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寬容」的合法性根據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目前 中國 正在進行以市場 經濟 建設為主題的「 社會 轉型」,市場經濟內在地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精神,毫無疑問,在這種文化精神中,「寬容精神」無疑應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寬容經濟」 ,市場社會是一種「寬容社會」。然而,在 理論 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認同寬容的價值、理解寬容的必要性,相反,還有不少人在有意無意地曲解和貶低寬容的意義,因此,為寬容的合法性進行自覺的申辯,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課題。本文試圖從 哲學 的角度作一嘗試。
一、寬容的本體論根據
我們認為,承認世界的本質是豐富的「差異性」,而不是僵死的「同一性」,這一點構成了寬容的「本體論根據」。
堅持世界「抽象同一性」的哲學必然是一種「不寬容的哲學」,這可以以傳統哲學為代表,而信奉世界「差異性」的哲學必然是一種「寬容的哲學」,這可以以 現代 哲學這代表。
縱觀傳統哲學漫長的 發展 過程,對「同一性」的追求構成了其最為強勁和持久的衝動,它幾乎席捲傳統哲學的所有流派,控制了幾乎全部哲學家的理論思維和價值取向。這種哲學即是被人們稱為「實體論哲學」的傳統形上學。
「實體論哲學」的理論使命十分明確,就是要為這頭緒紛繁的世界確定一個絕對的中心和最終的基礎,要替此岸世界的人們找到一個可徹底阻止解釋無窮後退,可從它出發說明一切的最後根據,也就是說,它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具有最終裁判權的最高權威,——這個最高權威就是那唯一的、絕對的「實體」。
「實體論」哲學在 歷史 上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哲學派別所設計的「實體」 也各不相同,但所有的「實體」都分享如下共同特徵:
(1)、絕對真實性與完美性。它是現象背後並規定著現象的純粹的超驗本質領域,現象虛幻不實,「實體」才是真相所在,它是避免了任何虛假、錯謬玷污的 「本真存在」;
(2)它絕對同一,永恆在場。實體統攝一切「差異」於「同一」中,統攝將來與過去於現在的永恆中,它是「一元性」、普遍性的「絕對統一體」;
(3)它是終極的目的與價值源泉。它提供永恆的真理、提供與歷史無關的價值原則與價值框架,為正義、美德、善行等奠定一勞永逸的最後基礎。
可見,「實體」就是一個具有最後「發言權」的最高權威,一旦捕獲了它,一切就都找到了安穩的依靠,找到可無條件服從的力量,它是「一」,但可以決定「 多」,它是「點」,但可以統治「面」,它是「孤家寡人」,但可以操縱「芸芸眾生」。
由這種「實體」所操縱的世界,必然是一個不寬容的世界,這一點,集中地體現在其「獨斷主義的真理觀」和「排它主義的道德觀」上面。
根據實體主義哲學的邏輯,所謂「真理」,無非就是在事物背後決定著一切的 「實體」,它具有鐵一般強硬的客觀性,人們「追求真理」,無非就是要克服人的主觀性,去服從既定的先定本性。然而,有誰能夠克服人的「主觀性」,去直面那人之外的「實體」呢?很顯然,普通人「凡心」障蔽,肉眼凡胎,很難真正超越一己主觀的的屏障,去達到一個更高的「客觀」立場,從而達到對真理的把握,只有少數的「智者」、慧目過人的「英雄」、天賦卓異的「精英」才能夠直面真理並與真理同在,如柏拉圖「理想國」里的哲學王、黑格爾哲學中作為絕對精神神秘合伙人的「思辯大師」、中國古代那些「奉天承運」的聖君和聖賢等。
於是,到最後,那些少數的「精英」、「智者」和「權威」們便幻化為真理的化身,靠近他們便是靠近「真理」,服從他們就是服從「真理」,反之,違背和遺棄他們也就等於背叛和遠離「真理」。
可見,在實體主義哲學那裡,「真理」代表著一種獨斷性的、排斥差異性的權力話語,它不是由所有人可以共享的民主性之理,而是只能由少數人控制和壟斷的專斷之理。從這種真理觀出發,是根本不可能生成真正的寬容意識的。
同時,按照實體主義哲學的邏輯,「實體」不僅代表著絕對的真理,而且還表征著道德的「至善」。追求實體,意味著按照「至善」的原則和標準來「做人」,人們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都應該是通向「至善」的橋樑和道路,都應該以「至善」 為最終的旨歸。
從「至善」出發,實體主義哲學把道德分解為「真境」與「俗境」兩極,並以前者來貶低和否定後者。「真境」是至善的神聖生存境界,而「俗境」是普通人的世俗生存境界,從前者出發,「俗境」所要求的一切都是毫無價值的、甚至是污濁的,因此,必須否定芸芸眾生「不加反省」的庸俗需要,取而代之以一種與世俗生存完全不同的極端超越的生存境界。
可見,實體主義哲學所倡導的是一種具有濃厚的「准宗教」性質「神聖道德」。它把終極目標確定為「至善」,把理想人格確定為「聖人」和「神人」,為了挽救世俗生活的「低迷」,「神聖道德」負有天賦的使命,以自身純正的理想來規範和要求人的世俗行為,柏拉圖把個人的私有財產視為人墮落的根源,奧古斯丁把「上帝之城」與「塵世之城」對立起來的做法都清楚地表明了實體主義道德觀所具有的准宗教性質。
這樣一來,在「神性道德」與「世俗道德」之間便產生了一道巨大的鴻溝,前者關注的是高了還要最高的單向性的道德理想,因而必然否認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從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處於緊張的對立關係之中。面對高高在上的神聖道德,人們只能仰目注視並盡心踐行而不能有任何異議,面對純而又純的神聖道德,豐富的現實生活必需把自己「榨乾」成單一、乾癟的存在以適應「神聖性」的要求。很顯然,這種道德觀強制性地要求用一種絕對的「善」的標準來剪裁現實生活,因而具有一種極端狹隘的排他主義傾向。
真理是「獨斷」的,道德是「排它」的,「差異」被徹底抹煞,「個性」被完全放逐。很顯然,從實體主義哲學出發,根本不可能有寬容的存在空間。
因此,徹底消解「同一性」權威的絕對專制,讓「差異性」獲得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是寬容得以生成的重要條件。
承認「差異性」的權威表明,我們所應確立的是一種差異性的「世界觀」,從這種世界觀出發來「觀」世界,世界的本來面目不是抽象的「同一性」,而是「差異性」,或者說,世界的本質是「多」,而不是「一」,根本不存在以一馭萬的、神聖的「同一性權威」,有的只是一個個千差萬別、各富個性的生靈,每一個生命都是自己的主宰,都是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的自由主體,都有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聲音,如果有誰想凌駕在他人之上,充當所謂「同一性權威」,那麼,這必然是「人造」的、經不起推敲的虛假偶象。
從「差異性」的世界觀出發,求「同」決不等同於求「真」與求「善」,而且恰恰相反,對「同」的狂熱追求常常正是壓制真理、製造災難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只有拆解同一性權威,才能彰顯這一平凡而重大的道理,即通往真和善的道路不是唯一的,真理與美德也決不是某人私有的囊中之物,而是由所有人平等參與、共同享有的公共性事業。
從此出發,同時也表明,每個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決不能被某種同一性要求所強制性地取消,恰恰相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正是這個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多樣化的、充滿著差異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富有生機的社會,因而正是一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現代性資質的重大標誌。一個沒有差異性的世界,必然是一個萬馬齊喑的世界。
承認世界的差異性,也必然表明,通往未來的道路決不止一條,而是存在著無限多種可能性,根本沒有某個先定的同一性原則在預先規定好我們的未來,未來如何,完全取決於每個人的自覺籌劃和良知決斷。在此意義上,沒有誰能夠代替其他人來設計出唯一的通向未來的道路,每個人都有權力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自己的追求,開闢走向未來的道路。
因此,「世界的實體統一性」不過是一尊子烏虛有的偶像,寬容意識的生根發芽,有賴於打碎這尊偶像,重現世界生氣淋漓的真相:世界的本質不是「一」,而是「多」,世界的底色不是「單一」,而是「雜色」,世界不是只有「獨唱」,而是「眾聲的喧譁」。以海納百川的寬容氣度,尊重差異,肯定「個性」,同時就是在肯定世界的意義,尊重世界的固有本性,在此意義上,「寬容意識」就是「世界意識」,「一個世界,多種聲音」,——這,就是寬容的「本體論根據」。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