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媒體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路徑分析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安全面臨挑戰,高校現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統、有效地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導致網絡安全教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高校應當發揮新媒體教育引領作用,占領網絡安全教育輿論話語權,將傳統安全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加以融合,通過完善高校安全教育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營造校園安全環境等措施,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安全;安全教育網絡
新媒體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網絡新媒體的開放性、便捷性、隱匿性和交互性等特點既給在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高校安全教育應根據新形勢,創造性地將新媒體轉化為大學生安全教育載體,從安全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大學生心理需求、發展特點出發,加強引導,拓寬高校安全教育範圍,積極探索和研究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實現路徑,提高安全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新時期高校安全穩定。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安全問題的成因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位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向終端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數字化媒體。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安全問題是指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受眾的思想觀念、人身、財產、隱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衝擊。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大眾化、碎片化、即時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網民的參與和互動信息的拓展更加寬泛,也使信息的二次傳播更具有隱蔽性和誘惑性,加之青年學生價值觀尚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偏聽偏信等原因,進而導致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
(一)大學生自制力不強,容易偏聽偏信走極端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追求自主獨立的意識逐漸強烈,交往能力不斷提高,但畢竟處於價值觀形成的不成熟階段,自制力較弱,較淺的社會閱歷造成其是非辨別能力不強,存在對網絡意識形態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對主流意識把握不準確的現象。即時性和開放性的傳播方式易使他們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的衝擊,容易偏聽偏信,造成一些網絡言論不當和處理極端化的行為,影響青年群體健康價值觀念的形成。
(二)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上當受騙
大學生進行高頻率、大規模、多平台的網絡行為,對於獲取信息、開拓個人視野和提高見識、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單純,安全防範意識不強,抵抗誘惑的能力較弱,處理安全隱患的能力也不高。由於他們使用網絡的頻率高,網絡依賴性強,盲目相信他人,易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使自身容易陷入電信詐騙、網絡詐騙、校園裸貸等危險境地。
(三)大學生普遍經濟拮据,賺錢慾望強烈
大學生在追求獨立意識的同時,也積極追求經濟獨立。有些學生通過校內外兼職等方式,在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部分滿足自身對經濟獨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學生由於消費慾望強烈,又缺乏正確的金錢觀,陷入網絡中獎、校園裸貸等「圈套」,給個人、家庭、學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四)網絡安全環境不穩定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其人、財、物高度集中,群體關係呈現出複雜多樣的形態,具有小型社會的特質,其安全也具有社會公共性[1]。一方面,校園開放給大學生生活空間的擴大提供條件,尤其是新媒體技術便捷的當今。但同時詐騙和虛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園滲透,使安全監管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數字化網絡媒體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長,信息內容魚龍混雜,真偽難辨。尤其是大學生使用率較高的QQ、微信、論壇等載體,由於網絡監督機制和技術滯後,以及大學生甄別能力和安全意識存在參差不齊現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虛假、影響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閱讀、傳播,給校園網絡安全埋下隱患。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面臨的挑戰
大學生作為新媒體使用群體的主力軍,規模和比例日益壯大。據《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以職業結構來看,學生作為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為25.1%。20—29歲年齡段網民比例為30.4%[2]。90後大學生對網絡技術的熟悉程度要遠遠超過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3]。此外,新媒體傳播內容的豐富性、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和傳播載體的多樣性,使大學生接收信息的主題覆蓋面更廣、內容更加寬泛,信息真假難以辨別,極易引髮網絡安全問題。同時,網絡安全教育機制還不夠完善,網絡安全教育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並沒有明顯改善和提升,教育內容和形式也沒有跟上形勢。因此,現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統、有效地應對新媒體環境的要求,網絡安全教育的實效面臨挑戰。
(一)大學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大學生處於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滯後的階段,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成型時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課堂上所學的法律知識難以提升為法律意識並指導自身行為。對新媒體信息辨別能力不強,防範意識有待提高,單純的心理和淺薄的社會經驗難以築起牢固的網絡安全防線。課外網絡安全教育實踐針對性不強,與課堂網絡安全教育銜接不足,大學生難以掌握應對新形勢下各種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無法及時採取科學的處理措施。
(二)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體系缺失
由於社會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對網絡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認識,大學生易受到網際網路上的不良現象和畸形價值觀誘導。從以往大學生網絡安全事件來看,大學生易成為網絡、電話詐騙等網絡犯罪活動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學生容易在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冒險精神驅使下進行社會活動,又缺乏必要的網絡安全常識儲備,使危險係數增加。同時,由於個體在學習、人際關係、感情、就業方面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也可能以某種過激方式通過網絡平台爆發出來,造成突發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學生也可能成為網絡安全事件施害的當事人。另外,社會中集體性事件易通過網絡進行彙集從而產生輿情強勢,引發輿論熱潮,部分學生由於價值觀不成熟,容易參與到網絡輿論中,發表不當言論。
(三)學校網絡安全教育內容和形式難以適應新環境
縱觀當前網絡安全教育,無論是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是從關注個體的角度出發,被動地實現或維護整體的安全。這種教育方式是傳統網絡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傳統網絡安全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充分利用新技術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落到實處,這一現狀在客觀上決定了傳統網絡安全教育觀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當下正處於社會轉型發展期,各種社會矛盾交織、易發,社會焦點、熱點問題被網絡迅速傳播後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和擴散,對於此類事件的教育形式,學校多以班會、座談會等開展,重「教育」輕「實踐」。另外,校園內網絡安全演習、情景模擬培訓流於形式,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網絡安全教育實效性不強。同時,專家學者型的「輿論領袖」沒有充分把握網絡領導權和話語權,不能及時提供智力和理論支持[4]。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實現路徑
(一)完善安全教育機制,加大對網絡安全教育的組織領導
新的形勢要求高校校園要構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練+文化營造」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強新媒體在安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安全教育架構,使安全教育立體化。加強與學校保衛處、公安、消防、交通、醫療等部門的合作,通過新媒體平台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共建「學校—社會—家庭」安全教育網絡,逐步建立部門聯動、運轉協調、反應快捷、程序規範、優質高效的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機制。積極推進高校網絡安全應急指揮調度平台建設,提升校園內突發性網絡安全事件信息的通報和處置調度能力,運用校園新聞媒體,整合校園廣播、校報、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發揮網絡對在校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時,建立和完善校園規章制度,主動排查並消除網絡安全隱患。加強依法治校制度建設,推進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建立網絡輿情監控和分析體系,堅持正確輿論引導與消除有害信息相結合,及時發現、封堵、刪除有害信息並切斷信息源頭。
(二)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專兼職隊伍建設,完善
高校安全教育體系網絡安全教育載體主要分為工作載體、制度載體和實踐載體。從目前工作載體現狀來看,多數高校並未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也沒有規範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及相關的網絡教育實踐,網絡安全教育主要是通過班會說教和講座交流等手段向學生灌輸網絡安全教育知識和技能,沒有達到「進課堂、進教材、進學分」的層面,更談不上專兼職的教師隊伍建設。網絡安全教育專兼職隊伍缺失,造成網絡安全教育主要靠輔導員進行「叮囑」,學生實踐體驗少,參與積極性不高。專門的教育隊伍建設是構建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有了專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輿論引導和協調監管,教育效果才能進一步提高。
(三)豐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網絡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效的網絡安全教育專題網站、專業網頁的建立,具有輿論導向作用,搭建校園網絡立體平台,做好思想宣傳、法律普及、意識防範和輿論引導。使用新媒介進行網絡安全等方面教育,讓學生全面了解當前國家網絡安全形勢、社會主流思想。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堅持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加強學校黨團組織的宣傳、組織作用,增強與學生網絡互動交流,使教育「入腦入心」,切實提高學生防範意識,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適應網絡安全教育的環境,與時俱進,提高媒介素養,熟悉網絡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與學生建立真誠的互動交流,切實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實現網絡安全教育有目標,有效果。
(四)營造文明有序的校園網絡安全環境,提升學生網絡安全素質
文明有序的校園網絡安全環境是由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誠信友愛的人際關係、安全穩定的指導思想、民主法治的運行機制,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積極向上的精神支柱等要素構成。推進校園網絡安全文化建設需要在校學生的共同參與,並最大化地尊重大學生的權利、價值和尊嚴,重視和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利用新媒體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自覺抵制不良價值觀的影響。通過校園新媒體安全宣傳陣地,積極倡導網絡安全文化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利用知識講座、知識競賽、課外演練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需求的網絡安全防範等方面知識進行傳授。利用新媒體公眾網絡平台如微信、微博公眾號網絡安全教育知識,播放突發性網絡安全知識宣傳視頻,利用校園LED螢幕滾動校園網絡安全信息,針對校園教學、生活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網絡安全提醒等,營造文明有序的校園網絡安全文化環境。對學生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積極引導,使網絡安全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而展現網絡安全教育效果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把維護網絡安全穩定作為高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重大活動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工作者應堅持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安全教育相結合,豐富校園網絡安全教育內容,加強學生網絡安全預防,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貫徹落實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精神,做好網絡安全教育宣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為高校校園文明、和諧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秦琴,齊福榮.高等學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5(3):154-157.
[2]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2016-8-3)[2016-10-16].
[3]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孔凡士.高校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策略[J].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6(3):79-81.
作者:孫緒曙 單位:信陽師範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