貧窮,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的一切歷史必然性的悲劇皆落到了他們的頭上。正如在奴隸勞動之中,物質生產過程的所有血淚都是奴隸的血淚一樣。
命運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有命運的。奴隸不能擺脫他作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個別奴隸的解放,甚至躍升為奴隸主,等同於奴隸地位的改變;橫掃羅馬本土二十年的漢尼拔,也曾是奴隸哩。)這是奴隸的命運。而奴隸的現代後裔,僱傭工人,則再也不會重複祖先們那種直接隸屬於人、作為工具而存在的命運了。他們變成了隸屬於資本的奴隸,但在面對他人時,他們可以有權宣示自己的獨立了。
宗教把命運神化為永恆,正如資本把它的剝削權力神化為永恆一樣。在基 督教,現代的資本家打上了上帝選民的印記,而僱傭工人,則等待著末日審判那未知的命運。說白了,資本就是現代社會的上帝。
現代社會,就其性質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 督教,是最適合資本的宗教。
順便提一下,關於財產繼承權的問題。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曾經飽含人類同情的善意關懷,說過這樣的話:政治權力的繼承已經成為過去,經濟權力的繼承是否也有一天會消失呢?父親把政治權力傳給兒子,是不合法的,那麼,父親把經濟權力傳給兒子,又為什麼是合法的呢?羅素說,我看不到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兩者之間的區別。他認為,或者說他希望,經濟權力的繼承,也終有一天會消失。
除了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二者之間的對比,他找不出本質的區別外,羅素沒有給出任何關於這個論點的論證。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為什麼經濟權力的繼承會走政治權力的繼承那條老路,走到最後全社會都認為它是非法的。——除了驚嘆羅素這種天才的類比和想像力外,就是一串問號了。
但在馬克思這裡,我找到一點線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資本家和工人,一個擁有資本(勞動資料的所有者),一個擁有勞動力。勞動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樣,是勞動力對勞動資料的主動、自覺的占有,而異化為了後者對前者的強制的、有計劃的壓榨。資本家把財富傳給子孫,實際上是把剝削他人的權力傳給了子孫。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改變,「財富的繼承直接意味著剝削權力的繼承」這一規律便不會改變。資本從父親的手中傳給兒子,換一個角度來看,更易於理解事情的真 相:資本把自己的代表從父親換成了兒子;人的生老病死絲毫不會影響資本的增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繼承權背後所隱藏的真 相,那就是:這僅僅只是一個資本所有者變化的過程,就像A把手頭持有的股份轉讓給B一樣,問題的實質沒有任何改變。
因此,即使現代社會的法律規定廢除繼承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但是,歷史的來看,只有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時,繼承權才會消滅;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繼承權就會自然隨之消滅。在現代社會,要強制的消滅繼承權,只有帶來反面的效果,正如羅剎國曾經搞的集體農莊、老 毛曾經搞的人民公社一樣。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什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樣的政治權力傳承模式,可以在古時候獲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實行選舉制、規定領導人任期的古羅馬,在其滅亡之後的一千年歲月里,其民 主制會被西歐人棄之如敝屣。
即使有傳說中堯舜禪讓制的光輝,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也沒對皇帝的家族繼承問題提出過疑問。不要據此斷定中國古人愚昧、中國古代思想家沒水平,連民 主都沒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權力的繼承,而後人也將笑今人經濟權力的繼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領域的民 主,而後人也將笑今人不知經濟權力上的民 主。某些藉此貶低中國文化的所謂教授學者,只不過是落在世界歷史的資本主義角落裡坐井觀天的可憐蟲罷了。
當然,從馬克思(1818-1883)的時代到今天,雖然僅僅一百餘年,但現代社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曾說,社會日益分 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現在看來,事實並非這樣簡單。馬克思的估計有點兒樂觀了,他低估了技術進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促進。
20世紀的技術進步,是人類歷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比擬的。這種技術進步,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說二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二戰可以說是技術進步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反應物本身。)而技術進步反進來,又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它煥發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夠變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於技術進步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種增長一方面減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其總的勞動價值中所占的比重,從而大大的加強了相對剩餘價值的剝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長。即是說,工人必要生活資料相對的增長了,但絕對的減少了。
要更清楚的說明這個問題,需要論述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及機器對人類勞動的保存(只有在大工業中,在機器生產中,人類才得以保存過去勞動創造的價值。),這裡暫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資本論中很大篇幅便是對大工業生產的研究。絕不能說馬克思沒有觀察到技術進步的作用,只是他當年看到的技術進步,相比起20世紀的來,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些以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來否定19世紀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認真的閱讀過馬克思。觀察一個人對另一個論著的批評是否恰當、水平有多高,很多時候其實並不需要翻看另一個人的論著,只看看這個人的批評本身就夠了。大部分人的批評是自說自話,連對手的觀點都沒搞清楚就開始瞎掰。比如,把現代經濟學與馬克思的理論直接對立起來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戲。
在本質上,現代社會並沒有變。雖然它自19世紀以來在生產力上有了巨大的進步,但它仍是資本主義的。
關於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是水平的。比如馬爾庫塞寫過《單向度的人》,提示現代人的所謂自由的虛偽性,一方面是自由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則是限制越來越多。但遺憾的是我沒有完整的閱讀過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雖然大學裡曾十分鐘情於他們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屬於社會文化批判,與馬克思的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研究,馬克思是不可不讀的。理解了《資本論》,對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就更易理解了。我正是經歷的這樣一個理解過程。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範文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二)當代勞動特徵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又被稱為服務業,在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可稱為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產業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展,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產值所占的比重已達60%——70%。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向理論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造價值?
第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學研究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品,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為所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積極性。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展,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的、探索性的複雜勞動,它創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僻求。對於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為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探討。
第四,經管管理勞動。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範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專門化的知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複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其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普通勞動者的勞動。
三、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實可行性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經濟範疇會隨著現實的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同歷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法 論上的重要分水嶺在於:馬克思認為,經濟範疇是經濟現實關係的科學抽象,而隨著經濟的現實關係的變化,經濟範疇也應當相應發生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法 論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都不是「結晶體」,而是一個「變化的機體」。因而,人們認識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律的範疇,也不是永恆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和否定的過程中。有些經濟範疇的內涵,會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性質,有些經濟範疇只說明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實質上它已不再適用,這時它只會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歷史痕跡保留下來,而一些新的經濟範疇會代替舊的經濟範疇。
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是立足於商品經濟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看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是長期的、有階段性的,這一發展過程必然決定著勞動價值論要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創新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確切反映,是科學體系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馬克思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有關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啟示,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像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三)我國學術界的五次爭論為勞動價位論的發展和創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建國以來的五十多年,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範圍討論有五次,包括涉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和「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內容的前三次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於「價值創造源泉」問題、世紀之交由「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再掀熱潮的後兩次討論。
我國經濟學界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總的來說,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並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了方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範文三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範文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像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大學生資本論讀後感範文五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它的出版,
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件重要大事,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它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鬥爭歷程,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人類歷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範圍內的進一步發展。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秘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醜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決心和信心。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